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卫国父子君位相争,孔子的两个弟子却一逃一死,性格决定命运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孔子有一位弟子叫做仲由,字子路,其性情刚直,好抱打不平,曾随孔子周游列国,作为孔子的侍卫。

    子路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之前曾在鲁国季孙家做过一段时间家臣,周游列国结束后就受邀在卫国管理蒲邑。

    不过子路的结局却是凄惨的,被砍成肉泥,孔子因此也悲痛欲绝,不久也去世了。这一切都要从卫国的一场政变说起。

    1.蒯聩逃亡

    卫国是由卫灵公当政,卫灵公的夫人去世之后,又娶了宋国的公主南子为夫人。

    南子在嫁给卫灵公之前就与自己的堂兄宋朝私通,嫁到卫国之后就想念起宋朝了,于是就向卫灵公请求与宋朝见面。

    卫灵公将宋朝从宋国请来与南子相见,两人在卫国的国都进行约会。但是这事情是纸包不住火的,宋国人早就知道两人的关系。

    正好此时太子蒯聩出使齐国归来,路过宋国的时候,宋国人知道他是卫国太子之后,就羞辱他,问他已经满足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

    蒯聩感到非常没面子,就对南子起了杀心,于是就安排家臣戏阳速与自己一起拜见南子,然后根据他的暗示刺杀南子。

    等到回到卫国后,蒯聩就以献礼的名义拜见南子。南子也想和太子搞好关系,于是很高兴地接见了太子。

    蒯聩带着戏阳速拜见了南子,在拜见的时候蒯聩不断暗示戏阳速,希望他赶快行动刺杀南子。

    不过戏阳速不知道是害怕事后灭口还是临时害怕,对太子的暗示视而不见,没有行动。

    戏阳速越是不行动,蒯聩越是急着暗示,这却让南子发现了端倪,她知道了太子肯定没有什么好心思。

    于是南子一边哭着向外跑,一边喊着蒯聩想要杀自己。卫灵公听到南子的哭喊,急忙找了过来,然后带着南子登上了高台。

    蒯聩也知道自己现在危险了,只好什么也不顾直接逃走到宋国,后来又去往晋国。

    2.蒯聩回国抢国君

    等到卫灵公去世之后,南子按照卫灵公生前的心思让公子郢做国君,不过公子郢自己不同意。

    他认为尽管蒯聩逃亡了,但是蒯聩的儿子辄还在,于是拥立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

    也是在这一年,赵简子曾想送蒯聩回国继位,卫人听说后将其赶出卫国,蒯聩后来占据了戚地等待机会。

    公元前480年,主政卫国的孔圉去世后,卫国的国政由他儿子孔悝接手。

    而在家中,孔圉有个叫作浑良夫的贴身仆人,长得高大英俊。孔圉去世之后,孔圉的老婆孔伯姬就迫不及待地与他搞到了一起。

    另外孔伯姬是蒯聩的姐姐,于是孔伯姬就找机会让浑良夫代替自己偷偷去看望蒯聩。

    于是蒯聩趁此机会以利诱惑浑良夫,希望浑良夫配合自己里应外合拿下孔家,自己好回国继位。

    在浑良夫的帮助下,蒯聩潜入孔家,然后又在孔伯姬的帮助下,胁迫了孔悝与自己结盟,赶走自己的儿子卫出公,自己当国君。

    孔家的管家知道此事后,急忙带着卫出公出逃,然后又派人通知孔家的家臣子路前来救援孔悝。

    3.一逃一死

    孔子的一个弟子高柴也在卫国为官,此时也知道了孔悝被挟持以及国君逃命的消息,他知道事情不对头,于是赶快收拾东西逃命了。

    由于高柴平时公正廉明,所以被判罚的人心服口服。而在此次逃命中,高柴就受到了一位曾经犯人的帮助逃出国都。

    高柴逃出去之后恰好遇到了子路,高柴于是就劝告子路不要回去,与自己一起逃命吧。子路认为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没有同意高柴的劝告,坚持要往孔家去。

    到了孔家门口子路被公孙敢拦着不让进入,子路严厉地斥责了他,然后有人正好出来,子路趁机进入孔家。

    等了院内,子路就大声劝告蒯聩放了孔悝,蒯聩不理,子路就以放火烧楼为威胁。

    蒯聩只好派出石乞、盂黶两名勇士迎战子路,此时的子路已经六十二岁,自然是打不过这两个壮小伙的。

    很快子路的帽带就被对方的武器砍断了,然后子路说了一句君子即使死了,衣冠也不能丢掉。然后就从容地将帽带重新系好,就在此时子路被对方杀死。

    4.结束

    最终蒯聩在孔悝的拥立即位为君,是为卫后庄公,这场政变也见证了国君位置面前无父子。

    而子路和高柴同为孔子的弟子,也是较好的朋友,最后的结局却不同,皆是因为两人的性格不同,可谓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单字解释: 卫 国 父 子 君 位 相 争 孔 子 的 两 个 弟 子 却 一 逃 一 死 性 格 决 定 命 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