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55年5月26日,最后一支苏联军队从旅顺港撤离中国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45年8月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苏联为履行雅尔塔会议上在德国战败后,有条件对日作战的承诺,集结三个方面军共150万的兵力,发起“远东战役”。苏军联合中国军队,在短短的6天时间便歼灭日本关东军75万,超60万人被俘。

    01

    被苏联红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士兵

    苏军为什么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前出兵中国东北?原来1945年2月,在没有中国参加的前提下,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雅尔塔达成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

    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打进北京城,这其中就有沙俄的军队。1900年7月,沙俄利用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派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沙俄早在1898年就把辽宁的旅顺港据为己有,并在旅顺港驻扎军舰和军队。

    1904年,为与沙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日本海军在当年2月8日未经宣战突然袭击俄罗斯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为免卷入这场战争,以日俄两国“均系友邦”为由,宣布局外中立。俄军由于补给困难以及指挥无能,屡战屡败,大连、旅顺、辽阳、奉天(今沈阳)先后落入日本人手中。日俄战争以俄国的惨败结束,俄国几乎丧失在中国所有的既得利益,其中就包括了对俄国在东北亚地区保持军事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旅顺港。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是在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帝国主义即将覆灭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早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本关东军来说,中国军队是有能力将其击溃的。苏联红军的不请自来,正是借由帮助中国收复东北,来重新获得在旅顺的特权,继续在旅顺港驻扎军队和停泊军舰。

    东北收复后,国民党政府同意了苏联在旅顺港驻军的要求。很快的,内战爆发了,到了1949年初,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此情况下,苏联党政代表米高扬在访问中央驻地西柏坡时,曾问共产党对旅顺的看法。斯大林当时表示,由于形势发生变化,苏联政府已经决定,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亦从旅顺撤军。如果共产党希望苏联立即撤军,莫斯科将照办。

    02

    进驻旅顺口的苏联红军

    原本定下的使用旅顺港30年的有效期,苏联为什么会痛快的决定提前撤军?笔者以为这是苏联经过多方面考虑而做出的决定,首先,新中国即将成立,中苏关系在当时又很好,苏联此时再在中国驻军,国际舆情于己不利。其次,苏联当时本身经济也比较困难,驻华苏军的各项开支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也是不小的经济压力。最后,苏联在华驻军本质上是为了保卫中国不受他国侵略,如今二战已经结束,苏军的使命也完成了,自然不宜再在中国的土地上驻军了。

    得知苏联方面的想法后,毛主席却告诉米高扬:中国共产党主张把这个基地保留下来,因为苏军留在旅顺是为了中国不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当中国将来强大到足以保卫自己不受日本侵略时,苏军就不会还在呆在旅顺不走了。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在与斯大林会谈时,毛主席表示旅顺港目前的状况符合中国的利益,苏军撤得太早也不利。不过,待会谈结束,两国还是确定了苏军撤离的时间,斯大林承诺将于1952年年底撤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而且,联合国军与韩军有向鸭绿江中国一侧推进的迹象。

    毛主席担心,苏军一旦撤离,东北将直面美国的威胁,基于国家安全考虑,便在1952年3月28日致电斯大林:“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有根据也有必要请苏联政府让苏军留在旅顺口地区,并在1952年年底不撤出旅顺口。”

    苏联方面也意识到朝鲜战争已经陷入胶着状态,联合国军随时都有可能打过鸭绿江。斯大林便回电说:如果您坚持这一点,那么,“我们同意满足您的请求”。

    随后,中苏就延长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期限的换文中达成一致:“撤退的期限延长,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和苏联与日本之间的和约获致缔结时为止。”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1953年3月5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4年9月24日,赫鲁晓夫访华前夕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确定了在合适时间将旅顺海军基地归还中国。可是,到了9月26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表决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却提出了反对,他说:我们宣布对法西斯德国盟国的日本作战,“目的就是收复旅顺口和俄日战争期间沙俄丧失的领地,如果现在我们再把它交出去,那么这件事就应该问问大家的想法,是否同意这一决定。即使不问,至少也得让人民对此有所准备。”

    这个伏罗希洛夫莫不是在装聋作哑吧,沙俄作为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中的一分子,不管是旅顺港,还是东北地区的其他利益,那都是沙俄侵略所得。更何况,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打的,你们两个国家打这场战争,不就是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现在还好意思把旅顺港据为己有?

    意识到伏罗希洛夫发言中的严重错误后,赫鲁晓夫发言强调说:现在所说的原沙俄领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旅顺军港只是根据租赁协定,也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由双方共同使用。更何况,斯大林总书记与毛泽东主席早在1952年9月15日便已经定下了有关旅顺口协定延长的决定。

    在赫鲁晓夫的坚持下,苏共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也都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最后,伏罗希洛夫勉强表示同意。

    03

    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领苏联代表团抵达北京。在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期间,赫鲁晓夫提出苏方准备在近期从旅顺撤军。毛主席对此表示了犹豫和担心,他认为,朝鲜战争还未彻底结束,苏联这个时候从旅顺撤军不太适合,美国可能会利用这一时机向中国发动进攻。

    对于中国方面的这一担忧,赫鲁晓夫回答说:“撤离旅顺的苏联军队将就近驻扎在远东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你们一旦遭到进攻,我们会派出军队前来救援。”最后,毛主席被说服了,他表示:“如果你们认为现在撤走合适,我们就不阻拦了。”

    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中苏会谈的公报》,公布了“苏联军队的撤出旅顺口海军基地的设备移交应在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的共同决定。但是,苏军在撤退前还是做了些伤害中国人民族感情的事情。

    10月13日,赫鲁晓夫一行抵达旅顺海军基地视察,会见了驻华苏军的主要将领。赫鲁晓夫对陪同视察的中方同志表示:苏军撤走前应修建一些纪念物,包括整修原日俄战争的纪念物。

    50年前,沙俄与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上打了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俄日战争”,但沙俄是战败国,且又是在别国领土上打仗,很明显的就是侵略战争,是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特殊性,其实并不适合修建纪念物。可苏联方面却仍以纪念苏军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为理由,打算在旅顺城里建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纪念碑和修建马卡洛夫海军中将纪念碑,在军人墓地建立苏联阵亡将士纪念碑,在2号炮台建立两座方尖碑,以铭记苏军将士的牺牲和1904年保卫旅顺的沙俄军队英雄。

    04

    苏联在二战结束前对日宣战,并帮助中国取得了东北光复的伟大胜利。因此,当苏联以胜利方、解放者的姿态提出这些要求时,中国方面其实并没有全部答应苏方的要求,有些要求显然是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周总理就表示,建造纪念1945年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纪念碑和在这一战争中阵亡的苏军将士纪念碑,中国政府是表示欢迎的。但是对于建立马卡洛夫纪念碑和两个方尖碑,他就无法理解了。马卡洛夫是前苏联枪械设计师,在1940年代设计出了俄制自卫手枪马卡洛夫手枪,这个人从没到过中国,与中国也没有任何关系,又凭什么在旅顺给他树立纪念碑呢?至于在2号炮台建立两座写有俄文的方尖碑就更不能接受了,这种明显带有殖民色彩的标志性建筑,中国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

    最后,苏联政府考虑了中国政府的意见后,决定不再坚持建有关日俄战争的纪念物。中国政府先后修建了苏军烈士塔、中苏友谊塔和中苏友谊纪念碑,苏方对此表示了感谢。

    1955年1月14日,奉命从朝鲜东海岸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抵达旅顺,接管苏军的防务。就在苏军撤军即将进入实质性工作的时候,莫斯科方面却对之前的武器移交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案,要求重新定价。苏方临时反悔,中方自然不同意,于是双方又展开了讨价还价,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经两国上级协商调解,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价格并没有超出周总理规定的8亿卢布的总限额。

    1955年5月16日,中苏结束了旅顺防务的交接工作。5月26日,驻旅顺口地区苏军指挥部的高级将领和指挥部全体人员启程回国。旅顺地区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被清政府租借给沙俄以来,到1955年5月26日最后一支苏联驻军撤离中国,终于结束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被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

    单字解释: 年 月 日 最 后 一 支 苏 联 军 队 从 旅 顺 港 撤 离 中 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