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一场影响了400年历史的大决战(四)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本文是《一场影响了400年历史的大决战》的第四章。

    01

    被李如松从牢里面放出来的人叫沈惟敬。

    沈惟敬是浙江嘉兴人,生出名门,家底殷实,此人向往着建功立业,曾在18岁就参加了对抗倭战争,且有着不错的表现,在战场上还救过胡宗宪的命。明朝的江浙是最富庶的地带,对外贸易极为繁荣。沈惟敬在作战的同时,他也是一名商人,与日本人做生意,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这两种身份看上去有些矛盾,却并不冲突。抗倭的本质上也是生意,因为抗击倭寇的的收益十分丰盛,斩首一名"真倭"的奖励甚至能高达50两白银,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可以对比的是,即便是在朝鲜作战的士兵,拿着双饷一年也才43两银子,而在辽东的一位士卒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5到18两银子。

    沈惟敬后因为家道中落,就到北京谋发展。他读过书,上过战场,又与外国人做过生意,深知人情世故,很快就在北京站住了脚跟,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他还结识了兵部尚书石星的妾父袁某,打通了与石星的关系。

    战争爆发之后,由于对日军不熟悉,明朝开始大量招募人才去侦察日军,刺探情报。而沈惟敬因为与石星的关系,又懂日语,立即主动请缨。石星就给了他一个游击将军的名号,让他去前线,看看能否从谈判的角度让日军退军。

    当是时,宁夏未平,朝鲜事起,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募能说倭者侦之,于是嘉兴人惟敬应募。星即假游击将军衔,送之如松麾下。

    沈惟敬到了朝鲜,先是见了朝鲜宣祖,在会谈中,沈惟敬大放厥词,说明军七十万正在路上。宣祖回答,能够立即派出七千天兵进入朝鲜都是天大的喜讯。

    万历帝为了安抚朝鲜宣宗,给他调拨了2万两白银,由沈惟敬负责顺道交给宣宗,沈惟敬到了之后让宣祖称重,以表示自己绝无中饱私囊。这种很明显的生意做法,被宣宗果断拒绝,以表示自己的绝对信任。但宣宗对沈惟敬这个人并不真正信任,他悄悄对手下人说:

    沈游击之言,似难信听。

    沈惟敬离开了义州,进入到平壤,见到了小西行长,双方达成了一个个协议是:停战50天。这里就很奇怪了,为何小西行长为何愿意和谈呢?这个小西行长其实也是一名商人出身,与中朝商人都做过生意,精通中朝两国语言。两个国家的第一次谈判,居然是两个商人之间的较量。小西行长之所以愿意给50天的停战时间,是想加强在平壤的防御,避免过早与明军决战。同时,小西行长则利用这50天赶紧收平壤附近农田里面的粮食。

    沈惟敬返回之时,李如松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沈惟敬的对李如松来讲无足轻重,一心想要痛击日军的李如松直接把沈惟敬关了起来。

    时过境迁,虽然李如松成功攻下平壤,但在碧蹄馆之役遭受了挫折,损失不小。碧蹄馆之役后,李如松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退回了平壤。这个时候,李如松有了和谈的想法,沈惟敬的作用又开始显现出来,被李如松放了出来。

    02

    关于与日军的和谈,宣宗是极力反对的,朝鲜君臣曾经有一段对话:

    上曰:“贼情则然矣,天降之欲和者,何意耶?

    元翼曰:“碧蹄馆一败之后,畏缩如是。

    上曰:“自古,兵家胜败,不可常也。岂一拜而如是也?

    很显然,朝鲜君臣对于和谈是不满的。

    碧蹄馆一战,日本人在战场上的损失也不小,但更让他们焦头烂额的是各地朝鲜义军的骚扰。

    有趣的是:在我们今天国内关于壬辰战争的书籍中,很难看到朝鲜军的具体行动;而在韩国的研究书籍中,明朝军队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真实的情况是,此时作为盟友的明军和朝鲜军,二者的作用同样重要。

    就在碧蹄馆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王京城内的一些朝鲜人开始进行破坏,他们放火,攻击日本人,也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碧蹄馆之战后,日本军队对王京进行残酷的镇压,男子一律杀光。

    如此残暴的行为招来朝鲜人更坚决的抵抗。

    日军虽然在王京集结了5万多人,但他们只是占领了这样一座城池,以及重要交通线,而更多的地方,朝鲜人依旧活跃。可以这样说,王京事实上处于朝鲜官军、义军、僧人的包围之中。

    鉴于局势,日军曾经就下一步如何走进行了讨论,加藤正清和小早川隆景要求坚守这座意义重大的城池,而务实的小西行长和其他人则倾向于退出该城。意见的分歧,正说明日军陷入了困境。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争论的点在于坚守和撤退,并不是进攻。碧蹄馆之战中,李如松军发挥出的强大爆发力,让这些日军放弃了进攻平壤的计划。

    冬瓜抱不过来抱瓠子。

    既然明军不好惹,日军则将王京周围的朝鲜人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幸州城进入了日军的视线,这座城池扼守着明军南下的要道,只有占据了幸州才可以在防御中取得主动,也可以再次打击朝鲜人的信心。

    为了拿下这座城,宇田多秀家亲自出马,率领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等部约3万多人,对幸州发动了攻击。

    幸州城内守将是朝鲜将领权栗,这位朝鲜少有的英勇将领在仅仅只有4000人的情况下,坚守城池,沉着迎战。

    第一个前来攻击的是我们的老熟人小西行长,他为雪平壤战败之耻,拼命从宇喜多秀家处抢来先锋令箭。本以为朝鲜军都是软柿子,可没想到撞到铁板上。权栗不动声色,等到小西军全部冲到城下,然后才下令从城上居高临下进行攻击,密集的日军遭遇了不小的损失。

    幸州城小,只有一面可以入城,这也帮了朝鲜军,日军无法全部兵力全数展开,只能一波打完,下一波又来,进行车轮战,但无论如何,就是无法打开局面,只是徒增伤亡而已。

    日军一刻不停地攻了九轮,就连主帅宇喜多秀家也受了伤,最后只得悻悻而退。

    朝鲜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幸州一战的胜利,主要是守军英勇、城墙坚固,而且城池太小,日军只能从一面攻城。

    03

    幸州之战,日军损失不小,但还有让他们更难受的事。

    李舜臣,朝鲜将领,祖上都是文官,但他除了偏爱汉文化之外,尤其热衷于习武,并考中了武科。

    李舜臣之后被调往朝鲜北部防御女真,能够在这里的都是朝鲜的精锐之师。女真人经常跨线采参,还经常掠夺朝鲜人口充当自己的奴隶。

    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鲜宣祖二十年)八月,女真人率军围困李舜臣,李舜臣虽然击退了入侵者,夺回了60多名朝鲜俘虏,但他本人中箭负伤,士兵也战死10人、被俘虏106人、15匹马。

    因为这一战的失败,宣祖将李舜臣贬为普通士兵。但李舜臣的能力出众,很快又得到升迁,在朝鲜南部海域统领水军。

    战争爆发之后,朝鲜在陆上迅速落败,失地千里。但在水里,又是另外一个场景。1592年四月,李舜臣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庆尚右水使元均率28艘战船在(其中元均方面4艘,这个元均我们后面会曾多次讲到他)玉浦、合浦、赤珍浦三次击败了日水军,歼灭了日船40艘,而朝鲜军仅有一人受轻伤。

    接下来,李舜臣越战越勇,五月在泗川海战痛殴日水军、六月初在唐浦海战和唐项浦海战中大破日军。

    日本接连遭受损失,遂决定集中力量来消灭李舜臣,日军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李舜臣不甘示弱,集结所有自己能够调动的船只,准备迎战。

    李舜臣在一个清晨,派出6艘板屋船去引诱日舰。板屋船体积庞大,可乘载近百人,航行速度较慢,但战斗时仅需数十人的水手便能灵活操作,是当朝鲜水军的主力战船。

    日军见到板屋船后,马上追踪上来,一直追到闲山岛附近的广阔海域,与李舜臣的海军相遇。李舜臣早就在此做好埋伏,摆出了新型的鹤翼阵,日军则想靠近朝鲜军的主力舰,登船作战,却遭受了朝鲜军猛烈炮火的打击,日军逐渐落入下风。

    双方从早战斗至天黑,最终日军主动退出了战场。

    李舜臣事后宣称击毁的日军为大船36只、中船24只、小船13只。

    这一战结束之后,各路水军纷纷——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战船,纷纷加入李舜臣麾下。李舜臣此时拥有110艘战船、110艘斥候船(侦察船)、士兵17000余人。

    实力大涨的李舜臣几度想要攻打釜山,但日军严密防守,拒不出战,李舜臣没有成功。

    04

    日军不出战,海权基本归属朝鲜军所有,日军的后勤已经被李舜臣切断,在汉城的5万多日军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在朝鲜以战养战,而战场已经开始一年多,朝鲜人大多北逃,哪里有粮食来养活这么多日军呢?

    而在朝的日军出现了叛逃,一些日军竟然直接加入了朝鲜军队,而这样的人数竟然超过千人,如此罕见的情况很能说明日军的艰难处境。

    最终日军在朝的统帅们,包括最强硬的主战派加藤清正,集体向丰臣秀吉写信,要求撤离汉城。

    丰臣秀吉当然不同意,但架不住前线将领的集体意见,最终同意了撤离汉城。

    1593年五月,汉城内的53000名日军开始撤离,第二天,朝鲜军和明军就进入了这座城市,宣宗愤怒地发现,自己的祖陵被尽毁。

    撤退到釜山之后,日军就不再撤了,再撤就掉海里了。

    这样情况之下,日军的一众大佬都向丰臣秀吉建议和谈。

    当初丰臣秀吉准备的是30万大军,先行渡海作战的有接近16万人,而丰臣秀吉又不断调集军队,在对马海峡又准备了近20万人,准备亲自率领这些日军,渡海作战。这可把在朝日军将领们吓坏了!日军缺的是粮食和弹药,不是兵力,再来20万人,吃啥喝啥。一众亲信对丰臣秀吉轮番进谏,最终丰臣秀吉也只能同意了和谈。

    日军派出的和谈代表是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小西行长是主和派,加藤清正是主战派,而两人又是长期的死对头,这样的组合也确实有点奇葩。

    明军方面当然是沈惟敬。

    宋应昌告诫沈惟敬:

    此间和议,汝既专主,我不当欺朝鲜,亦不敢诬朝廷,你须率策士五人,领倭众归日本,受关白降书以来。我得此,然后转奏,请旨封关白为王,使之进贡,勿令误事。

    明军最核心的条件是:

    汝能涤志湔非,尽还朝鲜故土,并还两王嗣以及陪臣等,归报关白上章谢罪,本部即当毒题,封尔关白为日本国王。

    明朝还给出了一个极富诱惑力的条件,就是允许朝贡贸易,也就是允许进行日本在指定地点进行贸易。

    日军做出了一个小小的让步,同意将朝鲜的两位王子放回。

    但丰臣秀吉发给前线日军的和谈条件是:

    明朝嫁公主于日本天皇为妃;

    恢复中日间的贡舶贸易;

    两国大臣为通好共立盟誓;

    归还朝鲜汉城北部四道,同时南部四道给日本;

    朝鲜派王子以及一二大臣到日本为人质;

    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朝鲜重臣向日本书写不违背和约的誓词等,

    这样的和谈条件明朝当然不可能答应。在朝鲜的日军将领们虽然也不认可丰臣秀吉的条件,但还是决定给谈判加一点砝码。

    日军聚集大军发动了对晋州发起了进攻,这一战相当艰苦,日军连续围攻九天,晋州被屠城,6万多朝鲜军民被杀。

    但这样的战斗并没有能恐吓到明军。

    在和沈惟敬的和谈中,小西行长不断地删减着丰臣秀吉的和谈条件,最终提出只要朝鲜道,恢复贸易,赔偿两万白银就可以完成合约。但这样的条件依旧被宋应昌所拒绝。

    和谈陷入了僵局。

    05

    对于沈惟敬来讲,和谈不成,意味着很可能等待他的又是牢狱之灾;对小西行长来讲,仗已经打不下去了。

    两个负责谈判的人员,最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造假。历史上闻所未闻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两人合谋伪造一封丰臣秀吉的降表。

    丰臣秀吉既然已经献上了“降表”,那大明朝当然需要对其进行封赏。

    而此时丰臣秀吉本人的表现并不是像一位征服者。他动用了25万人修筑伏见城;在母亲生病的时候,表现得极为孝顺,离开几个月之久;他得到了一个儿子,兴奋之余他下令撒回了部分在朝日军,因为他不想在儿子出生之时有过多的杀戮;同时,他还将很多精力放在了学习能剧(日本的一种戏剧)上。

    小西行长和沈惟敬的谋划并不严密,要想戳穿也很简单。丰臣秀吉派遣小西飞到北京去就和谈的进一步事项同明朝沟通。小西行长和沈惟敬当然害怕小西飞到了北京把整件事情戳穿,所以对其多加哄骗,竟然成功地将他也拉入了自己的阵营之中。

    小西飞到了北京,万历皇帝盛情款待了小西飞,而小西飞也呈上了伪造的《关白降表》。万历皇帝的怠政是有名的,就算是首辅一年也见不到几次,可见万历帝对日本使者的重视。

    万历皇帝饶有兴趣地问小西飞:小小日本,为何胆敢侵略朝鲜?

    小西飞回答:因为朝鲜阻挡了我们向明朝进贡的路。

    万历接见小西飞之后,兵部尚书石星也和他进行了沟通。

    石星问:丰臣秀吉已经统一日本,干嘛不自己称王,还要千里迢迢到大明来请封?

    小西飞回答:关白见朝鲜有封号,很羡慕,也要讨一个。

    由于小西飞的表现实在是太令明朝官员们满意,所以明朝的官员最终开出了几个条件:

    一、所有日本人撤离朝鲜,回日本;

    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通贡则不许;

    三、发誓再不侵犯朝鲜。

    既然日本的使者到了北京,说清楚了情况。明朝也要派使者到日本,对丰臣秀吉进行封王。

    明朝以李文忠的后代临淮侯李宗诚为正使,以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同沈惟敬一同去往日本为丰臣秀吉封王。之所以让李宗诚去,是因为这是一件美差,不仅可以是自己扬名,也给祖宗增光。

    但李宗诚这个家伙到了朝鲜不久,竟然一个人直接逃回了北京,连朝廷给他的印玺符节全部都丢了。

    这又是为何呢?

    单字解释: 一 场 影 响 了 年 历 史 的 大 决 战 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