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皖南事变时,“老一团”参谋长王怀生结局如何?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引言

    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合作之后发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而新四军和八路军作为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更是与国民党军队格格不入。

    皖南事变的爆发,一方面是源于蒋介石担心共产党迅速壮大对自己造成威胁,而设下的一个阴谋,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四军内部出现了叛徒,导致我军伤亡惨重。

    但人活一世,本就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面对上级的错误指令时,我军涌现出不少有着自己正确判断的仁人志士,他们敢于坚持真理,不畏强权。

    而皖南突围战中的一位参谋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谁?违抗上级命令的他后来又怎么样了?

    皖南事变 分散突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国共两党进入了第二次合作阶段。尽管国共两党的军队时有摩擦,但还未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皖南事变”的爆发才是国民党和蒋介石对新四军下狠手的实际行动。

    1940年,美国为了对抗德意日三国的联盟,有意拉拢国民党,对蒋介石实施各种援助,导致老蒋的野心一下子大了起来。而日军方面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兵力和资源都在大规模地消耗,渐渐力不从心。

    此时的蒋介石本以为自己能够一人独大,却看到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不断壮大。到1940年12月,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人数已经逼近50万人,抗日根据地也在全国各地建立,抗日人数差不多达5000万人。

    国民党内的一些人慌了,赶紧向蒋介石吹风:“共产党现如今有五十多万的人马,过几年就会达到一百万,到那时,国民党哪里还有立足之地?”

    蒋介石再有野心,也敌不过中共力量壮大的威胁,惶恐之下,蒋介石领导之下的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的反共高潮。

    不仅先后停发了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军费,国民党方面还将相对薄弱一些的新四军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多次与新四军发生冲突。只不过没想到的是,在多次的交锋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损失反而惨重。

    军事上占不到便宜,老奸巨猾的蒋介石于是玩起了政治阴谋。他仗着自己是抗日领袖的头衔,将八路军、新四军缩编至10万人,并命令这两路军队共9000多人撤退。

    国民党内领导人又趁势发出“皓电”,限令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撤离完毕。

    为了顾全大局,毛主席抱着尽量避免内战的想法,向共产党内部传达对老蒋要实行“软硬兼施”的指示。于是,新四军方面做出让步,准备北移,但在华中地区的中共军队坚决不退让,抗日热情依然高涨。

    在当时,叶挺是新四军的军长,而项英是副军长,两个人在新四军中很有威望,也都是至关重要的两位领导。

    叶挺脾气性格有点倔,因为出过国、留过洋,所以在军事上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见解,这也是党中央委派他担任新四军军长的原因之一。

    而项英出身在穷苦人家,常年带队在野外作战,在游击战术上很有心得,算得上是实干派。

    中共中央打算息事宁人,暂时不和国民党撕破脸,确定了新四军北移的指导方针。叶挺对于毛主席和党中央所做的这个决定十分拥护,在他看来,新四军北移可以很好地保存实力。

    但项英却十分担忧,他怕新四军北上后失去地理优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他对新四军北移这个问题一直犹豫,迟迟没有行动。

    后来,叶挺将实际情况报告了党中央,考虑到情况紧急,毛主席催促项英,坚决执行命令,带领新四军北移。

    新四军在名义上还受到国民政府的领导,当蒋介石阴谋得逞,他秘密安排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司令顾祝同埋伏在皖南地区,对新四军进行围歼,人为制造了惨烈的“皖南事变”。

    在北移时,新四军加起来也才9000多人,而国民党却多达8万多人。无论是在人员数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当时的新四军都和国民党第三战区有着巨大的差距,毫无准备的新四军被等着瓮中捉鳖的第三战区打得无还手之力,伤亡惨重。

    皖南事变打了整整七天七夜,打到第七天,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和皖南新四军打得最惨烈的一天,新四军本来已经占据的好几个有利位置都失守了。

    于是,在石井坑保卫战的当晚,新四军军长叶挺在请示了中共军委后,决定分散突围。

    义胆忠心 临危抗命

    新四军共9000多人,最后成功突围的只有2000多人,而傅秋涛带领的第一纵队是唯一成功突围的一支队伍。

    当时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冒着生命危险与国民党108师进行谈判,希望国民党能给新四军的敌后抗日让路。

    但这不仅遭到了国民党方面的反对,而且被闻讯赶来助阵的52师设局扣押。所以,新四军的分散突围任务后来是由军分会领导饶漱石来指挥。

    确定分散突围前,饶漱石与新四军的三个纵队司令共同制定了突围的具体计划。三个纵队先是分头行动,然后在指定的位置会合,共同抗击国民党的围剿军队,再接着向东挺进。

    按照军部下达的命令,第一纵队决定派老一团的三营打前站,新一团整体从后头跟上步伐,然后在军部约定的星潭与其他两个纵队会合,一起突围。

    可是老一团的一营和二营在奋力突围的路上,军部派来的副司令员赵凌波却临时下达了放弃突围、原地撤回的命令。

    曾经担任军部参谋处长的赵凌波说,这是军部的最新决定,第一纵队所有人员必须服从,赶紧停止东进,改向茂林方向行进。

    这位刚刚上任的副司令赵凌波虽然下达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命令,还是遭到第一纵队不少人的反对,“老一团”的参谋长王怀生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纵队的新一团攻占了太山,老一团攻占了举山,与事先军部部署的星潭仅一江之隔,一纵队正准备等待另外两路纵队的到来,共同向星潭发起总攻,而军部方面却突然改变决定,命令各纵队撤回,择机再东进。

    军部命令突变,在这个危急关头,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和副政委江渭清赶紧召集新一团和老一团的相关负责人开会进行商讨。

    江渭清的意见是按原定计划继续东进,因为当时的形势严峻,国民党部队对我军的围剿无比凶猛,不突围出去,只有死路一条。江渭清的主张得到了老一团参谋长王怀生和新老一团两位团长的支持。

    可赵凌波拿自己是军部派下来的身份,压制思想一直摇摆不定的傅秋涛,不断提醒他顾全大局,才是明智之举。明知道江渭清的建议更符合当时的敌我情况,傅秋涛考虑再三后,不好意思正面驳回赵凌波的命令,只能暂时决定第一纵队全部往回撤。

    往回打的新四军第一纵队遭遇了更多国民党军队的围困,还与国民党第52师正面交锋,打了一整天,根本无法突围出去。

    偏偏天公还不作美,与国民党军厮杀的那几天还下起了大雨,第一纵队的电台也遭到了损毁,与其他两个纵队和军部都联系不上,腹背受敌的第一纵队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可就在此时,见势不妙的赵凌波却冒雨叛逃,投奔到国民党队伍中了。

    瞬间醒悟过来的傅秋立刻宣布,第一纵队按军部原计划行动,全力拼杀突围。江渭清带领新老一团的全体人员临危受命,与国民党第55师进行血腥激战。

    不幸被捕 光荣牺牲

    王怀生是湖南平江人,幼年时出身贫寒,很早就辍学给地主家做苦力,以此来维持生计。后来他在机缘巧合下参加农民运动,并很快加入了农民协会。

    由于表现突出,王怀生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被编入红16军,担任了二营的营长职务。

    王怀生长年在湘鄂赣边区进行游击战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从一名营长很快晋升到红军16师的副参谋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各省的游击队伍合编成为新四军。

    王怀生所在的湘鄂赣边区红军游击队也被收编,加入了新四军第一纵队的第一团,而他因为以往的革命经验和战绩,也成为了新四军第一纵队的第一团参谋长。

    为了区别于新四军后来新编的第一团,王怀生所在的第一团被称为“老一团”。老一团和后来的新一团一起组成了皖南事变突围中的第一纵队,听命于司令员傅秋涛。

    而王怀生所在的“老一团”由团长熊应堂直接掌管,他在皖南事变那一年刚好60岁,所以在“老一团”当中,王怀生常被称为“花甲将军”。

    傅秋涛带领第一纵队决定从一些险要的地势进行突围,只有这些地方,国民党军才有可能松懈,不会派重兵把守。江渭清也提出,自己先带老一团的一个连队冲出去,新一团进行后续掩护。

    王怀生所在的老一团在团长熊应堂的带领下,有一部分士兵冲了出来,怎奈国民党军队火力太猛,很快就被封死了突围口,王怀生等人被封锁在敌人的包围圈内。

    傅秋涛组织其他部队人马再次进行突击,为了不再浪费机会,这一次他起用了装备精良的特务连和另外两个实力强劲的连队,加大火力攻势,终于找到了一个突围的缺口,带领当时剩下的人杀出重围,然后与江渭清一行人碰上头了。

    傅秋涛看到突围出来的人员不多,又命人偷偷潜回去寻找未能突围出来的部队。此时,国民党军队在不断地增援,将那些没有突围出来的新四军部队全部困住了。

    而王怀生就是被围困的那一部分人当中的一个,好在他打过许多年的游击战,经验丰富,在丛林中与他人周旋是他最擅长的技能,他带着老一团一营的人与敌方僵持了三个多星期,弹尽粮绝,直至被国民党敌人抓捕。

    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实在太凶狠,王怀生在突围时不幸中弹,受了重伤,行动不便的情况下才被俘的。

    王怀生被国民党方面认为是我党的关键人物,所以被单独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内。

    在上饶集中营被关押的日子里,国民党反动派们使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对王怀生等人进行诱降,实施柔化政策。

    但王怀生等人坚贞不屈,始终不为所动,而且王怀生还在狱中劝说其他人,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革命终会胜利的坚强信念。

    国民党面对这些被俘共产党人,对他们的顽固不化实在无计可施且毫无结果的情况之下,国民党人对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部分忠烈之士实施了残忍的杀害手段,王怀生等人最终死在了国民党人的屠刀之下。

    结语

    皖南事变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损失,新四军北移的9000多人到突围出来的2000多人,可谓伤亡惨痛。自此,国共两党合作正式成为了泡影。

    蒋介石震怒之下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还将叶挺军长直接交由军事法庭进行审判。而中共方面也毫不示弱,立刻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中共中央军委对外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决定,周恩来公开对国民党进行了声讨,在新闻报纸上还写下了“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疾呼。

    后来,在国际社会各界的斡旋下,国共两党再次达成了和解,但国共关系却在皖南事变后发生了不可逆转的重大改变,毕竟像王怀生等这些革命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皖南事变中的死难烈士将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新四军文献[M]. 解放军出版社, 1994.

    单字解释: 皖 南 事 变 时 老 一 团 参 谋 长 王 怀 生 结 局 如 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