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85年“打铁将军”病逝,遗孀向组织提了一项请求,中央批复:同意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2004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名为“统领万岁军”的书籍,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我国开国中将梁兴初,它书写了梁兴初从一名铁匠成长为共和国战将的传奇一生。

    这本书是由梁兴初的妻子任桂兰亲自编撰,为了收集丈夫生前的点点滴滴,任桂兰历时16年,辗转大半个中国,找到当年与梁兴初有交集的人,将他的生平一笔一笔记下来,最终,才形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不仅仅记记录了梁兴初生前的革命岁月,也是当初战争年段的再现。

    一、打铁将军带出来的“万岁军”

    1912年,在江西吉安的一个村庄里,梁兴初呱呱坠地。他自小家境贫困。为了学习一门生存的手艺,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一位铁匠处,学习打铁的手艺。

    也正是因为打铁的这段过往,在他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时,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打铁将军”。而他不仅有着打铁的手艺,在之后的战争岁月里也有着铁一般的意志力。

    在他17岁那年,红军在当地征兵。见到了太多贫苦老百姓在战火连天的年代艰难生活,梁兴初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红军的队伍。

    刚加入部队的梁兴初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第一次参加反围剿的战斗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举着大刀在战场上左杀右砍,一个人就砍杀了多名敌人,即便在腿部手上的情况下也毫不退缩。

    很快,他的优越表现引起了首长的注意,年纪轻轻的他,在入伍仅仅几个月后就被提升为班长。

    在之后的战斗中,他每一次都是冲在最前面,所在的连队在他的带领下接连打了好几次胜仗,为他们连队赢得了“模范连队”的称号。

    有一次在战斗中,梁兴初正在与敌军厮杀之时,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脸呼啸而过,打穿了腮帮子,脸上顿时血流如注。即便如此,梁兴初也没有退后半步,凭着一股毅力与敌军战斗到了最后。直到所有的敌人都被消灭,他才感受到自己脸上钻心的疼痛,由于失血过多,一下子天旋地转,晕倒在地。

    由于伤势太严重,战场上又缺少药品,梁兴初的伤口受到感染,昏迷了几天才醒了过来,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回来。

    梁兴初就是靠着这股子不怕死的打铁精神,很快就升至团长。期间受过重伤十余次,轻伤不计其数,为我军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刚打响的时候,梁兴初就带领部队进入了东北,在秀水河一带,就曾以出其不意的战略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五个营,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第一个胜利的歼灭战,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作战信心。

    让梁兴初及第十纵队声名大噪的莫过于黑山阻击战,这场战役堪称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黑山县是辽西走廊的重要门户,对于我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非常重要战略意义。

    1948年10月21日,梁兴初兴奋地向战士们宣布:“上级派给我们新任务啦!”他所接到的任务就是死守黑山,他和战士们当即向首长表示:“死守黑山,抗击敌人,与阵地共存亡。”

    当晚他带领部队就开往黑山镇,并花费20多个小时搭建军事掩体,就等着国民党队伍的到来。

    10月23日,当国民党军队到达黑山附近地区时,遭到了梁兴初率领的十纵队的顽强阻击。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发起了连续三昼夜的猛攻,我军誓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奋力抵抗住了敌军的攻击,为主力部队北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抗美援朝时期,梁兴初带领的是我军的王牌军队38军,是毛主席亲自点名派去朝鲜战场的第一批军队。

    在刚进入朝鲜战场的第一次战役中,梁兴初就因为不熟悉当地情况没有完成奇袭的任务而被彭德怀狠狠地批了一顿。

    在面对美军的第二次战役中,全军上下心中都憋着一股气,誓要一雪前耻,让这些美国人知道王牌军队的战斗力。

    梁兴初带领部队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与敌军顽强战斗五昼夜,最后,以伤亡700余人的代价毙伤及俘虏敌军1800余人。之后,又以顽强的意志接连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胜利的消息传到彭德怀处,历来奖罚分明的彭总立即对38军提出嘉奖,他激动地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

    从此38军成为全军唯一一支获得“万岁军”称号的部队,这是梁兴初及全军将士用血和生命换来的。

    二、伉俪情深

    梁兴初与他的妻子任桂兰相识于抗战年代。在1948年,梁兴初接到了在黑山阻击国民党军队的任务。而此时的任桂兰刚从中山大学地医学专业毕业,作为一名军医,也正整装待发。

    10月份的东北已是寒风料峭,正在等待任务的任桂兰穿着单薄的上衣冻得手脚发抖。正好经过的梁兴初看到这一幕顿生怜香惜玉之情。

    梁兴初对警卫员说:“小女孩挺不容易的,去拿一件大衣给她穿。”

    当警卫员将大衣递给任桂兰时,犹如一股暖流进入到她的心中,当时的她,还不知道给自己大衣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打铁将军”,而这件大衣会成为他们之间的定情之物。

    当时,黑山阻击战打得十分惨烈,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而当时红军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

    任桂兰看着这些伤员都被冻得发抖,十分心疼。思来想去,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将一些砖头放在火上烤,烤热了以后就用棉衣包起来,放在伤员的脚下。还不住地询问:“怎么样,这样有没有好一点?”感受到脚底传来的温暖,伤员连连说:“好一点了,好一点了。”

    这一幕正好被来看望伤员的梁兴初看见,他对任桂兰的行为很赞赏:“这个法子好,值得推广。”然后,他又仔细看看了眼前的护士,忽然恍然大悟地说:“你不就是那天我让警卫员给你送大衣的小护士么?你将我们的战士照顾得这么好,我要谢谢你啊!”

    任桂兰这时才红着脸回答:“首长,这是我应该做的。”

    黑山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梁兴初的眼睛受了伤,每天要做清洗,而每天负责清洗工作的就是任桂兰。就在这段时间内,温柔体贴的任桂兰逐渐走进了这位铁将军的心里,而细腻的任桂兰也感受到了梁兴初的心思。

    在之后的日子里,梁兴初经常往二十八师的卫生部跑,他对任桂兰的情感也被政委周赤萍看在眼里,就把任桂兰调到了纵队司令部卫生所。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梁兴初终于鼓起勇气对任桂兰说:“任桂兰同志,我希望我们能建立起革命感情!”此时对梁兴初仰慕已久的任桂兰红着脸点了点头。

    1949年9月13日,经政治部批准,梁兴初和任桂兰在湖南常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开始了相携五十余年的岁月。

    1973年,61岁的梁兴初被派往太原,由于在战争年代,梁兴初多次手上,此时的身体已是大不如前。

    任桂兰十分挂念丈夫,思考再三,她向李德生提出了申请:“李主任,您知道,我们家老梁身体一直不好,我毕竟是医生过去可以照顾他。”最终,党组织同意了她的申请

    一直到1980年,他们全家才再次回到了北京。

    三、完成丈夫遗愿

    梁兴初在山西时就萌发过一个想法,他感觉年纪大了以后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为了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他想写一本回忆录。

    只有他们这一代人才深深地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易,是多少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人都慢慢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还有多少人能记得他们?

    对此,任桂兰也十分支持。多少个日日夜夜,她陪伴着梁兴初整理资料,也陪伴着他回忆过去,回忆当初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忆那些以命相托的战友,情到深处,也经常老泪纵横。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些战友,梁兴初不知疲倦地整理资料,不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将这些视若珍宝的资料带在身边。

    等他们准备回北京时,梁兴初收集的资料已经有整整19箱。只可惜,在他们回北京的路上,遭遇了车祸,这些资料已经被烧毁大半。

    未完成的回忆录,成为梁兴初一生的遗憾。

    1985年,梁兴初患了一场重感冒,本来并不是什么大病,却引起了心脏病,这位曾经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开国中将与世长辞,享年73岁。

    丈夫的离去给了任桂兰当头一棒,没有想到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五十余年,却这样突然离开了人世。

    送走梁兴初之后,任桂兰一度十分消沉,每日都看着爱人的遗物以泪洗面,身体也每况愈下。

    有一天,任桂兰在整理遗物是发现了当初梁兴初整理的回忆录资料,虽然已经烧毁大半,但是,这些毕竟都是爱人的心血。

    任桂兰抚摸着这些资料,她想到了梁兴初未完成的遗愿,想到当初为了他们为了这本回忆录日夜整理,啃了多少资料。突然,她眼前一亮,我何不将为老梁完成他的遗愿呢?趁现在还能走得动,还能去走访他的战友,为他收集一些资料。基于如此,便向组织提出了唯一一个请求,即:想要为丈夫书写回忆录的请求,中央得知后立即批复:同意!

    与此同时,军委花了两天时间,结合三十八军的军史,将梁兴初的生平总结形成了一份初稿,呈送中央签发。

    想到这里,任桂兰精神才算振作起来。为了得到最真实的资料,从1987年开始,任桂兰循着梁兴初的脚步,重走革命之路,将有关于梁兴初的事迹一件件一桩桩记录下来。

    任桂兰呕心沥血花了十余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文首提到的《统领万岁军》,也终于完成了梁兴初的遗愿。

    这本书不仅饱含着任桂兰对梁兴初深深的爱,也是珍贵的史料,年轻的一代也必将牢记那一段历史。

    单字解释: 年 打 铁 将 军 病 逝 遗 孀 向 组 织 提 了 一 项 请 求 中 央 批 复 同 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