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烛之武退秦师:故事很好听,但历史只允许霸主任性不允许英雄传奇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打郑国、打服郑国、打到郑国跟自己结盟,这是春秋霸主的规定动作。

    晋国当了100多年的春秋霸主,那就更要打郑国、打服郑国、打到郑国死心塌地的自己当小弟。

    所以,郑国无论有没有罪,晋国都要打他。这不是由郑国的国家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郑国的生态位所决定的。郑国就是个豆豆,那国际霸主和超级大国就都会打你。齐国打过郑国、楚国打过郑国、秦国准备打郑国,晋国更是经常打郑国。

    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语文课文为参照,我们继续讲秦晋围郑。回忆一下晋国此次打郑国的原因:

    一是晋文公重耳的私仇,重耳流亡的时候曾被郑国欺负了,现在重耳成了晋文公,那自然要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根本不用等十年。

    二是郑国是楚国的小弟,晋国刚刚打败它的大哥楚国,那回过头来收拾郑国就是更自然不过的事情。特别是晋国打楚国的时候,郑国可是派兵参战了。

    然后,烛之武一同忽悠、秦穆公临阵倒戈,于是秦晋围郑就变成秦郑抗晋,秦国不仅不再帮着晋国围攻郑国,反而帮着郑国抵抗晋国。最后,晋文公重耳又是伤感局面无常又像宽慰自己心情地发了一通议论,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都没解释清楚过这句话,所以这里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因人之力而敝之”,是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文公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

    重耳流亡十九年,但最后是怎么当上晋国国君的?晋国内乱而且乱到君位不定是一个原因,但主要是因为秦穆公的支持。人家秦穆公是真得出兵帮助过重耳的,重耳这才华丽转身变成晋文公。但现在就因为人家秦穆公不跟你好了,你就要揍人家,这就是恩将仇报、就是不仁。

    第二,“失其所与”,是说现在秦晋是同盟,但就因为一个郑国而撕破脸皮,不值得。

    人家秦国的确跟郑国好了,但也没说不跟你晋国好。秦穆公仍然非常重视秦晋的同盟关系。至于为啥看重,也是因为生态位。就秦国这位置和调性,它只能当蛮夷,根本没资格融入国际社会。只有跟晋国搞好关系,跟随晋国一起行动,才能在国际社会刷一波存在感。秦穆公这个老江湖当然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从晋文公的角度看,凭空失去这么一个只能刷存在感且实力还不容小觑的盟友,就非常不智。

    第三,“以乱易整”,最难解释,因为需要联系当时的国际背景。

    秦晋同盟,主要不是防着齐鲁宋卫等中原和东方诸侯国,而是防着另一超级大国楚国。你晋国跟秦国撕破脸,那秦国会干啥?大概率要跟楚国结盟,然后颠覆晋国的霸主地位。如果是这个结果,那晋国刚刚通过城濮之战打下的霸主地位,还有什么意义?要当霸主,一是尊王,也就是尊周天子,这事很简单,给天子三分薄面就行;二是要攘夷,当时最大的夷就是楚国,这件事不简单,必须真刀真枪。光靠晋国自己,其实比较费劲,而有秦国这个西方强国一起干,那就非常容易。所以,秦晋同盟一起对付楚国蛮夷的局面,就是整。如果秦晋对抗呢?那局面就会乱到不可收拾。对付楚国会很费劲,控制东方诸侯国也会力不从心,晋国在军事上也就会非常被动,也就是不武。

    伤感完了、宽慰完了,那一代霸主晋文公就不管郑国了吗?

    郑国被揍,跟郑国是啥想法,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主要是郑国的生态位,确切地说是地理位置和国家实力。位置很重要,谁都想控制;实力还不强,谁都能控制。那郑国也就只剩挨打的份儿。所以,但凡国际秩序发生变动,那郑国就要被狠狠揍上一波,而且必须揍出结果,没有结果就一直揍。

    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了春秋国际秩序的新霸主。可如果这个新霸主连天下枢纽的郑国都控制不住,那还算什么霸主?所以,秦晋围郑也罢、秦郑抗晋也罢,其实都非常无所谓,晋国一定要收拾郑国,必须逼着郑国重新站队。现在打是不能打了,但换个方法也不是不行。以前用军事手段,现在换政治手腕也一样。

    秦晋围政,目的是让郑国重新站队。那怎么才能让郑国重新站队?必须改变郑国内部的权力结构。

    郑国内部有亲楚派,也就是要领导郑国坚决给楚国当小弟的一帮人。但郑国内部也有反楚派或亲晋派,也就是要领导郑国坚决不给楚国做小弟、或是给晋国做小弟的一帮人。改变郑国内部的权力结构就是让亲楚派统统下课、让反楚派或亲晋派上台执政。

    这件事,可以急办,也可以缓办。

    急办是坚决立即马上得打郑国,打到郑国把本国的亲楚派统统政治放逐。而最彻底的标志就是逼着郑国贵族把现任国君郑文公换掉或杀掉。因为郑文公是亲楚派得带头大哥,不换掉他或杀掉他,就无法改变郑国的亲楚底色。

    那郑国的贵族大臣们,会同意吗?

    打得狠,自然同意。这一点可以参照齐国。

    齐国是东方大国,所以一直不服晋国,动不动就干点儿事挑衅一下晋国。可晋国一旦动真格的了,准备出兵伐齐了,齐国马上认怂。而认怂的方式是齐国贵族大臣们立即杀掉自家国君,然后向晋国汇报:一切都是齐侯惹得祸,但现在没事了、我们把他杀了,咱们继续和平相处、齐国继续当小弟。所以,为了不挨打,换掉国君是轻的,杀掉国君也不算反常操作,在齐国则纯属常规操作。

    此次秦晋围郑就是要急办,用强大的军事力量逼着郑国彻底改变从前的政治底色。

    缓办稍微麻烦点儿,一是郑国做一个站队郑国的表态;二是给郑国安插一个亲晋派的太子。郑文公已经当了40多年的国君,早就风烛残年。所以,不妨给他个面子,让他继续当国君,但太子必须由晋国指定。

    那晋国有合适人选吗?

    当然有。

    郑公子兰,也就是后来的郑穆公,早年流亡晋国,而且还当上了晋国大夫,对晋文公重耳更是侍奉得要多贴心有多贴心。此次秦晋围郑,公子兰就在晋军大营、也就在晋文公身边。所以,秦晋围郑,到底要干啥?就是要给郑国换个新国君,而这个新国君就是公子兰。

    现在,秦晋围郑变成秦郑抗晋,急办已经行不通。那就缓办,即:郑国重新表态、郑国以公子兰为太子。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再往后的一句话是: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这时候,亲楚派大哥郑文公的意见已经不重要,郑国贵族大臣们的意见才重要。而只要这帮人答应公子兰当太子,那就算彻底改变郑国的权力结构。因为公子兰肯定是亲晋的。随即,郑国的外交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给楚国当小弟变成给晋国当小弟。

    等到郑国完成内部权力整合、重新表态站队晋国,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才算圆满完成。至于秦穆公的小伎俩,那完全不重要。

    烛之武不是说了吗?“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国,就一远在今天陕西宝鸡的诸侯国,有啥实力能插手中原事务?

    尊你一声叫你西方强国,不尊的话跟楚国一样也是蛮夷。在春秋时期,郑国一直被狂揍,秦国一直挨欺负,而且一直被晋国变着花样的欺负。为啥秦国打三晋韩赵魏打得那么狠?春秋时期被晋国欺负苦了呗。

    那郑国呢?这之后,郑国是不是不用当豆豆、不用挨揍、更不会得罪晋国了?

    那是不可能的。

    以前,郑国给楚国当小弟,晋国不高兴所以晋国要揍它;以后,郑国给晋国当小弟,楚国也肯定不高兴所以楚国也要揍它。至于什么时候揍,完全不取决于郑国到底怎么想,而取决于晋楚力量的此消彼长和争霸需要。

    还有,就是郑国的国家调性太油滑。按郑国的思维方式,晋国称霸就要拉拢自己、楚国争霸也要拉拢自己,那自己岂不是可以两家“彩礼”全都招收,然后动不动耍点儿小性子,就又可以收一波“彩礼”。反正晋楚谁对自己好,自己就跟谁好。

    郑国这个“恋爱脑”的处理方式,按理说应该很高明。可问题是晋楚两个家伙全是西格玛级的钢铁直男,完全不按“恋爱”的套路出牌,而是直接走“家暴”路线。

    晋国:你郑国跟楚国眉来眼去是吧,揍你;楚国;你郑国跟晋国暗送秋波是吧,揍你。郑国原以为自己能左右“收礼”,结果却是被左右“家暴”。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只能顺势而为,切不可自作主张。因为你的主张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全是负担。有主见则被动、敢任性就挨揍,但凡执拗一点儿就会被揍到吐血,而且最忌讳朝秦暮楚、水性杨花。一旦玩不好,就会招来双重暴击。

    单字解释: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故 事 很 好 听 但 历 史 只 允 许 霸 主 任 性 不 允 许 英 雄 传 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