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解放东北时,打锦州还是打长春,分歧为什么那么大?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3月15日,冬季攻势结束。东北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8个师并争取了1个师起义,总计15.6万人,把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孤立的地区。

    此时,东北民主联军已有12个纵队,加上炮兵纵队、铁道兵纵队和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总兵力达70万人,数量上已超过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已具备了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但是,决战究竟应该在哪里打,怎么打?颇受攻四平受挫阴影困扰的林彪在双城那间挂满军用地图的房间里,苦苦思索。

    此时,他的对手卫立煌是国民党军中一个老资格的名将,抗战中曾指挥过忻口战役。

    1938年4月,卫立煌路过延安时,还专程去看望正在治疗枪伤的林彪,同林彪是老相识。

    卫立煌到东北时,手中还有55万人马。他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使长春、沈阳、锦州都集中了重兵。

    长春:10万人,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领;沈阳及其周围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30万人,由卫立煌直接指挥;锦州、锦西:15万人,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领。

    究竟应该怎么打?

    按林彪惯常的打法,可以围城打援。但卫立煌却是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蔫主意。你怎么围城,他也只是缩着头不出来。因此,要打只能是使用大兵团进行攻坚战。

    攻坚,在东北就是长春、沈阳、两锦(锦州、锦西)这三块。这三块哪一块都是比四平更硬的骨头,都更加难啃。

    其中沈阳是硬中之硬,林彪暂时还不考虑它。剩下的就是北面的长春和南面的两锦(锦州、锦西)。林彪对这两块掂量来掂量去,就是下不了决心。

    自从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在致林彪、罗荣桓、刘伯承的电报中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以来,辽沈战役的决策就开始酝酿,只是围绕到底打哪个城市一直没有定论。

    长春,离北满最近,后方补给不成问题。敌人守军有10万,在这三块中不是最难打的。但是打长春可能迫使敌人向南撤,增加以后打沈阳、两锦乃至入关作战的困难。

    攻两锦符合毛泽东“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设想。

    但是补给线太长,粮食、油料供应困难,大军南下,万一锦州攻不下来怎么办?

    1947年6月,打四平,我军兵力两倍于敌,血战半个月,伤亡8000人,好不容易拿下了大半个四平,眼看就剩下东北角了,可杜聿明一增援,由于援军太集中,我军打援不成,结果是功亏一篑,不得不撤出战斗。

    打两锦会不会重蹈打四平的覆辙?万一打不下来,华北的傅作义几十万人北上,沈阳的卫立煌又断了后路,怎么办?

    即使部队能够撤出去,但汽车呢,大炮呢?没有回程的汽油……要按作用说,自然是攻两锦好,但从哪个好打说,还是打长春的风险要小一些。

    4月18日,林彪同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等经过反复讨论,致电中央军委,提出:

    “东北我军在目前进行的政治、军事训练结束后,拟于5月中下旬,集结九个纵队攻打长春和阻击援敌,力求在半个月左右时间内打下长春,结束战斗。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好。其他意见,如打铁岭、抚顺、本.溪、新民,如打义县、攻锦州,如向锦州、唐山之线进击,所遇敌军甚强,我军粮弹衣服不济,困难比较多,故均不适应。”

    林彪等此时之所以在作战方向上同主席意见不一致,是因为他们和主席考虑问题的角度有些差别。主席是总揽全局,而林彪等处于东北这个局部,对这个局部的困难就要想得多一些。

    考虑他们的作战想法后,4月22日,毛泽东复电表示“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

    中央已经同意他们攻打长春了,但这个时候,林彪又改主意了,这是为什么?

    5月2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一部奔袭在郊区抢粮的守长春的国民党军,准备乘虚攻入长春。

    国民党军两个团被歼后缩回长春,战斗未能继续发展。经过这一战斗,林彪发现部队对进攻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在战术、技术上均准备不足。

    林彪提出,长春守军有10万人以上,防守工事甚为坚固,除城周围布有强固工事外,城内则密布纵深抵抗的巷战坚固工事,依据敌之战力、兵力、工事,综合来看,我军攻长春会付出最重大的伤亡,甚至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

    攻城战斗非一个猛攻所能拿下,必须要逐屋逐堡夺取,消耗大不说,所需时间也长,在敌炮火与飞机轰击下,人员损耗巨大,有可能一个连只能剩下二三十人,而敌仍能保留半个城市,使我无法啃下。

    表面看来,这是林彪在表述他想象中打长春的过程,但实际上几乎是在复述第三次战四平的过程,可见四平阴影在他心头之深。

    长春打又打不了,围又效果不大,至此,林彪终于下了南下北宁路攻打锦州的决心,但是对长春的纠结还没有完。

    10月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的列车已经南下,到达郑家屯时,林彪获悉国民党军新五军和第九十五师已经海运到葫芦岛。

    他认为只准备了一桌菜,可来了两桌客人,怕锦州打不下来,于当日晚10时致电中央军委,又想回师打长春。

    幸而次日凌晨罗荣桓和刘亚楼劝说他应坚持打锦州,又重新向中央表示了攻锦的决心,对长春的纠结才结束。

    (参考资料:《真相解放战争那些事》)

    单字解释: 解 放 东 北 时 打 锦 州 还 是 打 长 春 分 歧 为 什 么 那 么 大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