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什么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意重用刘伯温?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前言

    手握大权以后,谁又想分给别人或是让给别人呢?恐怕是自己身边亲近之人都不行。朱元璋无非也是抱着这一态度当皇帝的,如此,死在朱元璋手中的开国功臣不是没有,甚至是有很多。

    但刘伯温在一定程度上还算是做出了比较明智的选择,但他的这份“明智”似乎让朱元璋的忌惮不少,并且得罪的人也不少。得不到重用是必然,后来甚至还不如胡惟庸的话语权。

    如此,在刘伯温和胡惟庸之间朱元璋为何会选择后者呢?

    一、为何重用胡惟庸

    众所周知,古代史上丞相的地位是位高权重,而胡惟庸是明朝的最后一位丞相。比起刘伯温,胡惟庸跟随朱元璋的时间要早上几年,可是胡惟庸是被推荐任用的,而刘伯温则是被请来的。

    一个是稳扎稳打,一个是上任后就献上良策深受朱元璋的重视。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对比也就有了。

    即便如此,胡惟庸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手下的重臣,他们的“命运”如何有时候也是掌握在朱元璋手中的。

    朱元璋对于胡惟庸的重用是在右丞相杨宪死后,他接替了杨宪的位子。其实最开始丞相的最佳人选是刘伯温,但是刘伯温都拒绝了,可能是他的那份“智”看到了朱元璋的“忌惮”,并且后来的事情发展走向也证明了这点。

    因为对于胡惟庸等人来说,朱元璋难道不会忌惮吗?

    这就要从早期朱元璋打天下说起了。元末朱元璋跟随起义,正是招揽人才,重用人才之际,这时他要聚集文武贤才成为了一件尤为迫切的事情,而淮西无疑是投奔朱元璋人员最多之地,并且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天赋异禀。

    在这其中李善长、胡惟庸等都在内。再者胡惟庸等人都出身寒门,算是一介“布衣”,与朱元璋的经历非常的相似,可以说一定时期内朱元璋对这个“淮西集团”的重视度还是非常高的。

    要说淮西集团的作用发挥在何处,那自然是方方面面了。先以为首的李善长看,他可以与朱元璋共商大计,必要的时候通过聪明之举道出有用的计策,并且淮西集团人员庞大,他的拉拢和团结工作也做得相当有力。

    可以说不仅仅是李善长,“淮西集团”中的人才众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征战沙场都在所不辞。一些势力的消灭,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出战,给朱元璋打了不少胜仗。

    朱元璋拿得天下,淮西集团中的很多人才、将领都功绩满满。这时朱元璋就不得不“论功行赏”了。

    瞬间,朝廷内淮西人占了多半,成为了朝中新贵,地位、势力等逐渐扩大。朱元璋得有所忌惮不说,还得为了局势需要进行笼络。

    可是这一情况朱元璋又能容忍多久呢,毕竟每天都需要忧心着。甚至后来淮西将领谢再兴等人出现了动乱,还有其他的各种情况出现,朱元璋想要打击淮西集团也便是早晚的事。

    而胡惟庸后来被提拔上来,可能就有朱元璋的考量在,毕竟得稳定局势问题,朱元璋的忌惮与打击需要“慢慢来”。

    如此,尽管一些方面上胡惟庸不如刘伯温,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恰恰是最需要的,因为这样一来,对付胡惟庸甚至是淮西集团就好说了。

    就如后来的胡惟庸来说,权势确实都有了,但想要的也更多了。他不仅专权,还嚣张跋扈,可以说当时他的口碑并不怎么样。

    最后他竟还想着起事,这时朱元璋将他的“罪”定了。不仅胡惟庸要为此丧命,牵连的还有淮西集团一众势力,算是解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要说这其中没有朱元璋的掌控恐怕都说不过去。

    而朱元璋之前也有想利用刘伯温的手,奈何聪明的刘伯温早已将朱元璋看透。虽然刘伯温撤出来了,但朱元璋心里恐怕又有了新的打算。

    二、刘伯温的能力影响

    刘伯温在古代历史上不仅智慧,后世对其的评价也很不错。首先在关乎百姓的事宜上,他主张官员需要清正廉洁,更要以民为本,其对于百姓的家庭情况非常重视。

    再者是在朱元璋的面前,他是臣,而朱元璋是君。朝中很多重臣在出纳谏时都会考虑君王的权威,毕竟君王身份尊贵,他们需要一定的尊重,但是在刘伯温这里他主要遵循的是“以道事君”的原则。

    这样一来,考验的是他的能力还有他在朱元璋那里的轻重。但是刘伯温就是“敢”,很多事情他都会“直言”,并将自己的想法提出。

    最后就是刘伯温身上最为重要的“清廉”了,甚至后来朱元璋都有所承认。他讲究的是诚信,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反而是他最厌恶的,这样他的为官之态也就使得了刘伯温的口碑极佳。

    刘伯温的经历要充实很多,在一些事情上确实要比很多人清醒。“淮西集团”算是朱元璋最为忌惮,那么刘伯温这里何尝不是,甚至刘伯温的“拒绝”也让朱元璋对其的了解和忌惮加深,得不到重用也就说得通了。

    通俗来说就是,朱元璋怎么想的,他都看透了,朱元璋这个皇帝还好当吗?

    三、朱元璋的考量

    纵观朱元璋称帝,自然不仅只依靠他一个人,其中“淮西集团”是有力的一支。但随着局势的发展,“淮西集团”也能成为威胁最大的一支,这时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出狠手在古代历史上不足为奇。

    特别是在朱元璋执政后期,出现了众多武将被杀的情况,这时朝廷内外文官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这其中不免就有朱元璋的想法存在。

    而且这一现象也不只有明朝出现,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有。这也便是他们不能够“功成身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甚至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朱元璋的脾性相信不用多说,但他的儿子朱标就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了,因为朱标的性格较为软弱,与朱元璋的“猛”形成了很大的对比,而且朱标接受的还是儒家的教育。

    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得为朱家的长远发展而考虑,要想守住江山,恐怕他得率先出手。其中朝中的文武官员就是首要对象。

    结语

    总而言之,朱元璋对于文武官员的猜忌加深,像刘伯温等人这样的聪明之才,自然是朱元璋首要的重视对象。刘伯温将朱元璋看清,而朱元璋也熟知了刘伯温的能力,如此他想得到重用的可能也便大大减小了。

    通过胡惟庸等人,朱元璋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淮西集团”的打击,而朱元璋提拔胡惟庸显然也是带着目的的,如此可以看出古代朝廷相当复杂。

    单字解释: 朱 元 璋 定 鼎 天 下 后 为 什 么 宁 愿 重 用 胡 惟 庸 也 不 愿 意 重 用 刘 伯 温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