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太平天国浙江嘉兴之战-淮军第一名将的葬身之地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从军事角度来讲,浙江嘉兴绝对属于一个战略要地。它的一边是太湖,另一边是杭州湾,整个嘉兴完全处于上海、苏州与杭州、湖州之间的十字路口上,是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

    正是因为如此,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嘉兴就成为了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焦点,在这里上演了十分血腥惨烈的大会战。

    下面就给大家讲述一下太平军与清军两次嘉兴会战的详细经过。

    (一)

    1860年5月,太平军取得了二破江南大营之战的胜利,随即就对江浙地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6月2日,李秀成攻克了苏州,紧接着,李世贤率军进攻吴江、震泽。6月13日,李世贤攻克这两个地方,并且将盘踞在这里的清军总兵江世贵所部一举全歼。6月15日,李世贤顺手牵羊地占领了嘉兴府城。

    嘉兴的失陷让浙江巡抚王有龄大为震骇。他深知嘉兴的重要性有多么大,为了确保浙江的安全,所以王有龄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嘉兴夺回来。

    收复嘉兴的任务就交给了浙江提督、清军名将张玉良。

    张玉良本来是江南大营的名将,数月前他带着江南大营的援军来解救杭州,“击退”了李秀成佯攻杭州的大军,结果被擢升为浙江提督。接下来,在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战中,张玉良连战连败,从南京一路败退回到了浙江。

    尽管连吃败仗,但是张玉良以前的威名还是很响亮的,而且他这个人也确实是有水平。江南大营之败,责任也不在他的身上。

    张玉良接到了反攻嘉兴的任务后,首先就是组织兵力。他把清军溃散的兵力又组织了起来,拼凑了两万余人的兵力。6月24日,张玉良开始了对嘉兴的反攻。

    此时,李世贤已经率军与李秀成一起准备进攻上海。留在嘉兴防守的是陈炳文和陈坤书两位将领。此时,二陈还没有被封王,陈坤书的头衔是求天义,陈炳文的头衔是朗天安。(太平天国于1858年设立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位,仅次于王爵,陈坤书与陈炳文此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二陈得知张玉良开始反击,立即派兵迎敌。6月29日,太平军与清军在嘉兴城外的陡门相遇,双方展开了激战。结果太平军失利,陡门被清军占据。

    7月5日,张玉良率领主力部队抵达嘉兴城下。他决心采取首先清扫外围然后全力攻城的战术来打嘉兴。这样做也可以消耗太平军的兵力,使得最后攻城时不至于遭受太多的抵抗。

    张玉良一步一步地清扫太平军的外围据点,双方在城外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经过了一个月的恶战,太平军设在城外的据点基本上都被张玉良清除干净。嘉兴城的城墙完全暴露在了清军的面前。

    (二)

    8月初,张玉良开始对嘉兴城防的进攻。他采用穴地爆破的方法,在嘉兴南门外挖掘地道,埋设炸药。8月15日夜,清军的炸药成功爆破,将嘉兴南门的城墙炸塌了五丈有余。随即,清军一涌而入。

    城内的陈炳文与陈坤书立即指挥太平军奋力阻击,经过一番血战,最终将清军挡在了城外。

    陈炳文和陈坤书一边拼死抵抗,一边不断地派人向着李秀成求救。李秀成刚刚结束在上海的战斗,按照预定的计划,他必须率领大军西进,参加安庆保卫战。因此,张玉良对于嘉兴的进攻让李秀成左右为难。

    如果置嘉兴于不顾,赶到安庆参加战斗,李秀成又觉得不放心。因为嘉兴的位置太重要了,如果这里失守,很有可能牵动整个苏南地区的形势。为此,李秀成经过再三犹豫,最终还是决定,首先打退张玉良的进攻,保住嘉兴再说。

    8月24日,李秀成率领主力部队从上海向着嘉兴扑来。8月28日攻克了嘉善,8月31日占领了平湖。9月3日,李秀成率军抵达嘉兴外围。

    张玉良见李秀成来到,只好转攻为守,全力迎战。李秀成充分发挥自己的兵力优势,疑兵四出,造成了张玉良判断不清何处是太平军的主攻方向,随即嘉兴城内城外的太平军一起行动,发起总攻。双方恶战了五天的时间,到了9月8日,清军彻底崩溃,张玉良率领残兵逃往严州。嘉兴之战以太平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太平军嘉兴之战虽然打得很漂亮,但是却延误了李秀成兵团西进参加安庆保卫战的行动。尽管李秀成在安庆保卫战中的消极表现并不是完全由于嘉兴战役造成的,但是嘉兴的战事无形中配合了湘军对安庆的进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秀成于1860年11月才开始发起对皖南湘军的进攻,而陈玉成此时在皖北已经打了快两个月了。

    (三)

    到了1863年的年底,嘉兴又一次陷入到了战火之中。

    此时,李鸿章和左宗棠两路人马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杀来,嘉兴作为战略要地,可谓是在劫难逃。

    李鸿章淮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苏州,而左宗棠部湘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杭州。苏州和杭州的太平军都急需支援,镇守在嘉兴的太平天国荣王廖发寿兵力有限,左右为难。

    由于淮军占领了苏州以南的吴江县,切断了嘉兴和苏州的联系,所以廖发寿决定首先集中全力进攻吴江,打通苏嘉两地的联络。

    1863年10月,廖发寿率军向着吴江发起了猛攻。10月13日,太平军在吴江七星桥与包括常胜军在内的淮军部队展开激战。荣王廖发寿十分勇猛,指挥着部队猛打猛冲,常胜军和淮军都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

    李鸿章赶紧调集他手下的头号悍将程学启等人的部队支援吴江,同时戈登和马格里等人也驾驶着蒸汽炮艇来助战。10月27日,双方在吴江同里镇一带展开激战,太平军顶不住淮军的炮火,被迫后撤。荣王廖发寿试图打通苏嘉两地联系的作战计划最终落空。

    12月6日,苏州陷落。苏州的陷落使得太平军这一边的很多将领都开始动摇,不断地有将领向着清军方面投降。

    12月16日,驻守在平湖县的太平军将领陈殿选向着淮军投降。

    12月22日,驻守在乍浦镇的太平军将领熊建勋投降。

    12月24日,海盐县的太平军守将李文楚投降。

    1864年1月6日,驻守在嘉善县的太平军守将余嘉鳌投降。

    1月24日,驻守在海宁州的李秀成的女婿、会王蔡元隆向着左宗棠的部将蒋益澧投降。随后,蔡元隆改名蔡元吉,率领本部人马,加入湘军,开始向着太平天国发起了反戈一击。

    2月15日,太平天国桐乡县守将何培漳在蔡元吉的说服下也向着左宗棠部湘军投降了。

    这一连串的投降使得嘉兴基本上变成了一座孤城,镇守在嘉兴城里的荣王廖发寿也变成了孤家寡人。

    那么,廖发寿为什么不向清军投降呢?

    其实,廖发寿也曾经打算投降了,他甚至都派人和淮军联系过投降事宜。但是,他和蔡元吉之间有私人恩怨,矛盾很深。因此,看到蔡元吉投降了清军,廖发寿便耻于与他为伍,于是他就改变了主意,要坚守嘉兴,血战到底。

    (四)

    1864年2月,清军向着嘉兴发起了全面进攻。

    嘉兴属于浙江,按理应该是由左宗棠的湘军来攻打,但是李鸿章捷足先登,首先让程学启指挥淮军对嘉兴发起了进攻。左宗棠对此十分不满,无奈他的主力部队此时都在攻打杭州,实在是分不出多少兵力来对付嘉兴,只能看着淮军把手伸进了自家的势力范围。不过,尽管如此,左宗棠还是派了手下的悍将蒋益澧率领一支部队进攻嘉兴的外围。

    左宗棠这个人其实心眼很小,可以说是睚眦必报的一个人。从此,他就和李鸿章结下了梁子,始终斗得难解难分。

    而进攻嘉兴的淮军则由李鸿章麾下的第一悍将程学启指挥。程学启原本也是太平军的降将,自从投靠了清廷之后,他表现得格外抢眼,李鸿章对他特别看重。

    这张照片被认为是程学启的

    程学启的身边还有洋人指挥的常胜军,以及潘鼎新和降将蔡元隆的部队配合,兵力雄厚,装备先进。而嘉兴城内的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得功也抱定了血战到底的决心,指挥太平军全力迎敌。

    2月26日,两军首先在嘉兴北门外展开了激战。廖发寿和刘得功率领万余将士杀出了北门,向着淮军反扑。淮军的阵地一度岌岌可危,关键时刻,常胜军的炮火帮了程学启的大忙,太平军在炮火的拦截下伤亡惨重,被迫后撤。

    3月2日,程学启指挥着淮军向着嘉兴小西门、北门外的太平军营垒发起了猛攻。太平军拼死抵抗,淮军有五百多人被当场击毙,总兵刘士奇受了枪伤。关键时刻,程学启带头冲锋,激励淮军将士奋勇争先。淮军在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之后,攻克了小西门和北门外的太平军阵地,太平军损失近万人。

    第二天,程学启再次向着吴泾桥的太平军阵地发起进攻。淮军又一次伤亡惨重,但是在程学启这种疯子一般不要命的指挥官的督战之下,淮军还是攻克了吴泾桥的太平军阵地。

    3月5日,程学启指挥着淮军杀到了嘉兴城墙之下。常胜军用大炮猛烈轰击城墙,打到第二天凌晨,城墙被轰塌十余丈。程学启指挥着淮军蜂拥而上。而荣王廖发寿和挺王刘得功则指挥太平军拼命阻击。太平军投下了无数的火药罐,攻城的淮军被炸得尸横遍野,伤亡千余人,总兵何安泰被当场炸死。结果,淮军的这场攻势宣告失败。

    3月14日,驻守在湖州的堵王黄文金率军救援嘉兴。他带领着援军一路杀到了距离嘉兴不远的乌镇。程学启只好暂时停止攻城,率军到乌镇迎战黄文金。嘉兴城内的太平军没有得到援军的消息,所以没有出城配合。结果黄文金被程学启击败,被迫退走。

    3月19日,程学启再次对嘉兴发起疯狂的进攻,但是再一次被太平军击退。程学启没有办法,只能是要求常胜军以猛烈的炮火摧毁城墙。

    常胜军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炮击,打到3月24日,嘉兴的城墙几乎被摧毁殆尽。但是,太平军的将士依然冒着枪林弹雨,在城墙的废墟上构筑工事,顽强抵抗。

    3月25日,堵王黄文金的侄子,列王黄十四率军再次救援嘉兴。这一次,他一口气杀到了新塍,距离嘉兴只有十几里之遥了。

    程学启一边分兵迎战黄十四,一边依旧指挥淮军攻城。当程学启率领着亲兵冲到了北门城墙边的时候,一颗子弹飞来,打中了他的头部。程学启当场倒下,到了晚上,因伤重不治身亡。

    (五)

    程学启是淮军的头号名将,李鸿章对于他的死十分悲痛。三十年后,他在甲午战败后还曾经叹息说:要是程学启还在,日本人就不会这么猖狂了。

    常胜军英国指挥官戈登对于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都评价不高,但是唯独对程学启另眼相看。他认为程学启是一位卓越的军人,对他的死非常的惋惜。

    程学启虽然战场殒命,但是就在当天他倒下之后,淮军的攻势依然在继续。在激烈的战斗中,太平军城内的火药库中弹爆炸,引起了太平军的慌乱。淮军潘鼎新部乘机冲破了城墙的防御,杀入到城内。

    挺王刘得功率军与淮军巷战,最终战死。荣王廖发寿受伤被俘,遭到了杀害。到了傍晚时分,嘉兴城终于被淮军彻底攻克。

    这一战淮军损失四五千人,而且第一名将程学启也阵亡了。可以说是淮军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嘉兴失守之后,整个杭嘉湖地区的太平军根据地便陷入崩溃状态。太平天国疆土日蹙,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单字解释: 太 平 天 国 浙 江 嘉 兴 之 战 淮 军 第 一 名 将 的 葬 身 之 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