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原创1948年国军上将起义后不愿配合,5年后得知一消息,顿时心服口服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古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除了志向和信仰比较坚定的人外,能够看清形势、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有机会另立事业,这句话放在解放战争末期的国军将领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但不是每一位参与起义的国军将领都有清晰明确的认知,有的甚至是和解放军交手之后发现不敌才不甘不愿地宣布“起义”,弃暗投明的。

    1948年起义的国军高级将领中,就有这么一位“被迫”起义,直到五年后才彻底想开,重新投入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之中的将领。

    这个人就是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直到1953年才对我党和我军心悦诚服。一起来看看令对蒋介石“愚忠”的郑洞国彻底转变思想、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有哪些吧。

    郑洞国

    1946年2月,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就患上了重病,不得不到北平进行医治。临行之前,杜聿明特地给蒋介石发电,指名要郑洞国到东北代自己主持军务。

    郑洞国抵达东北之后,沿着北宁路步步推进,很快就从解放军手中夺走了鞍山、营口、辽阳、抚顺等外围城市。最后在本溪遭到东北民主联军的猛烈反击,损失惨重。杜聿明匆匆结束了自己在北平的治疗,返回沈阳重新指挥。

    郑洞国和杜聿明是多年相投的老朋友,战场的失利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导致了解放军几个月来的进攻一直没有成效。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战役中的失利,都发生在郑洞国担任前敌总指挥期间。

    后来杜聿明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战场到上海求医,东北的军政大权被陈诚一手掌握,郑洞国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期间解放军先后对国民党军发起两季攻势,国军部队在陈诚的指挥下输的一塌糊涂,战局瞬间扭转。

    陈诚的青年与老年

    蒋介石不得不亲自飞临沈阳观察情况,成立了东北“剿匪”司令部,让卫立煌和郑洞国重担大任,顺便也把陈诚带走了。

    可惜东北国军将领的更换不能改变他们失败的结局,解放军节节进攻,很快就只剩下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城市没有解放,被解放军孤立包围起来。

    期间郑洞国曾提出要放弃长春,集中在沈阳和锦州之间维持长期作战。但蒋介石和卫立煌都不答应,反而让郑洞国担任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主席,完全把固守长春的任务交到了他手中。

    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死守,郑洞国及其部下都能清楚地预见到自己的未来。手下人纷纷劝郑洞国不要从命、为自己打算,他自己心里也十分犹豫。但郑洞国素来以愚忠著称,对蒋介石的命令无有不从,实在下不了决心抗命。

    蒋介石给郑洞国的手令

    郑洞国是黄埔一期学生,是蒋介石最下心力培养的第一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蒋介石有着“雏鸟情节”,郑洞国也不例外。百般纠结之后,郑洞国还是选择了走马上任,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当时解放军对长春采取的是围困之策,希望兵不血刃地解决这支顽抗的部队。除了长春城外的飞机场无法被切断之外,整个长春的十万守军都被围困在城内,驻守部队为新7军、60军和郑洞国的直属部队及地方保安部队。

    从5月下旬到长春解放,这场围城之战一共持续了五个月。原本我中央和东北司令部都以为最先解放的是长春,没想到锦州是辽沈战役中最先被攻克的城市。

    期间郑洞国曾组织了两个师的部队企图突围,被解放军按着头打了回去,继续缩在城内。而南京国民政府对长春空投的食物根本无法维持数十万军民的生活,长春城内的部队由于长期的饥饿和虚脱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意志。

    郑洞国在长春

    杜聿明曾经申请过派飞机到长春救出郑洞国,只是方案并不可行,郑洞国和卫立煌分别被围在长春和沈阳两座孤城里遥相眺望,谁也帮不上谁的忙。

    全部成了瓮中之鳖后,蒋介石又开始频繁地给郑洞国发电,核心思想依然是希望他能坚守不退、抵抗到底。作为一名军人,郑洞国是有军人的骨气和血气的,即便部下已经彻底丧失了士气,郑洞国还是决定遵从蒋介石命令,制定了于10月17日拂晓突围的计划。

    拂晓之后,郑洞国接到了部下打来的电话,称60军军长曾泽生率领2.6万人直接投降了。郑洞国尚未整理好心情,曾泽生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劝他和自己一起起义,为手下几十万的兄弟考虑。

    开国中将曾泽生

    郑洞国没有说话,但身边的人劝他用轰炸机对60军进行轰炸,以免他们帮助解放军作战。郑洞国严词拒绝,认为60军的兄弟还是自己人,而且城内百姓众多,不能伤及无辜。

    满心绝望之下,郑洞国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亲笔信诀别,率领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决心为党国尽忠。

    19日,新7军被围困之下举枪投降。次日蒋介石就给郑洞国发了最后一封手令,言辞恳切地希望他能为党国牺牲,成全大义。郑洞国也随时都把手枪放在自己的枕下,准备在最后一刻“殉国”。结果21日凌晨时分,郑洞国被手下人以突围的名义挟持,下了他的枪。郑洞国就这样被迫起义了。

    当郑洞国随着直属部队到大楼外向解放军投诚的时候,就看到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正笑意盈盈地等着他。原来为了给郑洞国留一个体面的说法,东北野战军12兵团司令肖劲光命令解放军始终呆在外面,在凌晨4点的时候开始对着天空放空枪,双方之间没有一个人伤亡。

    郑洞国

    双方枪声一停,郑洞国的手下就紧紧地抱住他,“搀扶”着他来到一楼大厅,和等候已久的解放军正面相见。这下郑洞国只能别别扭扭地放弃了为“党国”尽忠的愿望,跟着解放军走了。

    1948年10月21日,长春获得解放,城内大批已经濒临饿死的军民疯狂涌出城外,而解放军已经做好了一大锅一大锅的饭菜在外面等着他们。

    当天晚上,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领一起邀请郑洞国吃饭,期间一直给郑洞国做思想工作,欢迎他加入解放军的队伍,为解放全中国出一份力。结果郑洞国一开口,就让为他倒酒和夹菜的两个人都愣住了。

    郑洞国“被迫起义”,却过不去自己心里的那一关,要求自己的消息不能见报、不能广播、以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公开宴会。换言之,郑洞国希望国民党方面都以为自己战死了,而不是投靠了解放军。

    肖劲光和肖华将军

    严格说起来,郑洞国算是投降的将领,但我军始终对他颇多照顾,不仅遵从了他的所有要求,还把他妥善地安排到哈尔滨疗养,期间待遇全部按照起义将领对待。

    但郑洞国坚持不在我军中任职,只从事自己擅长的文人工作,研究国共战争历史,一边钻研国民党始终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一边对我党优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做了解。

    南京政府的蒋介石也不相信郑洞国这么“忠心”的一个下属会选择起义,他和卫立煌都坚定地认为郑洞国已经在战争中牺牲,国民党的机关报和沈阳的报刊媒体纷纷报道“郑洞国司令殉国”的消息。

    直到1950年的10月,毛主席已经为了是否出兵抗美援朝的事情辗转了无数遍,军中和中央不同意与美国开战的仍然不在少数,毕竟那个年代的中美实力相差实在太大,每一次政治局会议都有人站出来反对出兵。

    政治局会议

    下定决心打仗之前,还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周总理认为有必要去向和美军有过作战经验的人取取经,其中最符合的人选就是抗战中曾经参加过远征缅甸的国民党将领。

    其实,国民党将领中最熟悉美国人军事和战术应该是新一军的军长孙立人。他是从美国的维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名将,熟悉美国很多知名将领的习惯。可惜孙立人远在台湾,周总理只能另寻他人。

    国民党远征军将领中,杜聿明、卫立煌、郑洞国都是有着卓越战绩的名将。但卫立煌战后便离开了国内,杜聿明作为战俘尚在功德林接受改造,只剩下最后一个人选——郑洞国。

    虽然郑洞国当初起义时扭扭捏捏地不十分甘愿,但他和许多国军高官一样,对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和雄才大略十分钦佩,何况周总理还是他在黄埔时期的政治部主任。

    周总理在黄埔期间的照片

    长春解放之前,郑洞国手下的新7军按照我军的安排进行投诚仪式,新7军的谈判代表还带回了周恩来亲手给郑洞国写的信,可惜郑洞国带人在银行大楼负隅顽抗,新7军派去送信的人没能进去,这封信也无缘递到郑洞国面前。

    郑洞国知道后惋惜不已,颇有收到周总理的亲笔信便主动起义的意味。当周总理以宴请同学和朋友的名义邀请当年黄埔内的众多师生时,与会的不仅有郑洞国、陈明仁这样的起义将领,还有陈赓和徐向前等党内干部。

    席间,周总理向一直埋头不语的郑洞国敬了杯酒,问及他以后的打算。郑洞国自认是投降过来的,虽然清楚我党的政策十分优越、他也已经通过书籍报刊了解到解放军是真正的人民之师,还是不敢太抱希望,只说自己别无所长,以后要回家种地。

    晚年的郑洞国

    周总理亲切地笑了笑,劝慰郑洞国:“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回家种地呢?你还不到50岁,正是为人民做贡献的年龄”。

    这番话正合了郑洞国敏感又羞涩的小心思,他顺着周总理的台阶便答应了之后全听“周老师”的安排。而得知解放军将要与美军开战后,郑洞国内心比当初解放军解放东北时还要震惊。

    向来骁勇善战、奋勇向前的解放军尚且对打美军心存顾虑,更何况这些败在解放军手下的国军将领呢。不过郑洞国到底是抗战名将,在面对国家利益和民族气节方面从不认怂,震惊的情绪散去,他仔细回想了远征缅甸期间美军的作风,得出了:“美国人打不了硬仗”这个结论。

    事实证明了郑洞国的看法,即便美军一个师的大口径炮比解放军整个军区的都多,即便美国的年钢产量是我国的几十倍,志愿军战士们仍然在朝鲜战争中打败了这些完全靠武器的美国士兵。

    抗美援朝战争

    与作战素质极高、冲锋号响起没有后退、誓死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志愿军相比,美国人的志气低微到几不可查,尤其是战败之后,他们一路丢盔卸甲地跑回营地后,根本无力发起反击,只是机械地等待空投。

    1953年7月27日,朝鲜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订,是美国立国以来第一次在没有打胜仗的条件下签署的停战书,也是备受欺辱的中国人民战胜了世界强国,向所有国家宣告威严的开始。

    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凝聚着包括功德林国军战犯在内所有国人的心血与祈盼;停战协议的签订,足以让郑洞国、杜聿明、宋希濂和所有的普通百姓一样,为新中国的力量而骄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勇猛而自豪。

    1954年9月,郑洞国终于接受任命,出任国防委员,并做了几十年的民革委副主席,一生致力于两岸统一的大业中。

    1991年1月27日,88岁高龄的郑洞国留下希望国家统一的遗言后溘然长逝,国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其举行了告别仪式,海峡彼岸的台湾也同时对其进行悼念。

    单字解释: 原 创 年 国 军 上 将 起 义 后 不 愿 配 合 年 后 得 知 一 消 息 顿 时 心 服 口 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