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万众瞩目的男婴,出生时军队看守、省长亲自监督、放13声礼炮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中国这个家族文化氛围极重的国度,婴儿的降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件大喜事。家中老少对于添人进口都会感到欢欣雀跃。

    由此还衍生出一系列民俗文化传统,比如送婴儿虎头鞋帽、送长命锁,操办满月酒等等。这些传统都是中国人对新生命降临表示的喜悦之情。

    但在历史上曾有一个婴儿,出生时有重军把守,省长高官寸步不离,落生后还有13响礼炮予以祝贺。这么大的阵仗,这个婴儿到底是何许人也呢?他不是皇家的子嗣,也非达官显贵的后代,他就是孔夫子的第77世孙,第31代衍圣公。

    "衍圣公"的由来

    战国时代,各种流派的思想主张处于百家争鸣的态势。比如我们现在都还熟知的"道家"、"法家"等流派都在彼时广为流传。

    到汉武帝时期,他为巩固大一统,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从思想上进行统一,将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

    自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历史中唯一的理论指导。哪怕是在被少数民族统治者管理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丝毫没有受到撼动。

    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就更为尊崇。他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和万世师表,更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不断强调与固化孔子的地位。到宋仁宗时期,仁宗皇帝给孔子的后代子孙赐名"衍圣公",并把它作为孔子后代子孙专有封号。世袭的"衍圣公"因此成为中国历史跨越朝代、地位显赫的特殊爵位。

    为确保"衍圣公"血统纯正,该封号只传于孔子的嫡长子孙。那么嫡子嫡孙这一脉能否延续下来,就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来之不易的31代"衍圣公"

    时间来到清末民初,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国内局势一片混乱。第30代"衍圣公"孔令贻就生活在这个年代当中。此时的他压力山大,不是因为时局混乱,生活动荡,而是孔氏必须有后这个历史重担眼看到他就要挑不起来了。

    孔令贻家有一妻一妾,婚后多年一直无有所出,孔氏嫡系人丁凋敝。直至孔氏正房夫人因病去世,延续子嗣这个任务仍然没有完成。

    孔家的长辈完全顾不上关注孔夫人的去世,也顾不上孔令贻丧妻之痛,立刻给孔令贻又安排了一门婚事。让他在夫人丧事办完后马不停蹄地娶了家里的丫鬟--王宝翠。

    王宝翠进门之后,很快便怀孕了。这对多年没有子嗣的孔府来说无疑是个大好消息。不仅孔家人在关注王宝翠的肚子,全中国都在关注王宝翠的肚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王宝翠诞下一对女婴。中年得女的孔令贻十分疼爱这一对女儿,但家族传承的重担仍然没能卸下。举国瞩目之下的生子压力让孔令贻一家感到愁云笼罩。

    1919年,这一年的孔令贻已经接近50岁,生子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正在绝望之际,王宝翠再次怀孕。

    全家上下如珠似宝地呵护着这颗苗苗,生怕有什么闪失。却未曾想,王宝翠怀孕6个月之时,孔令贻竟染病去世了。

    空前的压力全都压在了王宝翠一个人身上,绵延几千年的孔氏家族,能否继续传承下去就看肚子里这个孩子了。

    如果王宝翠这回诞下的还是女孩,那么孔子嫡传后人就真正绝后了。

    因此这个尚未出生的胎儿就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当地政府甚至派遣了大量警察日夜在孔府附近巡逻蹲守,一方面是为确保胎儿的顺利降生,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孔府人不会"偷天换日",用别的男婴来替代可能诞下的女婴。

    终于到了生产这一天,政府特意调来了一个将军,带着大队人马守在了孔府大门之前。不仅如此,时任山东省省长长也亲自来到了孔家,站在产房门口,希望能够见证新一代衍圣公的诞生。

    经历难产的煎熬之后,第31代衍圣公孔德成终于降生了。当地政府甚至行了国礼,放响13声礼炮以示庆祝。

    "我命由天不由我"的"衍圣公"

    31代衍圣公孔德成出生后仅仅16天,生母王宝翠就因产褥热去世了。父亲的小妾陶氏承担起抚养他的责任。

    作为孔子的嫡传后人,孔德成自小便要接受大量的儒家文化教育。不仅如此,年幼的他还要以衍圣公的身份主持孔庙的祭祀。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全都压在这个少年的身上,他却无力摆脱。

    在幼年时他没有父母的关怀与爱护,少年时又如同提线木偶般被当权者摆弄来摆弄去。

    对于当权者来说,"衍圣公"就是个工具人,只是权力者用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傀儡。

    而对孔德成来说,"衍圣公"这个虚妄的身份又何尝不是自己人生的一副枷锁。1935年,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衍圣公"这个称号,延续800多年的封号至此被正式废除,孔德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衍圣公"。

    1949年刚满30岁的孔德成定居台湾。他虽然不再是"衍圣公",也已不再需要以孔氏后人的身份去生活,但他还是将自己的余生都贡献给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他在台湾大学中文系和人类学系兼任教授职位,讲授"三礼研究"、"金文研究"、"殷周青铜彝器研究"等课程;后又担任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直至2008年因病离世。

    孔德成终究还是与孔氏后人这个身份捆绑了一生。当他作为"衍圣公"在万众期待之下诞生时,他身上围绕了无数的光环。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孔子后人和末代"衍圣公"这重身份,孔德成一辈子都背负着家族的使命,民族的期待,个人的需求早已被置之度外。

    这个身份就决定了孔德成只能在"孔子后人"这个隐形的枷锁里生活,任何逾规越矩的行为都不能被接受。

    这就好比笼中之鸟,笼子再华贵绚丽,鸟儿也失去了自由。这样的"天选之子",幸运或是不幸恐怕也只有本人才知道个中滋味吧。

    单字解释: 万 众 瞩 目 的 男 婴 出 生 时 军 队 看 守 省 长 亲 自 监 督 放 声 礼 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