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她是邓公外孙女,鲜少人知道,现在致力于慈善事业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当谈到邓卓玥时,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一提到邓小平和邓榕,大家立马能够联想到。而事实上,邓卓玥正是邓小平的外孙女。

    尽管她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但她一直在默默地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她是“集善嘉年华”的发起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奔走,号召社会各界人士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贡献一份力量。

    那么,什么让她选择了慈善事业呢?她的身上又发生过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奠基人,也是开国领袖之一。他与夫人育有多个子女,其中最小的女儿邓榕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的母亲。邓榕在邓小平晚年时,以女儿的身份近距离观察、记录了邓公身边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展现了邓小平的一生。这使得邓榕曾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她最终选择了低调的生活。

    邓卓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深受外公“不要小聪明,不要张扬,要大聪明”的教诲影响。她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这种思想。在学业上,邓卓玥一直勤奋踏实,16岁时被保送到美国读高中。在异国他乡,她展现了出色的独立意识,成功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最终获得了心理学的本科学位。

    说起慈善,那就不能不提到邓卓玥的大舅邓朴方。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邓朴方遭受了迫害,不幸成为了残疾人。他并没有被挫败,而是选择了以残疾人的身份为残疾人群体服务,开展了许多创新和尝试。这一切都深深地触动了邓卓玥,成为了她创办公司的重要动力。

    在国内求学期间,邓卓玥就受到了邓小平和邓榕的教导,她总是乐于参加各种有益社会的活动。后来,她亲自到贫困山区当老师,参与了希望工程的志愿活动。在那里,她看到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内心充满了同情之情。2003年,在国内外的资助下,特别是海外华侨的支持下,她创立了集善嘉年华公司。

    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公关顾问服务,并将服务的收入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每年,公司都会举办慈善相关的主题活动,通过慈善晚宴募捐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相应的慈善项目中。

    自2004年起,“集善嘉年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尽管名称相同,但每年的主题却各不相同。

    2004年12月的“集善嘉年华”主题是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重返校园。这次活动在北京举行,吸引了许多部委领导、艺术家和明星参与。加上各界公益人士,与会者近600人,一次性募集了超过490万元善款。这些善款后来用于新建了三所特殊教育学校,救助了2100多名残疾失学儿童。

    到了2005年,活动主题变为“关爱盲童光明行动”,吸引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和聂海胜等人参与。此次募集的善款超过43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在四川和内蒙古各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剩下的300多万元用于开设“盲童班”,购买教学资料和器材。

    2006年的“集善嘉年华”则关注孤独症儿童,参与人数再创新高,近700人参与,包括政府官员、文化明星和爱心人士。活动在成本扣除后募集了超过730万元善款,其中583万元用于修建自闭症儿童康复与研究中心。剩下的善款用于孤独症专题研究课题经费和学校修建,购买研究设备。

    之后的几年,“集善嘉年华”的主题变化基本与这几年类似。

    2007年关注残奥会,2008年援助汶川地震残疾儿童和截瘫残疾人,2009年帮助贫困聋儿走出无声世界……

    邓卓玥以“最美邓家人”之称誉,她的美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善良。

    “集善嘉年华”自创办以来,累计筹集善款已达2.7亿元,帮助超过16.7万名残疾人,同时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公益事业。

    她学习了邓小平夫妇的慷慨之举,秉持着“少说多做,低调慈善”的理念。邓小平曾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向希望工程捐款。

    邓卓玥同样践行这一理念,虽然“集善嘉年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她却低调从事慈善活动,鲜少在网络上见到相关报道。

    她的慈善行为并非为了名利,始终记得邓小平的教诲:“长大后,即便不能做大事,也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小事。”

    2010年,“集善嘉年华”再次举办,但这次的主题却引起了广泛疑惑:“关农民工子女”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记者询问邓卓玥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据统计,目前我国有7000万留守儿童,其中超过1500万聚集在城市流动人口中,这是一个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群体,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

    邓卓玥进一步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她打算为农民工家庭中的残疾孩子购买医疗保险,并在各地学校和社区建立“集善爱心小屋”。

    这些“爱心小屋”将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避免他们因无人看管而发生意外或走失。

    邓卓玥强调,她的计划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每一笔善款都来之不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为了节省成本,邓卓玥非常努力,几乎每年的晚宴都是她亲自策划,从试菜到座位安排,甚至菜单设计都由她负责。

    她的“为公益一心”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也促使更多人加入这个善举。比如,2010年的活动中,展示“爱心小屋沙盘”的制作费用一度被估计为2万元,最后一家公司在被邓卓玥感动后,只收取了几千元的成本费。

    许多参与“集善嘉年华”的企业和个人起初很难被邀请,但在亲身体验邓卓玥等人理念后,许多人自发参与,甚至主动来参加活动。

    不仅参与者是志愿者,就连邓卓玥和其他组织者也都是志愿者,他们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坚持组织慈善活动已有十余年。

    这一切让人深感,只要用心,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永远不会缺少善意。正因为这些善良的人们,才共同建立起了一座“慈善之城”。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会引起争议,慈善也不例外。在邓卓玥等人为帮助他人而努力时,也有极少数人质疑他们是否在“作秀”。

    对此,邓卓玥淡然回应:“不只是我们,所有的慈善活动,无论真假,只要能引起大家对公益的关注和关心,都是值得的。”

    质疑是人之常情,但对于这些善举,我们或许应该多一份信任,正如邓卓玥所说,只要对社会有益,即使是表面的虚假也并不重要。

    邓卓玥作为邓小平的外孙女,生活虽然特殊,却过得非常平凡。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她经常回家祭祖。

    之前,她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家,被“邓小平故居保护区”的讲解员杨顺高接待。据他描述,“他们非常低调,生活也很朴素”。

    那次,他们一起吃了饭,只是品尝了一些广安的土特产蔬菜,如豆腐渣和青菜。

    这个故居保护区是为了迎接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特别建立的。在建造前,家人咨询了邓小平家人的意见,他们简单地回答道:“多种些树,自然亲切一些即可,最好建成简单的天然纪念馆。”

    邓家人还对原计划中的“站立铜像”表示不同意,认为“在外面都是站着的,已经回家了,就让他坐坐吧……”于是,邓小平的铜像改为坐在椅子上,更加自然亲切。

    这种低调和朴素的生活方式,也体现在邓家其他成员身上。比如,邓小平的孙子邓卓棣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参加广安市的研讨会也不发言。

    这种低调和朴素并不意味着不承担责任。相反,他们愿意为社会贡献力量,只是不喜欢张扬和宣传。这种品质也延续在其他邓家人身上,如孔东梅、万瀛女和叶明子等。

    他们各自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寻求着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与爷爷们的工作不同,但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力。比如邓卓玥从事的慈善事业,造福了许多人,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总之,他们的故事启发我们不一定要有大的事业,但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善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平凡中的从容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她 是 邓 公 外 孙 女 鲜 少 人 知 道 现 在 致 力 于 慈 善 事 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