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宋美龄用能买1300架飞机的经费,最终买了300架,剩余的钱在哪?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抗日战争中,空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装备落后、人才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

    有一个关于空军经费的谣言,一直流传至今。那就是国民政府原本有足够的资金购买1300架飞机,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却将这笔钱存入了美国银行,以赚取利息。

    这导致了抗战初期,空军只有300多架飞机,无法与日本空军抗衡。这个谣言的真实性如何呢?

    先说这个传言怎么来的。1964年,一个叫杨延年的文职小哥哥在他的回忆录里透露了这么个内幕。

    但杨老兄他也不是内行,没参与过空军的大事。他说宋美龄觉得飞机更新换代快,买的飞机不到几年就过时了,所以索性把钱存银行,等哪天缺飞机了再说。

    这话一出,就像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但你得知道,光有一个人说事,也不能当真。

    再说宋美龄在空军心目中,那是有口皆碑的。她不仅跑到国外搞飞机,还请来了陈纳德这样的大腕当顾问。她还亲自参与飞行员的培训,那精神头儿足以让人折服。

    咱们得有根有据,杨的话是个开始,但不能全信。得从更多的角度来看这件事。

    国民政府早在1932年就开始琢磨空军了,出了个五年发展计划,建航空学校,培养飞行员,从国外引进战机。这时候日本的威胁日益临近,空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钱呢?那时候的国库比脸盆还干净。国民政府只能向人民伸手,发起了“一县一机”、“献机为蒋祝寿”这样的活动。老百姓也是热情高涨,据说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前,已经筹够了买1300架飞机的款项。

    可是,时至抗战初期,为何空军的飞机只有300多架可用?这是因为飞机买卖不像买白菜,一掏钱一提货。国家穷困,只能分期付款;制造商又不是慈善家,只愿分批交货。这就导致很多飞机还在路上或者码头上,还没飞到战场上。

    再说回宋美龄。她确实把一些钱存在了香港的外国银行,但这并不是为了赚利息。

    那可是战时,存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证能迅速动用这些资金购买武器和物资,因为战争的需要是随时变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也算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风险管理。

    这笔钱并非一直躺在银行里生锈。实际上,宋美龄和国民政府还是用了这些资金,采购了不少军事物资和飞机。

    飞机不是只要钱就能立马拥有的。制造、运输、培训飞行员,这每一步都需要时间,而战争,从来不会等人。

    咱们再来想想,日军的空中力量在当时确实强大,即便是1300架飞机,也未必能完全扭转局面。要知道,战争的结果,不光看兵力,还得看策略和运气。

    至于宋美龄,这位飞行服都亲自穿上,跟飞行员们并肩作战的女士,真的会心安理得地把救国的钱财放在一边,任由同胞受苦吗?这似乎与她的形象不太相符。

    到了这儿,你可能会问,那些没用在飞机上的资金后来怎么了?这个问题,连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层也未必能全盘拎得清。

    战争的混乱和岁月的流逝,让许多细节变得模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是宋美龄真的存了钱,也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出于对战局的考虑。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事实的轮廓,也反射出人们的猜疑和不安。宋美龄和那1300架飞机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笔待解的谜。咱们不能因为看到几片树叶,就认定看到了整个森林。

    正所谓“实事求是”,对于历史的探究,需要的是一份冷静与客观,而非道听途说。这样的探讨也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传承,让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毕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和平,则是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举报/反馈

    单字解释: 宋 美 龄 用 能 买 架 飞 机 的 经 费 最 终 买 了 架 剩 余 的 钱 在 哪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