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土地改革时,竟有农户偷偷把地契还给地主,他们究竟在怕什么?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封建时代中国有着“皇权不下县”的传统。

    这导致我国农村的政治架构没有发生变化,地主乡绅依然掌握着极高的话语权,这让农村地区的革命运动极难开展。

    为了改变我国农村地区的政治结构,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革命运动之中,共产党先驱们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便致力于土地改革运动,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了工作方法。

    土改令我国农村地区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架构中,农民和政治似乎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词汇。

    封建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的管理权力都握在乡村精英阶层手中,他们可能是考取功名的进士,也可能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

    这些乡村精英,实际上在代替地方官员管理百姓。

    由于中国古代政治缺乏革新动力,因此我国的地方秩序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乡村精英可能出现更替,但百姓的生活却始终如一,因此农民们对于政治完全不感兴趣。

    从清朝末年开始,革命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梁启超等人意识到中国革命的最大阻力便是“民智未开”,即普通百姓没有参加革命活动的意识。

    民国时期大城市中的工人阶级逐渐觉醒,但农民依然对政治活动不闻不问,农村地区也依旧保持着封建时期的社会秩序。

    共产党从建立以来便致力于发动广大无产阶级投身革命,尤其在毛泽东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后,共产党人便更加注重对于农民革命积极性的发动,而土地改革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

    在最开始推行土地改革的时候,负责人员认为这种能够让农民得到实际利益的活动能够天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因此缺乏对于土地革命意义的讲解。

    这让农民们觉得得到土地是共产党政权的恩赐,是自己“运气好”,并没有唤醒他们对土地的主人意识。

    因此在地主阶级和反动官员的恐吓诱骗下,他们很容易将土地“还”给地主,这让土地改革的成果很难维持。

    针对这一情况,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在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前,当地的共产党干部会和百姓一起唠家常。

    询问他们此前被地主压迫的细节,并通过交流帮助他们理解曾经的苦难来源于地主阶级的压迫。

    在部分群众加入后,他们就会召开诉苦大会,人们在会议上畅所欲言,发泄着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交流过程中共产党干部会引导大家理解自己才是土地的主人,这种大会让农民们真正理解了阶级斗争的含义,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革命的方式获得应得的利益。

    可以说土地改革及与其配套的诉苦会的举办,第一次让中国农民意识到了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性。

    这是他们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关键一步,更为后续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虽然革命工作者已经通过诉苦会让百姓们理解了阶级差异,但传统文化在农民心中造成的惯性依然不可小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天命论的说法,很多百姓在取得土地之后,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接受这些土地,于是便偷偷在晚上将土地和粮食还给地主。

    还有些百姓认为民国政府才是“正统”,因此不愿接受对立政党赠给的财物,这都对土地改革的推行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为了改变他们内心的芥蒂,革命工作者们在增进与农户的交流之外,还在宣传工作上下了大功夫。

    当时各地都成立了文化宣传队,并尝试用当地的曲艺形式教化群众,他们对传统剧目进行了筛选和改编。

    当时他们删去了提倡封建压迫、奴隶道德的《九更天》、《翠屏山》,提倡封建迷信愚昧的《曾国藩打南京》等剧目。

    开始着重推广反抗封建压迫、反抗贪官污吏的《反徐州》、《逼上梁山》,揭露与讽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四进士》、《贺后骂殿》等剧目,让百姓们认识到天命观的错误。

    此外他们还根据革命区的真实故事编写了诸如《土地还家秧歌》、《光棍把身翻》、《模范妇女李爱美》、《吕登科》,《小二黑结婚》等剧目,让百姓们能够理解革命的意义,打破他们的思维桎梏。

    在宣传的同时,各地党组织还制订了土地改革相关法令并予以推行,这可以让农户们改变潜意识里共产党“非正统”的偏见,也为土地革命的推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上述手段,在中国农村流行了两千年的天命论,彻底被打破,此前农村精英阶级的管理基础也被消灭,中国农村社会得以步入全新的阶段。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党组织在各个村庄中建立了农业会,妇女会等组织。

    招收有革命意向的农户加入其中,接受革命理论知识,之后在他们的辅助下推动当地的土改进程。

    这样的做法在一开始的时候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但随着土改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农业会的成员中有人出现了自私的想法。

    他们觉得参与土地改革的人越少,自己能够分到的土地就越多。

    于是他们开始阻止新成员入会,妄图几户人家瓜分地主的财产,这让土地革命的内涵被抹黑,造成了极坏的舆论影响。

    另一方面,部分贫雇农成员故意曲解土地改革的定义。

    他们不但鼓动群众打倒地主,还将富农和中农作为革命对象,侵夺了他们的合法财产,这令共产党员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基于这一情况,各地的党组织及时予以叫停,并在革命区内开展了严格的整党活动。

    对在土地改革中出现不当举动的党员,采取严格的处罚,违规严重者不但会被勒令退党,还要受到地方革命政府的刑罚。

    这些雷霆手段有效遏制了土地改革中违规现象的出现,挽回了共产党的名声。

    在解放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共产党员在农民的眼中一直都是“游击队”一般的存在。

    他们很少长期驻扎在某个地方,也没有成熟的组织架构,为了改变百姓的这一印象,土地改革时期部分区县成立了公开的党支部。

    这让百姓对共产党政权更加信任,他们也更有信心投入到土地改革运动之中。

    在土地改革之前,中国的农民长期与政治处于隔离状态,这让他们对于国家这一概念缺乏足够的认识。

    除了面对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外,很多地区的农民并不在意国家政权的变换,因此他们也没有参加政治活动的热情。

    但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共产党员通过诉苦会,文艺表演,革命教育等方式让农民们深刻理解了革命和参与政治活动的意义。

    这让他们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体,有了投身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

    土地改革的开展让党支部等基层组织走进了乡村,它们的出现令乡村原有的权威体系被打破,人们可以脱离宗族、门会的桎梏,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这令我国乡村焕发出了强大的活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环境。

    与此同时,此前长期在地主家做佃户和雇农的百姓们得到了自己的土地,并且从根本上扭转了对地主阶级的畏惧心理。

    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而用自己的双手不但能够捍卫自己的土地,更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解放战争期间各地大量农村百姓投身到革命军队之中,这让解放军的兵力得到了及时的补充。

    反观国民党的军队只能靠抓壮丁等方式补充人数,其部队的士气之低落可想而知,在战场上也自然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革命工作中的最重要一环,其不但推翻了压在我国农民肩头的沉重负担,解放了他们强大的生产力,更让广大农民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的政治生活。

    在共产党干部们的教育宣传下,盘踞在我国农民心头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被彻底打破,乡村原有的阶级体系也被彻底击碎。

    这让百姓们第一次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感受,他们不再等待地主或者当权者的施舍,而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

    积极的心态激活了人民的无穷创造力,这也是新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土地改革的政治现代化意义——基于冀鲁豫边区土地改革的研究》,高文学著作,2017年4月发表。

    单字解释: 土 地 改 革 时 竟 有 农 户 偷 偷 把 地 契 还 给 地 主 他 们 究 竟 在 怕 什 么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