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第四次长沙会战为什么会失败?长衡会战有多惨?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第四次长沙会战,包含于长衡会战,而长衡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组成部分,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节节胜利的一年,然而,在中国大陆上,正面战场上却出现了大溃败现象。

    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形势一片大好,为什么中国大陆却非如此呢?我们一起来看下这场战役的详细情况。

    战前准备。

    侵略军完成打通平汉线的河南战役后,就开始了所谓的“一号作战”(我们称之为豫湘桂会战)的第二阶段。参加长衡会战的主力是武汉地区的第11军,这是除了关东军外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军,到1943年底,它统辖第3、13、34、39、40、58、68、116等8个师团,其中58师团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第3和第13师团则是战力最强大的师团。

    战役发动前,又从关东军抽调第27师团、从国内调集第47师团和从其他战场调来第37、64师团,统一归11军指挥。除此之外,又向粤汉线增调了战斗机、轻型轰炸机、重型轰炸机各3个中队,以应对中美空军。

    战前,侵略军准备的兵力达到了150个大队,这还不包括海空军,比1938年进攻武汉时动用的140个大队还多,可见,侵略军准备相当充分。

    相比而言,第9战区的部队准备上就很不足。自从第三次长沙会战后,第9战区部队除了部分军队配合第6战区进行了常德会战外,主力部队已经长达两年没有参加重大战役,部队相对散漫、懈怠。

    时间进入到5月份后,日军调动频繁,进攻态势已经很明显,但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认为日军鉴于前3次长沙会战失败的教训,不敢发动对第9战区的进攻。等到日军大量集结,才根据以往长沙会战的经验制定了相应部署,期待“第四次长沙大捷”的到来。

    经过战前的调兵遣将,长衡一线的兵力达到了17个军47个师,达50万人,其兵力在数量上并不弱于敌军,武器装备上也比之前优良很多,其中不乏第10军、第74军这样的王牌军队。

    战场失败。

    第9战区根据以往3次长沙会战胜利的经验,兵力部署上仍然采取了“侧翼迂回”的战术,但这次进攻,敌人采取了大纵深、大迂回战术,除了正面进攻的军队阵容强大,还配属了第二线兵团,第9战区的侧翼迂回进攻失效,战场上不断失利,敌人很快兵临长沙城下。

    比如,第44军在浏阳与日军激战9昼夜,使日军精锐的第3师团寸步难行,可是这么长时间友邻部队都未能完成夹击日军的计划,日军在援军支援下,守军伤亡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突围,长沙的犄角浏阳陷落。

    担任长沙防守的是张德能的第4军,下辖第59、90和102师三个师,由于第4军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嫡系部队,所以在人员和武器上都是比较先进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悍。第9战区炮兵部队还拥有榴弹炮、野战炮等50多门火炮,火力强大。

    然而,当日军推进到长沙附近时,薛岳却转移到离长沙80公里的朱亭,临走时并没有确定长沙守卫战的最高指挥,致使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第9战区代参谋长赵子立互不统属,造成多头指挥现象,使部队协调不力,指挥混乱,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军队部署上,张德能让第59、102师守卫长沙城区,第90师守卫岳麓山一线;炮兵部队听从王若卿的指挥,把小口径、射程近的火炮部署在长沙城附近协助步兵防守城区,大口径、射程远的火炮,则部署于岳麓山阵地。

    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在6月15日晚下达命令,于16日开始总攻。事先专门进行步、炮、空协同作战训练的第34师团,负责进攻岳麓山阵地,压制岳麓山炮兵火力;专门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58师团,则负责攻击长沙城的守军。

    由于战前把主要兵力部署在城区,日军进攻部队又准备充分,第90师以一师之力难以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飞机掩护下的猛攻,18日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控制了第9战区炮兵阵地,致使数十门大炮被遗弃,这些可都是大口径的大炮,火力损失非常惨重。

    岳麓山阵地危机时,张德能才意识到岳麓山阵地的重要性,慌忙让59师、102师主力趁夜渡江增援岳麓山,由于抽调命令是夜间下达,部队没有做好动员准备,士兵以为退却,慌忙中不等接防部队到达就涌向江边。结果,渡江场面十分混乱,坠入江中淹死的士兵竟然不下千余,士兵很多武器丢失,天亮后日军猛烈袭击渡江部队,场面更加混乱,失去指挥控制的部队没有进入新阵地支援岳麓山,纷纷向衡阳方向逃去。

    在中方军队混乱时,日军在长沙附近的4个师团全部就位,投入到攻击中,在飞机、重炮部队、毒气弹的配合下,长沙失陷。第4军数万官兵,突围后经过收容统计,仅剩下6500多人,炮兵部队在岳麓山的大炮全部丢失。

    根据日军第11军统计:中方军队死35400人,缴获重炮10门,野山炮51门、机关炮29门、迫击炮69门、重机枪152挺。日军死1503人,伤3662人。此战果不可谓不惨烈,部队战斗力没有发挥出来,和衡阳保卫战时第10军的战绩形成鲜明对比。

    日军攻破长沙后继续前进,最终在衡阳发生激战,第10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但终因援军迟迟不到,原本要求阻敌10天到两周的任务,最终坚持一个多月,敌人不断增加兵力猛攻,最终衡阳失守。

    衡阳之战,守军伤亡15000多人,其中阵亡7600人,重伤2600人,被俘后遭杀者很多。日本方面,自己承认的伤亡是19380人,高级军官战死390人,负伤520人。其中敌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中将重伤,一同负伤的还有该师团参谋长原田贞三郎大佐等,其第57旅团旅团长志摩源吉被击毙等。

    可以说,衡阳保卫战打的非常惨烈,敌人伤亡超过守军,然而援军迟迟不能有效支援,致使衡阳最终陷落。

    战争后果。

    整个长衡会战前后历时70多天,中方先后投入兵力16个军,40多个师,兵力达40万人,日方参战人数为10个师团约20万人。战后日方伤亡66809人,中方为90577人,损失惨重。

    长衡会战导致的后果很严重,除了直接失去了大片土地和人口,更失去了很多资源和生产设施。新沦陷的国土稻谷产量占湖南省全省的近70%,仅衡阳一带的工厂数量就有57家之多,战局急剧恶化,来不及搬迁,全部沦落敌手,其中不乏机械、冶金、电气等工厂。

    当时湖南地区的锑、锰、锌、铅等矿产产量也都位于全国首位,这些矿产沦落敌手,白白滋养了敌人,我方却因此深受损失,抗战更加艰苦。

    失败原因。

    长衡会战中,很多中下层军官和广大士兵都非常英勇,与敌死战,武器装备也得到了升级,有些部队还配置了美械,总体和日军不相上下,空中的中美空军掌控了制空权。然而,战役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主要是上层人士的人为因素。

    比如,衡阳保卫战,第10军以一军之力顽强抵抗47天,日军损失惨重,不少高级军官战死,伤亡情况超过守军,然而,上层指挥不利,外围部队硬是迟迟不到位,无法支援,眼睁睁的看着衡阳失守。

    长沙战役时,薛岳因为提前离开造成指挥系统混乱,在军队部署上也战略失当,最后又因指挥失误造成溃败。

    除此之外,由于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节节胜利,日军败亡是大趋势。基于战后考虑,蒋介石认为当下主要考虑的不是对日军主动出击,而是准备抗战胜利后如何大吞胜利果实。为此,他一方面积极部署限制新四军、八路军壮大的行动,另一方面对非嫡系派别也想方设法打压、借日军之手予以削弱。

    比如,当美国人将租借物资分配给薛岳的部队时,蒋介石的代表就大为不满,“因为蒋对他的忠诚有怀疑”。衡阳坚守40多天,在其周围的军队达到了10个军,却始终没有有效进攻,保存军事实力才是主要任务。

    整个会战期间,除了44军、第10军和张灵甫58师等少数部队拼力死战外,很多部队都有保存实力的倾向,致使错失良机,使敌长驱直入,大片土地沦丧。

    除此之外,指挥系统的混乱,同样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战役中除了薛岳指挥,蒋介石经常越级指挥,他的侍从室主任林蔚在重庆替他指挥,远在桂林的白崇禧也在指挥,而身在广西的张发奎,也可以指挥衡阳解围部队。多头指挥造成的指挥混乱、前后矛盾,部队无所适从,极大的影响了战役走向。

    关于长衡会战的失败,大家如何看?

    单字解释: 第 四 次 长 沙 会 战 为 什 么 会 失 败 ? 长 衡 会 战 有 多 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