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丁盛称赞老领导黄永胜打仗就是硬,平津战役抢战金汤桥一战就知道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客家人评价一个人厉害、强劲、能力强、有本事有一个字,那就是——硬。当然,这个硬并不是不是空有傲气而无傲骨,不是夜郎自太不自量力,不是孤芳自赏目中无人,不是不听善劝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更不是偏执顽固不懂圆通,而是含有执着、作风硬朗,能力极强;敢于拼命,敢于打硬仗的意味。这一点,晚年被人称为落难将军的客家人丁盛,在评价他的老领导黄永胜的时候,就用了一个字:硬。

    丁盛,江西赣州于都罗江乡上溪排村人,这个客家小山村,老表们勤劳淳朴、勇敢彪悍,是一个出硬汉子的地方,少年时因家里贫穷,看到家乡来的红军打土豪杀猪放粮,深受贫困老百姓的欢迎,于是萌生了参加红军的念头。这一天,他邀了村里的六个小伙伴参加了红军,随后从普通战士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通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从班长、连指导员、科长、团政委到师长、军长、司令员,成为声名大振的铮铮硬汉。

    不过,到了晚年的时候,丁盛因为犯错误,被令退出现役,被解除职务,由地方安置,这期间,他由于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军区司令员,成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幸好他生活比较随便,随遇而安。居住在老家一条小巷内的一栋旧民宅里的时候,跟邻居们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市民们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人,提着篮子出入菜市场,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丁将军、丁司令”,还与老邻居攀谈一些知名的人物,尤其是有人问起他的老上级、老领导黄永胜上将的时候,虽然黄永胜同样是落难,但他依然露出崇敬的神色,称赞他打仗就是硬。那么,丁盛为何这么评价黄永胜呢?

    黄永胜,湖北咸宁高桥黄铁村二组人,幼年曾经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家道败落,书读不起了,便辍学回家在家干农活。家闲时跟着父亲学做篾匠,编织竹篮,而且还挑到高桥、金牛、贺胜、横沟等集镇去卖。已人高马大,性格桀骜不驯,加上他学钵匠的手艺人,在村子里也算个走南闯北,眼界开阔的人,远比天天牵着牛在山坡上放的放牛娃要长见识得多,后因在家里生了点事被恶霸乡长讹诈钱,心生怨恨,一气之下离开老家,走上了一条一辈子为之奋斗的路——参军。

    黄永胜一开始参加的部队是崇阳团防局的民团,后参加了崇通秋收起义随部上了井冈山,他在参军之前,并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更没有没有上过军校,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无数次的战斗,就是他的试炼。战场,就是训练场,在革命烽火中不断茁壮成长,理论来源于实战,实战就是最好的军事教导,也是最残酷的优胜劣汰。

    在江西苏区的数年征战中,黄永胜又相继担任团长、特务营营长、师长等职。黄永胜打仗非常勇猛,常亲临一线阵地指挥,他那大个子还很显眼,却谁拉都拉不下来。同时,黄永胜善于学习,军事指挥能力不断提高,既能打硬仗,也能打巧仗。由于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荣获了一枚三等红星奖章。不过,黄永胜有时候容易骄傲,不太谦虚,并常常看不起同级政治主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在红军长征途中,黄永胜指挥红3团在军团序列中或当开路先锋,或当阻击后卫,突破三道封锁线,湘江拒敌,四渡赤水,进占遵义,突破乌江,奔袭泸定桥,一路浴血奋战,几度历险。特别是在四渡赤水期间,黄永胜等指挥红3团佯装红军主力,来回穿插,调动敌人,掩护主力大踏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完成了疑兵任务。

    黄永胜打仗就从不畏惧,凭借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气魄,到了战场之上,生死的战斗,更激发了他的热血。历经无数次战斗,在战火的洗礼下最终脱颖而出,迅速地成长了起来。黄永胜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桀骜不驯,办事雷厉风行,对人豪爽大方,打仗英勇果断。他练就了一身卓越的军事技能。他手持双枪能打天上飞鸟,近身搏斗五七人近不了身。他有主见,点子多,性格豪爽,说话声音洪亮,善于做决定,善于总结经验,还不断地坚持学习,成了军中的一名悍将,加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红军时期便由班长到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司令员。

    辽沈战役结束后,司令员黄永胜率八纵将士进关,在山海关上,阵风猎猎,红旗招展,黄永胜极目远眺,只见车轮滚滚,尘土飞扬,一眼望不到头的四野大军正朝平津方向前进。黄永胜豪情万丈地对手下说:“单凭我们四野就可以和老蒋一争天下了。”随后,开始了天津战役的关键一役,强夺金汤桥。

    天津是华北重镇,可以说地形十分复杂:子牙河、新开河、海河、金钟河纵横交错,把整个市区分割成若干片区,严重阻碍着诸兵种合成军队的作战行动,形成了易守难攻的特点。在几十年前,太平天国北伐大军,就是因为进攻天津的过程中,由于其复杂的地形,后被清军打败,自此一蹶不振,最后终归失败。

    此时,驻守天津的敌城防司令陈长捷,号称十个师的守军,利用城市复杂的地形条件,在市区内外构筑了三百八十多个永备型工事、明碉暗堡,并结合城内高大坚固建筑物形成诸多地堡群,形成交叉密集的火网,特别是环绕天津城墙开挖了一条宽约十米、深约四点五米的护城河,从海河、南运河引水注入,使护城河长年积水达三米多深;为扫清射界、便于防御作战,天津守敌将城外数里之内的村庄一律一炬焚之,形成一片无人区;护城河外围被敷设了大量铁丝网,、鹿砦、铁轨砦,各道铁丝网之间密布多个地雷场,埋设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型号的地雷;护城河朝向我方一侧的河岸筑有一道土坎,土坎上架设着电网,每隔三十米就设置有一个碉堡。天津守敌狂妄地叫嚣:天津防御固若金汤,没有三个月别想打进来!其中模范工事金汤桥就是最坚固。

    金汤桥是一座横跨在天津城内海河上的大铁桥。它是我军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向心突击的汇合点,也是敌人重兵扼守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敌人在金汤桥附近的每一条街道上都设有多道路障;敌人把每座房屋都改造成明碉暗堡,并依托这些明暗火力点组织了密如蛛网的交叉火力射击网。大桥被敌人称作“模范工事”,号称“固若金汤”,金汤桥因此而得名。守敌企图以海河作为其防御体系中的天然屏障,并依托他们精心构筑的火力点以及各种路障,扼守金汤桥,负隅顽抗,阻止我军的胜利前进。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抢占金汤桥,黄永胜以敏锐的战场洞察力,迅速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立即调整了作战部署:一个师从民权门突破口加入纵深战斗,并同时又急令一三三师、一三四师、一五八师以及配属的炮兵、坦克兵马上转兵民权门,从已经打开的突破口进入天津市区,再向各自预定目标发展进攻,加速扩大胜利。以一部兵力协同四零三团巩固与扩大突破口,主力迅速勇猛穿插金汤桥。

    一切部署停当之后, 随着红色信号弹的腾空而起,我军数百门大炮一起发出了怒吼,炮弹如同疾风暴雨般地倾泻在敌人的防御工事上,天津城敌防御阵地顿时被淹没在一片硝烟火海之中。随着红色信号弹的腾空而起,伴随着尖厉而激昂的冲锋号声,各部携手由东向西发起了攻击。两个突击集团实施向心突击,剑锋直指金汤桥。

    “ 同志们,冲啊!杀到金汤桥和友邻部队会师!”前进的号令,鼓舞着勇士们奋力前进。这时,正面、两侧的敌人不断以猛烈火力阻止他们前进。在一个丁字路口前,敌人设置的一道大型矩马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同时还有十多个敌宪兵向他们射击,战士冒着敌人的火力的严密封锁下,不怕牺牲,以灵活熟练的战术动作,在战友们的掩护下炸掉了敌人的碉堡。

    部队通过铁桥后,一座带有白灰色围墙的房子出现在四连面前。墙上到处都有枪眼,敌人躲在墙后从这些枪眼里向外猛烈射击。勇士们插到金汤桥桥头时,发现敌人在桥头修筑了十分坚固的防御工事,后两队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全歼金汤桥守敌。

    我军突击勇猛顽强,疾兵似飞箭,穿插如猛虎;钢刀寒光闪,雄威震敌胆。仅用了三分钟就杀开民权门,把敌人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防生生地捅开一个大口子,胜利地完成了“与友军会师,分割包围天津守敌”的战役目标,实现了对天津守敌“拦腰切断”的战役首期目标。 战后进行战评时,授予“金汤桥连”。天津战役顺利结束,全歼守敌13万,生俘天津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兼天津城防司令部司令陈长捷。

    平津战役中黄永胜指挥的部队抢占金汤桥,可以说是立下大功,很快就晋升为兵团司令员,随四野主力南下作战。他率兵团相继参加了宜沙战役和湘赣战役,并渡过长江。1949年8月四野进行了夏季休整和“兵强马壮运动”,后参加了衡宝战役、广西战役,一直打到中越边境,结束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历程,整个这期间,丁盛是黄永胜的下属。

    此后,黄永胜一直在华南军区任军事主管,组织指挥了华南地区剿匪和解放沿海岛屿作战,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被授予上将军衔,直到调任总参谋长,此时,接替他广州军区司令员的正是丁盛,丁盛成为第一个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开国少将,在以后的特殊年代里,也没能保住他们的倒霉之命运。1971年9月,黄永胜被撤职,1983年4月病死于青岛。然而六年之后的1977年,丁盛也被撤职,1999年9月逝世,享年86岁,不过,后人评价丁盛正如他评价老领导黄永胜一样:打仗很硬!

    单字解释: 丁 盛 称 赞 老 领 导 黄 永 胜 打 仗 就 是 硬 平 津 战 役 抢 战 金 汤 桥 一 战 就 知 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