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沙漠之狐”隆美尔为何能在战后得到同盟国的客观评价?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元帅,姑且不论政治立场,单就从军事角度而言,他担得起“名将”二字,被人称为“沙漠之狐”和“帝国之鹰”。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隆美尔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作为德国在二战时期最能打的将领之一,他素来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和勇往无畏的胆气而著称,是所有德军士兵心中的“战神”,与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合称为德军的三大名将。

    隆美尔从小就对机械和工程非常着迷,在青年时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不过,他的父亲虽然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却执着地要求儿子从戎报国。在父亲的坚持下,德国损失了一名工程师,但却诞生了一名陆军元帅。

    隆美尔进入了东普鲁士但泽后补军官学校进行军事学习,而随着一战的爆发,他意气风发地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作战勇猛,隆美尔的军事生涯开始崭露头角,一步步在德军中声名鹊起。

    由于德国在一战中战败,遭受了英、法等国的严厉制裁,隆美尔也像德国军队一样沉寂了几年。而随着希特勒以及他的纳粹党上台执政,德国开始不断挑战《凡尔赛合约》的束缚,加大了军事领域的扩张。

    很快,希特勒就发现了隆美尔这个军事领域的天才,以及他的著作《步兵攻击》。从此开始,希特勒开始对他越来越器重,甚至安排他担任自己的近卫队长。

    1939年,随着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了。隆美尔主动请缨出战,担任了一个二流装甲师的师长,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军事之旅。

    在对法国的西线战场上,隆美尔率领他的第7装甲师闪电推进,以风卷残云之势将号称“世界第一”的法国陆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此同时,他也把协同作战的其他德军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成了德军在欧洲战场上的一把尖刀。

    横穿法国北部地区后,隆美尔持续追击狼狈不堪的英法联军,直到抵达了诺曼底半岛的瑟堡才停止脚步。不是他累了,更不是他怕了,而是已经到达海边,坦克不能前进了。

    为了嘉奖他的功绩,希特勒授予隆美尔“骑士十字勋章”,使之成为了首位获此殊荣的师长。

    而正当德国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之际,作为轴心国同盟的意大利也想捞点便宜,墨索里尼将目光对准了北非。虽然惹不起德国人,但英国人丝毫不怵意大利,在北非战场把意大利军队打得哭爹喊娘,毫无招架之力。

    于是,墨索里尼只得向“纳粹一哥”希特勒求救。虽然不情愿,但希特勒还得帮助意大利这只“猪队友”,毕竟非洲战场绝对不容有失。

    1941年初,希特勒晋升隆美尔为陆军中将,派赴北非指挥“非洲军团”。不过,这个所谓的非洲军团只是由一个装甲师与一个轻型装甲师组成的小规模集群,其实力比起欧洲战场上的同级单位来小得多。

    由于意大利在非洲派驻了大量军队,所以名义上,隆美尔还要接受意大利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指挥。但是,他压根也没把意大利人放在眼里,只听命于柏林的指挥。

    刚抵达非洲,隆美尔就利用英军调防的有利战机,迅速采取大胆军事行动,利用为数不多的德军和意军装甲部队,攻占了利比亚北部的重要港口卜雷加和军事重镇阿杰达比亚。

    英军被迫连续后撤,使得隆美尔的进攻欲望有增无减。他甚至不顾来自柏林要求停止大规模进攻的命令,继续挥兵东进,将英军击退了450公里才稳住阵脚,彻底扭转了北非的不利战局,也由此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希特勒认为,在打败苏联之前没有能力向北非持续增兵;而丘吉尔却将北非视为自家后院,不断向这里增兵救援。于是,隆美尔悲剧了,他的兵力明显不足,只得采取了守势。

    1941年5月15日,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军事进攻,被隆美尔的部队顽强击退。但是丘吉尔显然没有退缩,英军又在6月15日发动了代号为“战斧”的大规模进攻,双方在沙漠灼热的高温尘雾中厮杀缠斗,隆美尔再次击退了英军。

    不过,面对战线拉长而兵力不足的困境,至于所谓的意大利盟军更是“不值一提”,隆美尔只得采取了守势,两军在沙漠中展开了一场拉锯消耗战。

    面对德军在欧洲战场的颓势,隆美尔越来越预感到德国将会输掉这场战争。而且,地中海的海上补给线已经被盟军切断,但柏林总部依然命令他继续在北非坚守。

    这一次,隆美尔没有服从,他冒险完成战略收缩,将非洲军团从几千公里以外撤回,成为了战争史上闪光的一页。但是,此举却遭到了希特勒的严厉斥责,甚至对他恶语相向。

    面对战略层面的重大分歧,隆美尔和希特勒二人开始互相猜疑。在1943年3月时,隆美尔被调离了北非战场。回国后,希特勒虽然授予了他骑士勋章,但是隆美尔却很清楚自己已经失宠了。

    1943年11月,隆美尔出任法国西线陆军B集团军司令,具体负责加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阻止盟军可能的登陆。

    1944年6月后,随着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的成功登陆,隆美尔眼见德国再也翻盘无望,而对希特勒的忠诚也完全动摇。甚至于,他在国内反战势力的影响下,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德国目前的困境。

    隆美尔向希特勒提出,可以通过与英国和法国进行停战谈判,先停止西线战争,让德国有机会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取得东线战场的胜利。结果,他再一次遭到了希特勒的强烈批判。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遭遇了“7·20刺杀事件”,施陶芬贝格偷偷将一枚装有炸弹的公文包放在希特勒军事会议室内,但这个公文包却阴差阳错地被人挪动了位置。结果,炸弹虽然响了,但希特勒却仅仅受伤而已。

    随后,愤怒的希特勒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和报复,他命令希姆莱这个盖世太保头目去严查此事。先后有上千人都被牵扯其中,仅处死的就不下一千人。

    其中,有个名叫霍卡克的年轻中校不但在供述中说为盟军特工提供情报,还供出了隆美尔也参与了此事。

    希特勒考虑到隆美尔在德军中的威望,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去对付他。希姆莱一个人单独去到了隆美尔家中,两人进行了秘密谈话,希姆莱代表希特勒向劝隆美尔承诺,如果他选择自杀的话,他的名誉和家人都能得到保全。

    隆美尔穿上了他最喜爱的军团制服,拿着元帅权杖登上了在他家门口等待已久的车内,吞下了剧毒氰化物自杀。

    隆美尔自杀后,希特勒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仅亲自出席,还以国葬之礼厚葬了隆美尔,以元帅遗孀的待遇一直照拂隆美尔的妻小。

    隆美尔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拥有十分突出的指挥能力,在北非战场和最后的西线战役中,他尽力找寻能够牵制英美联军的最佳方案,一度成为盟军最可怕的对手。

    而且,他没有牵涉进纳粹党的一系列专制残暴和灭绝人性的行径中,以至于战争结束之后,同盟国依然给予了隆美尔客观的评价。

    单字解释: 沙 漠 之 狐 隆 美 尔 为 何 能 在 战 后 得 到 同 盟 国 的 客 观 评 价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