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李渊求李世民放过10个孙子,大臣提到一名字,李世民:全部处死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自古成王败寇,封建社会时期,在政权的斗争中,成功者便是“合法”的,能够称帝称王。失败者则会成为“非法”,世人称其为寇贼,失败者纵有百口也难辩。成王败寇,往往是以结果论成败。很多人,只看重最终的结果,因为胜利者往往拥有一切,过程并不重要。封建社会时期,有太多类似的例子,旁观者并非看重双方的“合法性”,而只关注最终的胜利者是谁。唐朝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占领长安城后,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古人讲究嫡长子继承家业,因此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一切显得非常合情合理,李渊退位后,唐朝皇帝便是李建成,可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记载,李渊曾对李世民说:“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李渊答应李世民天下平定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待天下平定后,李渊却犹豫不决。不仅如此,李建成也意识到李世民将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便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在封建社会时期,帝王家并没有亲情可言,为夺得权力,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甚至痛下杀手。李建成作为太子,若不采取措施,则地位岌岌可危。在史书和现代影视剧中,李建成似乎被丑化成一个平庸无能的人,其实并非如此,李建成其实是一个直率、宽简、仁厚,很有才能的人。唐朝打下的天下,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功不可没。

    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秦王党”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知情,于是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李世民最终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时几乎已经完全控制皇宫,唐高祖李渊明白事已至此,便接受了这一结果。

    俗话说,斩草要除根,否则日后定为祸患。秦王府诸将领准备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百多名亲信全部诛杀,并没收其家产。对此,尉迟恭再三争辩说:“罪孽都是两个元凶所犯,而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了!”不仅如此,李渊还请求李世民放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个孩子(也就是李渊的10个孙子),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杀后,10个孙子还惨遭屠戮。李世民动了恻隐之心,毕竟祸不及家人,便准备放过他们。

    事后,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并将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人等改不追究。李渊这一做法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10个孙子,可李世民最终还是反悔了。毕竟在帝王家,并没有什么“祸不及家人”之说,若不先发制人,日后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们长大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大臣为此进谏给李世民提到一个人名,此人便是汉朝刘安。听到这个人名后,李世民毫不犹豫,立即下令:全部处死!

    为何刘安有如此“魔力”?刘安是西汉淮南王(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的野心极大,他对刘恒即位之事非常不满,于是起兵反叛。刘恒念惜亲情,便放过了刘恒的子女们。可刘安后来却多次造反,不仅如此,刘安被处置后,刘安的儿子也密谋造反。归根结底,若当时汉文帝狠下心来斩草除根,或许后来便没有反叛的事情了。李世民对刘安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他明白大臣的良苦用心,若不斩草除根, 或可能后患无穷。

    大臣们提醒李世民要斩草除根,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反叛的事情发生后再做处理。所以,李世民在听到刘安的名字后,立即起了杀心,于是下令将李建成(5子)和李元吉(5子)的10个儿子全部处死。李渊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可李世民已经掌控大局,即便心有怨言,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单字解释: 李 渊 求 李 世 民 放 过 个 孙 子 大 臣 提 到 一 名 字 李 世 民 全 部 处 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