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朝鲜的前世今生:历史上的朝鲜为何如此善变?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战国晚期,群雄兼并。荀子高徒、李斯同门、韩国贵族、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在总结小国灭亡的一般规律时曾说这样一句名言:“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国恒亡。”

    一些比较弱小的国家如果不明白自己的处境,遇到强国也不能放低姿态,而去夜郎自大冒犯强邻,那国家就必然会走向灭亡。

    韩非子">韩非子一针见血指出了小国的生存之道,就是要善于转变,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才能保持江山永固,政权不倒。

    历史的车轮滚进现代的道路上,这句话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在这方面,现代200多个国家做的最好的莫过于东北亚的朝鲜,这个山地之国。

    朝鲜国家的起源:历史与神话

    今天如果在朝鲜和韩国的街头上询问人民关于朝鲜的起源,多半都会异口同声说檀君建立的朝鲜。

    每年的10月3日,朝鲜和韩国都将这一天定为开天节,也叫做民族奠基日。

    传说在公元前2457年,天神桓因的儿子桓雄因贪恋人间富贵,于是桓雄得了父亲的三个天神符印和三千名天兵,下到凡间的太伯山(今朝鲜的妙香山)顶的神坛树。

    在这里,桓雄同部下共同建立了一个名为神市的国家。

    春夏秋冬又一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

    有一天,桓雄在山里遇见了一头猛虎和一头黑熊。虎和熊皆通人语,想着能更进一步,幻化成人,于是求助于桓雄的神力。

    桓雄想到自己的肩上有教化万物的责任,便给了熊和虎一株能通灵的艾草和二十枚大蒜。

    并对它们语重心长的说道:“如果你们今后一百天能够不见眼光,以艾草和大蒜为食,就能修成正果,成为人形。”

    拿到艾草和大蒜以后,熊本性憨厚,坚持到第二十一天就变成了一个窈窕少女,名为栖梧;而虎本性残暴,早早出洞觅食,因而惨遭淘汰。

    栖梧得道之后,又见到了桓雄,祈求能得到一个孩子,桓雄被栖梧的诚心感动,亲自变为一个男子,和栖梧生下一子,便是檀君。

    檀君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充满智慧,扩大了父亲的领地,改名为朝鲜,并定都平壤。

    这则神话是朝鲜和韩国都认同的国家起源,但由于缺少考古遗址的旁证,也没有相关史料加以佐证,因此并不被国际上史学专家接受。

    现存最早的朝鲜国家起源的来源于中华传统典籍《史记》:

    除了《史记》的 记载,在先秦史书《竹书纪年》中,也曾记载:“父师在夷,奄孤竹而君之。”

    这里的父师指的就是箕子朝鲜,西汉焦延寿的《易林》也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

    不仅是中国的史书记载了朝鲜建国是在箕子的领导之下,就连韩国的《三国遗事》中也说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就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建立的政权发生冲突。

    两拨人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三韩的始祖。

    既然白纸黑字记得清清楚楚,那为何现在的朝鲜人和韩国人都将檀君视为国家祖先,而舍弃箕子呢?

    这其中的原因颇得玩味,也体现了朝鲜民族善变的特点。

    一言以蔽之,就是受到民族意识的建构和身份认同的剧烈影响。

    在甲午海战之前,朝鲜半岛的的正统叙述,或者是主流话语中,“箕子朝鲜”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箕子作为中原王朝的教化之君,帮助朝鲜脱离蛮族,是朝鲜“由夷入华”的关键人物,因此受到极度推崇。

    然而,步入近代以后,清朝在海战中一败涂地,也影响到朝鲜的历史观认同,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到国家起源上。

    “箕子朝鲜”这种客观的历史叙事开始遭到质疑,变得摇摇欲坠。

    没过多久,“檀君朝鲜”从不可信的神话故事变为了辉煌的民族信史。

    大家都知道,毫无根据且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怎么能够登上以严谨著称史学的大雅之堂呢?

    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了对抗日本殖民政府推行的“殖民史观”,就是硬造也得造出一个土生土长的“檀君建国”。

    原有的儒学史观显然已经被日本的船坚炮利所击溃,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全新的“本土史观”,那朝鲜终有一日的文化底色将会被打上深深的殖民烙印,这种现象不是朝鲜知识分子愿意接受的。

    欲亡其国,必先灭史,在这种严峻的现实背景下,朝鲜半岛的身份认同从“华夏遗民”转变为了“檀君子孙”。

    朝鲜民族的这种善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极度荒谬的行径,不过也不可忽视这里面的合理性。

    正是由于这种转变,朝鲜境内的知识分子和底层群众才能凝聚在一个旗帜之下,境内的反抗殖民活动才能源源不绝,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檀君民族主义运动”。这也促使觉醒了朝鲜半岛的民族意识,身份认同也找到了一个新的归宿。

    这便是朝鲜的前世历史。

    步入现代:现代民族国家的一分为二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在经历了41代君主之后,箕子建立的政权在公元前一世纪被灭。

    之后朝鲜在漫长的岁月中政权也是几度更迭,经历过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王朝、朝鲜王朝和李氏王朝,逐步进入近代。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属于华夏民族建立的政权,而高丽王朝则是由朝鲜本地居民建立的政权,二者不同相提并论。

    1875年,日本派遣“云扬号”等三艘战舰前往朝鲜海域挑衅示威。

    日本借此机会向朝鲜发动武装进攻,酿成“云扬号事件”,并逼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这标志着朝鲜的国家主权受到挑战,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在条约中,日本有权在朝鲜沿海的岛屿和暗礁,测量数据,绘制海图。

    可是由于朝鲜统治者大院君和闵妃都缺少现代国家主权的认知,都对此条约置若罔闻,不当回事。

    于是朝鲜就这样跌跌撞撞卷入了殖民浪潮中去。

    1910年,此时的朝鲜势单力薄,中国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日本早就对朝鲜垂涎三尺,想以此为跳板,进而谋求在中国的利益。

    于是日本率先在日俄战争中将俄国击败,这下,朝鲜半岛上,日本就一家独大。在8月22日,朝鲜同日本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就此亡国,直到二战胜利之前,朝鲜被日本殖民统治了整整35年。

    1945年,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朝鲜半岛。

    正当大家以为朝鲜即将迎来新生,谁料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不得不提到二战盟国中苏联和美国两国的意识形态了。

    二战以后,全世界各地行成了两个阵营,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二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剑拔弩张,势不两立,不用说小小的朝鲜,就连中国也牵连其中。

    《开罗宣言》中对朝鲜的安排如下:“我三大同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适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乍一看,说的是冠冕堂皇,于是苏联和美国就暂时达成妥协,以北纬38°为界,划分了朝鲜半岛,分别接管。

    1947年,为了更好进行管理朝鲜北部,苏联便委托金日成率兵返回朝鲜北部。金日成早年间就不愿意当“亡国奴”,跟随父亲逃到了中国东北,还参加了抗日战争。

    金日成背后有苏联的支持,不费多少功夫便在朝鲜北部建立了政权,名为“北朝鲜人民委员会”。

    这时候美国人做不住了,眼瞅着红色旗帜飘扬到了朝鲜半岛,大有火凤燎原之势。美国人也是见招拆招,先是找到了在朝鲜南部颇有名望的金九。

    金九的生涯经历和金日成大同小异,出生于底层农民家庭,在中国辗转多地长达27年。

    他本人的政治倾向是个坚定的朝鲜统一者,还曾经发表过声明,反对韩国独自建立政府,主张同金日成建立联合政府。

    金九的政治设想注定是同美国在东北亚的遏制苏联的政策南辕北辙,美国人果断解散了朝鲜南部的一切政治团体和政党,转而扶植了李承晚于1947年8月成为韩国第一届总统。

    李承晚家庭条件优厚,自小便接受西方式的教育,骨子里对西方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这也是美国青睐李承晚的原因之一。

    朝鲜背后站着苏联,韩国背后站着美国。二国都想统一朝鲜半岛,可都又无法脱离美苏的掌控。

    再后来的事情就是人所共知了,爆发了朝鲜战争。

    可以说在朝鲜战争之前,这个时候的朝鲜和韩国完全就是美苏的提线木偶,根本没有政治上的主动权。

    朝鲜半岛也就成为美苏二个超级大国的角斗场,阻碍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的1948年4月召开的南北联席会议上,本有那么一丝机会能够避免战争的爆发。

    南方的政治代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金九,在正装北上的时候,面对采访的记者团,曾激动的说道:

    南北联席会议,是朝鲜半岛分割后第一次为争取建立独立自主的统一国家而进行的政治和谈。

    可惜的是会议最终以失败收场,金九先生预料到了国际干预,却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前景过于乐观。

    不过仍然敬佩金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精神,在一众善变的朝鲜领导人之中,金九可谓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毕其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和平统一而不懈奋斗,是个实实在在的理想主义者,最后竟被南方的激进主义者刺杀。

    功未竟,人先死,悲其遭遇,惜其结局。

    直到现在,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依然是分庭抗礼,和平统一之日遥遥无期。

    更多文章可查看世界历史网公众号(shijielishiwang)

    单字解释: 朝 鲜 的 前 世 今 生 历 史 上 的 朝 鲜 为 何 如 此 善 变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