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王震拦三轮车去开会,说出地点后,车夫怒:净扯,你是在逗我吧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开国史上,有这么一位“质朴英雄”。

    他在抗战时期胆识过人,是经历了“三次长征”的“雄狮”,他带领着红军部队骁勇善战地打赢一场场战役,解救百姓于水火。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带领战士们到北大荒开垦荒田,艰苦却坚韧,他的勤俭和奉献精神影响着人们。

    尤其在后来,他的事迹感染了许许多多的知青,响应国家号召,到西北发展农业。

    他便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人称“王胡子”的王震将军。亦是人民在农业生产路上的领路人,是祖国的军事家、革命家,也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他的一生可谓兢兢业业,忠于党和人民,将祖国的发展推向另一高度。而就是这么一位百姓皆知的人,除了他的显赫战功和勇于开拓,更多令人的佩服的是他的躬行节俭与公私分明,几十年如一日。

    那么,王震上将曾发生过哪些特别的事情让人们如此评价呢?

    一、可敬的“亦兵亦农”

    提到亲爱的战士们,老百姓心里便暖暖的,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民子弟兵,兵民鱼水情。任何时刻哪怕把自己的孩子及生命交付于他们,也是最安心的。

    他们对待人民群众同样是一片赤诚,正是有了他们,恪守自身,保卫国家和百姓,才有了现在的安居乐业。当今如此,从前更是如此。

    开国上将王震,也是这般令人信任的人。

    他不仅是毛主席的得力爱将,亦是百姓们口中“亦兵亦农”的好战士。他曾看尽人世间最为惨烈的疾苦,他懂得现今太平的得来不易,时刻遵守不拿人民“一针一线”,不贪国家“一分一毫”。

    挨饿受冻过,经历生死过,自他看到满目苍凉,多少次黯然泪下。他深知人民疾苦,誓要追随毛主席、周总理,还百姓一个可以世代赖以生存、长久稳固的大后方。

    王震将军为党和国家奉献一生,甚至在和平解放后,被毛主席授命亲自坐镇新疆,平叛乱,一面平,一面建。

    平的是武装叛变,对于祖国的异心,建的人民的安乐,寄予祖国的希望。

    随着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运动的不断开展,百姓们总会说王震他们既是战士,也是农人,这并非一句玩笑话,是一句充满敬意的夸赞。

    他带领的部队所到之处皆是秉承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宗旨。也会引领百姓们,将战后的荒地开垦成“遍地有牛羊,四处是庄稼,满是鸟语花香,”的繁景象。

    而王震的“朴素将军”这个称号也伴随着他。即使环境再艰苦,他也不曾抱怨过一声,只是默默地为祖国的建设耕耘着。

    他还曾发生过一件乘车中南海趣味事件,经口口相传,令人们更生敬重。还让载他的三轮车车夫一脸茫然,觉得王震是在逗他。

    那到底王震说了什么令他大惊失色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最后是怎么过中南海呢?

    二、“难过”中南海

    回首1961年,当时相传是这么回事。

    因突发情况,接毛主席的紧急会议召唤,王震立刻放下手头工作,知会司机师傅将他载往中南海与会。

    可是未曾预想,他乘坐的这辆车却在半路就抛锚了,怎么操作都开不动了,就只能等待拖车来将车拉去维修。

    王震也很是无奈,唯有重新寻找交通工具。

    他回首与司机说:这事你处理,我先找车过去,迟到就不合适了。

    于是他左观右望,车辆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拦截了一辆三轮车。

    当车夫听到王震说的地址时,忍不住惊呼“你开什么玩笑,你是何人物?这个地方我们咋能进去?可别逗我了”。

    王震说:“车夫师傅,我确实要去这个地方,您尽管走,快快地走,到地点我自有法子能让您通过”。

    或是好奇心作祟,抑或是看到了王震认真的模样,便让他上车了。

    一路上车夫颠簸快驰,不多久就到了目的地。

    果不其然,门口的警卫员一看到有辆三轮车将要进去,就让其速停。

    “此处是中南海,国家政务办公处,非召不得入内,请回。”警卫员一脸严肃地勒令。

    车夫怎会不知这是哪里,但车上的乘客却让他进去,他只得好说歹说地和警卫员辩解起来。

    说这位乘客正是要进去找人的,让通融通融。

    王震也同时说明了来意,可警卫员并不信任他,他衣着和举止都充满着质朴的感觉。

    没个站得住脚的正当理由,中南海是何等庄严之地,怎可随意进入。

    尤其是看到这辆面包车破旧不堪,更难以相信,这位乘客哪是来参加会议的政要人员。

    席上也没有通知来的有三轮车,只知会有一位王震部长,但开的是黑色汽车,警卫员是一步不肯让的。

    当车夫和警卫员的争论越发激烈时,引来了许多群众围观。大家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谁敢在国家政要处吵闹。

    王震是磊落之人,直言,“这位警卫员请通报一声吧,说是王震已在门口静等,主席只让我来与会,并未要求一定得是何种车型才能进去。

    而且汽车在来路时抛了锚,若不是这位师傅拉我来,我或许就赶不上会议了”。

    “或是接通处理电话,我与接线人员解释,再拖延,开会就要迟到的,这可不行”。警卫员听闻后便接了线,将电话给了王震。

    经王震与之沟通后,警卫员才知道自己拦错了人,立即开门放行。

    王震也笑笑地安慰他:没事,你做得对,这也是为了安全负责啊,别往心里去。

    自己真有幸能送了王震部长一趟,车夫暗自欣喜。围观的人们也想不到鼎鼎大名的王部长是看上去这么平易近人的一个人,真是久闻不如一见。

    而且他选择乘坐的车如此破旧,就不怕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吗?这点对得知王震为人的百姓来讲,就很容易理解了。

    他从不在意这些虚幻的东西,反之勤俭节约是他一生都在遵守的美德。

    要知道,他可不止这一件事,从他的吃穿用度,衣食住行,敢问哪样不是省之又省?

    即使是他出行时乘坐国家赠予的汽车,那也是用了许多年的老吉普。

    司机曾劝他换辆新的,始终不肯,零件老旧了就换零件。

    另外他若是因私事不得已用了车,也会让司机登记好,交上费用。

    直到这辆车老得都完全开不动了,才不舍地跟他的“老伙计”告别,不得已因公换了辆新车。

    但他同样选择非公事则不使用的规定去约束自己和身边人。

    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不能浪费国家资源,更不能迂腐享乐。

    一切应以祖国和百姓的发展建设为主要目标,要让群众们过上真正能吃饱饭的日子。

    三、识疾苦促自足

    王震是苦出身的孩子,他也在战争时期和大饥荒时期见过百姓们颠沛流离。

    多的是家无定所,家人离散,缺衣短食的情况,更甚的是无物可吃,饥冻惨死。

    他不允许自己铺张浪费,数套衣服几十年穿了又穿,破洞补丁补了又补,更不允许身边人“公私不分”。即便是妻儿与母亲,她们也是很尊重他,一家人都发扬着勤俭节约的好家风。

    王震还把平常省下来的钱都放农业建设上,用在人民上,花再多的钱他也是愿意的,心系群众,百姓好才是真的好。

    他不忍心让人们再过上挨饿受冻的日子,百姓们粮食尚且不足,自己怎可铺张浪费。

    从他1972年入了共青团到入了党,便时刻遵守党中教导。

    直到后来参加革命战斗,组织工人的运动,和国民党反对派作斗争,那都是有勇有谋,屡破围剿困境,令敌方胆怯,荣获多次荣誉与称号。

    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他也这么踏过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为自己安排最艰苦的环境,带领部队向着北大荒前进,在众志成城之下,“北大荒”变成了“大粮仓”。

    他鼓励当地人民,激励广大群众,兴工乐农,自给自足。

    可以说,王震的奉献数不胜数,他把自己的一生完全交给了国家,并把人民和祖国放站在了首位,他是真的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结语

    了解到王震将军的朴素实干的作风,是否早已由心充满着敬畏。他不仅是人民的“保护神”,更堪称千古名帅,他时刻操劳着,为的不过是祖国的太平,百姓的未来。

    当我们感慨自己能幸福地生于红旗下,长在了春风里时,就不由得衷心感恩从前每一位革命先辈。

    是他们用生命和热忱为我们创下了这和平的年代。

    老革命家们流传下来的每一段故事,或感伤或新趣,仿佛一位位鲜活的先烈矗立眼前,都无不让人心生敬意。他们的无私奉献,坚韧无畏的精神犹如祖训,代代相传。

    若是能与从前的先辈们说上一句话,那么绝对是:“放心吧,当今盛世如你们所愿,也会接下你们的棒子,跟随你们的步伐,守护好我们的大中国”。

    举报/反馈

    单字解释: 王 震 拦 三 轮 车 去 开 会 说 出 地 点 后 车 夫 怒 净 扯 你 是 在 逗 我 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