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参谋报告王近山:蒋军与我军战士关系亲密,会不会有问题?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作者:武陟东旭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1948年11月下旬,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一名参谋气喘吁吁向王近山报告:“司令员,我发现一件怪事。”

    “什么事?”

    “我从阵地路过,发现蒋军的士兵跟我们的战士一见如故,关系亲密,会不会有问题?”

    王近山听了眉头紧锁,决定到下面进行调查。

    【开国中将王近山(1915-1978)】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段令人痛心的往事浮现眼前。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

    因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宣告失败,在这年春天,老蒋改变了战术。

    他调集60万兵力,分别对我陕北和山东根据地发起了气势汹汹的“重点进攻”。

    用胡宗南的话说,就是“双矛攻势”。

    因为敌人兵力占据优势,武器装备精良,确实给两个解放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为缓解陕北和山东战场解放军的压力,总部命令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离开鲁西,到敌人的心脏地带中原去。

    通俗地说,就是要将战火烧到蒋管区,让我军获得喘息的机会。

    1947年7月1日,老蒋接到了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的一份电报:刘邓部队不知去向。

    对此,老蒋深感震惊,难道刘邓会遁地术?

    原来,就在6月30日晚,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人,在夜色的掩护下,神不知鬼不觉从张秋镇至临濮集段渡过了黄河。

    随后,刘邓发起了历时28天的鲁西南战役,6万蒋军灰飞烟灭。

    8月7日,刘邓大军出发,他们浩浩荡荡,轻装前行,一路南下。

    就像一把利剑插向大别山,在蒋管区燃起了战火。

    老蒋做梦都想不到,刘邓会到中原去,他还以为我军在休整呢。

    【刘邓首长】

    几天之后,传来惊人消息:

    刘邓大军已经闯过黄泛区,然后渡过沙河,正在马不停蹄向最后一道障碍汝河进军。

    老蒋这才醒悟过来,立即调集40万大军南阻北追,并恼羞成怒,将陈诚免职。

    他亲自坐飞机到前线督战,企图将刘邓堵在汝河北岸,一举歼灭。

    老蒋急急调来整编85师,从平汉路南下,去汝河南岸堵截。

    但是敌人尚未来到,刘邓的1、2、3三个纵队已经在8月23日顺利渡过了汝河。

    闻听消息,老蒋暴跳如雷,他致电85师,将汝河上的所有渡船收缴,然后全部销毁,一艘也不留。

    因为当时的汝河宽60米、水深最浅4米,而且水流湍急,岸壁陡峭,根本无法涉渡。

    老蒋用心险恶,就是要将王近山的6纵消灭在河的北岸。

    说实话,6纵此刻的状态并不好。

    常言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杀敌6万,各纵队都有减员,亟需补充。

    此外,将近一两个月的战斗,我军消耗了大量武器弹药,也需要补充。

    这时候再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对6纵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然而,当时追兵越来越近,3个师的敌人在他们身后咬住不放,距离只有40多公里。

    这还不算,中原局的首长们跟6纵在一起,他们的命运跟6纵战士的表现息息相关。

    面对天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容不得半点迟疑。

    关键时刻,刘伯承喊出一句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

    【刘伯承给部队作动员】

    这句口号,让6纵的指战员信心百倍,热血沸腾。

    他们下定决心,要奋力一搏,绝处逢生,创造奇迹。

    旅长肖永银更是斗志昂扬,指挥18旅的前卫52团战士用高粱竿和棍棒捆扎成木排。

    之后,他们选择了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将“木排”铺设在河面上,在下午1时之前顺利过河。

    肖永银一见大喜,指挥工兵连架设浮桥。

    经过几个小时奋战,一座浮桥出现在河面上。

    即将渡河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

    敌人85师和15师64旅已经在对岸拉开架势,要将我军消灭在河面上。

    后面,还有3个师正源源不断向汝河南岸靠近。

    这时候,更糟糕的事发生了,敌人飞机呼啸而至,把浮桥给炸塌了。

    【敌85师师长吴绍周】

    肖永银对工兵连长吼道:“重新架桥!”

    工兵连长为难地说:“旅长,乡亲们的木板都用完了,没地方找。”

    肖永银犹豫片刻,果断地说:“拆民房!”

    原来,战斗打响前,乡亲们为了躲避战火,都已经扶老携幼逃离了家乡,很多村子成为无人村。

    我军纪律严明,和老百姓鱼水情深,要是在平时,老乡的房子是万万不能拆的。部队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肖永银权衡利弊,咬牙决心拆房。

    肖永银语气沉重对政委李震说:“请政委记下村子的名,日后我们要加倍补偿乡亲们。”

    这时候,刘邓首长也来到了北岸。

    在听取了情况汇报之后,李达参谋长叫来肖永银,一字一顿地说道:“刘邓首长交给你了。”

    肖永银深知这句话的分量,他抬起头,坚定地说:“请首长放心,我肖永银就是豁出命来,也要护送首长安全到对岸!”

    18旅的战士听说这一消息,也群情激昂,纷纷表示要杀出一条血路,保护首长安全过河。

    肖永银立即作出布置,让46团殿后,53团1营负责保护刘邓首长的安全。

    其余几个团全部上刺刀,分成四个纵队,从北向南发起冲锋,准备不惜代价冲杀。

    8月24日凌晨2点,肖永银和旅参谋长邢荣杰亲自率领各团,向汝河南岸纵深地区发动了凌厉攻势。

    经过几十小时的拼杀,终于在敌人阵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掩护首长冲了出去。

    这时候,敌人不断向这里扑来,尤太忠率领的16旅死守在小雷岗牵制敌人,他们从早上6天一直坚持到 4点。

    李德生率领的17旅也没有闲着,他指挥部队向第85师进攻,大大缓解了16旅的压力。

    到了下午4点,刘邓大军包括殿后的46团全部渡过汝河,肖永银和尤太忠长长出了一口气。

    他们刚把浮桥拆掉一个小时,敌人已经追到了北岸。

    【肖永银】

    任务完成了,16旅和18旅的勇士们变成了血人,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看到这些勇士,肖永银和尤太中眼眶湿润,心里像刀割一样难过。

    但是,更难过的事还在后面。

    很多伤员躺在地上呻吟,殷红的鲜血从伤口中流出。但是,前有敌人堵截,后有追兵,将伤员全部带走,是根本不现实的。

    无奈之下,肖永银和尤太中做出了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决定,只把轻伤员带走。

    在当时,如果带走所有伤员,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纵队全军覆没,对革命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

    因此,肖永银和尤太忠只能含泪做出痛苦的抉择,留下16旅的会计赵岐贤等人负责安置这些伤员,给当地乡亲们一些钱,安置伤员在乡亲家里养伤。

    后来这些伤员,有的回了老家,有的辗转回到了部队。

    还有一部分伤员,赵岐贤没有找到,被敌85师110旅的士兵发现了。

    旅长廖运周将军是黄埔五期生,他1927年就入了党,是潜伏很深的一名卧底。

    廖运周严肃地告诉部下,这些一个都不能杀,我要把他们培养成自己人。

    【廖运周将军】

    有人向85师师长吴绍周告状,何一笑置之,因为贵州籍的他在老蒋眼里也是外人,杂牌军“招降纳叛”也可以理解。

    后来,廖运周的110旅被上司扩编为110师,编入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27日,淮海战役进入关键时刻,廖运周将军率部举行起义,为消灭黄维兵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当时,6纵就在淮海战役前线,那些在汝河战斗中受伤被廖运周安排到部队的同志们,一见到自己的战友,立即不顾一切冲了上去……

    6纵的参谋看到这一幕,不知就里,以为有问题,将此情况报告了纵队司令员王近山。

    得知真相,王近山感慨万千。

    不得不说,这些伤员是上天眷恋,如果不是碰上了廖运周,他们的命运实在堪忧。

    无论如何,他们重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是不幸中的万幸。

    由此可见,胜利来之不易,革命斗争是惨烈而残酷的,并不像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酣畅淋漓、快意杀敌。

    参考资料:

    1,《刘邓大军南征记》,作者:杨国宇,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大别山岁月》,作者:葛红国,山西传媒集团出版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投稿私信必复】

    单字解释: 参 谋 报 告 王 近 山 蒋 军 与 我 军 战 士 关 系 亲 密 会 不 会 有 问 题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