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回忆老北京的大木仓胡同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老顾以前就给我们满族文化网提供了很多关于老北京文化的文章,今年过节期间老顾回北京,又写了下边文章,分享给大家欣赏。

    我出生在北京(国民党北伐势力进入北方后,北京一度改名为北平)东城区东安门街道附近,有记忆的时候我家就搬到了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它紧碍着皮裤胡同和劈柴胡同,再往西便是张自忠路。记忆里那个时候我家是和很多人家住在一座清代留下来的三进深带跨院的大宅子里,就整个院落的规模来看,过去主人应该是个王爷贝勒,自打我记事的时候来院就是那样的陈旧。灰色的墙壁,灰色的屋顶,灰色的地面处处浸透着历史的沧桑。

    大院里住着好几户人家,有干部、有医生、有教师、有工人,过去的大宅门变成了大杂院。人们每天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做着自己的事情,平稳而朴实。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流行病,更没有那么多的病毒,大不了是孩子们着凉伤风了,吃点儿退烧药,或是让大人背着去打两针,不用担心这个后怕那个,如今想起了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贫幸福指数却很高。

    特别是到周六周日孩子们满院子里跑着玩着,做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大人们则忙着洗洗涮涮,买菜做饭。许多家的门口拉起了长绳,上面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就像联合国升旗一样。中午时分,总能听到锅碗瓢盆的声音和大人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叫声。

    有太阳的时候院里的马姥姥她坐在炕上,一边抽着老烟袋,一边晒着太阳。院里白姥姥则操着标准的天津话满院子喊:"二多砸………"。郭大婶又要强按着她那两个倒霉的儿子坐在门前理发,还时不时的来上一个耳光。前院西头高伯伯一准又把他那宝贝自行车推到门前全部拆开,仔细擦洗一遍再装上。关爷爷一定带上他心爱的小白鸟儿出门遛弯儿。

    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没钱也啥没背景,爷爷总说:千金难买少年贫」,胡同里住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叔叔伯伯阿姨哥哥姐姐们,还有后来嫁进胡同里的阿姨们,他们都是我最好的老师,我在胡同里学到的人情世故,滋养了我一生,成为丰沛的创意资料库。

    后来胡同要改造,我赶紧拍一些照片写一些东西,纪录下这段历史。

    我曾以为会在胡同住一辈子,旁边是可以分享腊八醋、腊八粥的街坊邻居,在后来我们长大了在走进胡同里的时候,会集体安静下来,等打完招呼走远后,再开始指指点点;过年时热闹得不得了,家家户户乡音不绝,我甚至以为长辈们会永远不老、永远都在……。

    在2022年8月21日,我们满族文化网曾发表过老顾回忆老北京大木仓胡同的文章,下边在录如下:

    编者注:大木仓胡同,最早叫打磨厂,因为历史上这里工厂作坊比较多。大木仓曾经是一条很长的胡同,它东起西单北大街,折四五个弯一路向西,与二龙路相连,北面与其平行的是辟才胡同,南面与之相邻的有皮库胡同。

    在大木仓胡同,有昔日的郑亲王府。郑亲王济尔哈朗">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老罕王努尔哈赤的弟弟、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是老罕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老顾写了很多对老北京回忆的文章,8月18日发表的文章《两个旗婆子》,写的就是住大木仓胡同的时候两位旗人家的老太太。后来胡同拆了,大家都搬家了。今天老顾在这里发表的文章,就是老顾对小时候生活的大木仓胡同的回忆。

    大木仓胡同,位于西单。老年间儿盛称闹鬼的二龙坑旁边。大木仓曾经是一条很长的胡同,它东起西单北大街,折四五个弯一路向西,与二龙路相连,北面与其平行的是辟才胡同,南面与之相邻的有皮库胡同。

    在明代和清代的老地图上,标的都是打磨厂的名称。明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厂作坊曾经遍及京城各地,因而留下许多以“厂”命名的胡同。后来,打磨厂逐渐被叫成了大木厂、大木仓。现在,大木仓胡同的名字犹在,但狭窄的胡同已变成了宽阔的大街。

    大木仓胡同最有名气的就是35号院,这35号院子早在明代,这里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谋士姚广孝的府第;到了清代,又成为顺治皇帝的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王府;民国时期,孙中山曾在这里建立中国大学。如今35号院子里“逸仙堂”的牌匾和院外大门前的铸铁路灯,即是当年留下的遗迹。原中国大学操场,今建起国家敎育部办公大楼。就是这儿!大红门儿里是"和乐堂",后边儿是"逸仙堂"。原来大院儿很大,是京城第三大王府,可惜后来基本上都拆完了,就剩下这个主体套院儿了,留个念想。前些年我回北京时总要进去看看,转转,找找儿时的感觉。那时每周六都要在"逸仙堂"前放露天电影,还真看了不少呢。建国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当时教育部部长是马叙伦老先生。

    我小时候就住路北的大院儿里住了不少年,哪里的院子也郑王府一个外院小时候喜欢东玩西逛的哪儿都好玩我喜欢爬王府里的假山;一有空我就去爬,有时很晚还不回家。夏天在"和乐堂"后的树林里粘蜻蜓,现在想想粘蜻蜓有什么用?可那时却乐此不疲,小孩子们还比看谁粘得多呢。大红门西的灰色老楼是五十年代盖的,全苏联风格我爷爷一个老兄弟的办公室就在二楼东侧,他说马叙伦部长的办公室就在隔壁房间。那时有事儿没事儿我都爱往老楼里跑,小孩子瞎玩乱跑。还有就是每年的国庆节天安门都要放礼花,爷爷就带我去办公楼的东侧平台,又放便又看得清楚。

    今天看到这些照片真是感概万千呀,一晃已经过去多年又勾起了我对北平的记忆。

    作者老顾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单字解释: 回 忆 老 北 京 的 大 木 仓 胡 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