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65年,刘亚楼推荐吴法宪任空军司令,内部矛盾重重,有所不满?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65年,刘亚楼病故后,林彪宣布吴法宪接替空军司令员一职。作为政工干部的他,转为军事干部,在解放后是罕见的现象。他之所以能成为司令员,表象上是林彪推荐的,实际上是刘亚楼生前对空军接班人早已物色好了。

    在空军,论军衔,论作战能力,他都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凭什么能成为司令员呢?

    空军是刘亚楼直接领导下组建,并发展起来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亚楼不仅仅是东野参谋长,而且还兼任东北航校校长,加上曾经留学苏联,在苏军任职等因素,成为空军当之无愧的司令员。

    从宏观角度来说,刘亚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政双优的将才,可脾气也不小,是出名的“肝火王”。从历史课本上,是找寻不到他性格上的“火爆”,可与他共过事的将领,哪一个不知道他的脾气,在东野因为有林、罗首长,可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空军一把手,那种说一不二的作风,深深影响了空军的发展。

    刘亚楼执行能力强,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空军从无到有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舵手。随着防空军并入空军,空军领导班子不断加强,工作上的矛盾就越发凸显出来。

    主要的矛盾是不团结,在吴法宪回忆录写到:刘亚楼工作能力比较强,工作方法和态度过于简单粗暴,不尊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级干部和上下级关系。

    刘震、曹里怀、徐深吉、常乾坤、成钧、谭家述等都是空军副司令员, 对他们的批评也丝毫不留情面,常常弄得他们下不来台,因此他们对刘亚楼的工作作风、领导方法都很 有意见、很不满意,这些情况我是知道的。

    如:常乾坤经常受到刘亚楼的批评,另一个副司令员的一个文件被说:只能给我当擦屁股纸用!吴法宪都认为这样的话,让人感到莫大的侮辱。

    作为政委的吴法宪,过去无论是资历还是职务,都是刘亚楼的下级。他作为政委,实际上没有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反而经常是维护刘亚楼的威信,更是助长了一言堂处事方法。

    这些副司令们其实也尝试过与刘亚楼对抗,只敢在他出国访问,吴法宪主持的空军党委常委会议上对刘亚楼提意见。希望吴法宪领导大家与刘展开斗争,他没有这样做,对他们提出的一部分意见做了解释,刘亚楼回京后,他把一些意见通报给刘亚楼,就不了了之了。

    从吴法宪的回忆录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除他以外,其他人都对刘亚楼有意见。至于吴法宪对他有没有意见,不得而知,反正他一直紧跟刘亚楼步调。

    刘亚楼在世时,空军被林彪树为军队标杆,空军要发扬和继承这样的荣誉。

    在他病重期间,也物色好空军下一任接班人,他没有从副司令员中选择,而是把吴法宪推荐为司令员人选。

    我们是不是可以解读一下,因为他们对刘亚楼有意见,内部不团结。反过来,在选择司令问题上,干什么要选反对自己的人担任呢?自己之前的很多规矩、规定会不会因为他们其中一位担任司令,而被否定呢?既然这样,那不如选择一个与自己步调一致的人担任,一切照旧。

    吴法宪在回忆录表示,按照当时条件来说,刘震是司令员的最佳人选。

    在空军里,被授予上将的只有刘亚楼、刘震,其他都是中将、少将等等;刘亚楼是八届中央委员,刘震是候补委员,吴法宪什么也不是;更主要的是,刘震是军事干部,对空军作战方面非常有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刘震到空军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志愿军空军完成一次次歼敌任务,压制住联合国军的空中制空权。在此后的空军建设中,他参与编写空军一整套工作条例、条令和教材等。

    无论从外界、还是内部出发,刘震担任司令员,吴法宪继续担任政委是最理想的。但最终结果却是,吴法宪改为司令,林彪让他另选一位干部担任政委。

    对于林彪来说,刘亚楼是自己最信任的老部下,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自1960年以后,提提出突出政治,四个第一,三八作风等的前提都是政治挂帅。作为政工出身的吴法宪,赶上那个特殊时期。

    单字解释: 年 刘 亚 楼 推 荐 吴 法 宪 任 空 军 司 令 内 部 矛 盾 重 重 有 所 不 满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