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一个师冒冒失失闯入敌群,却阴差阳错立下奇功,让我军大获全胜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49年8月初,解放军四野大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打响了著名的衡宝战役,全力追击国民党名将白崇禧的桂系部队。

    9月30日,四野第45军在湖南永丰一带取得大胜,随后将敌人的外围据点基本扫清。

    白崇禧慌了,急忙把手下的精锐都调集过来,大有与四野大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面对这一形势,林彪也不敢大意,决定先把敌情充分查明之后,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作战部署。

    为此,他命令向南推进的三路大军暂停进攻,原地休整待命。

    没想到,45军135师并未执行这一命令,而是一路猛冲猛打,孤军深入到敌军腹地去了。

    原因在于,135师打永丰时太顺手,推进得太快了,后来该师的电台又出现故障而失灵,跟军部的联系就这样中断了,因此并不知道林彪已下令暂停攻击。

    135师师长丁盛也没料到战局出现了变化,率全师高歌猛进,跨越衡宝公路,一路突击至桂军纵深地带。

    用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135师就如同一头莽撞的小牛犊,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桂系30万大军布下的野兽丛林之中。

    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正是这头冒冒失失的小牛犊,竟如同一记惊雷,搅乱了白崇禧精心布下的整条防线。

    原因在于,135师闯进敌群的位置让白崇禧太难受了,就如同一柄极其锋利的尖刀,猛地扎在桂军的中枢神经上。

    白崇禧被气昏了头,被迫打乱原来的部署,命令桂军176师从后面追上去,另由第7军和第48军的各2个师夹击丁盛的135师。

    也就是说,此时的135师正陷入桂军5个王牌师的围攻之中,尤其是桂军第7军,那可是白崇禧手下的一张王牌,素有“钢七军”的美誉。

    白崇禧不惜同时出动5个王牌师,他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决不允许135师打乱他的部署,务求速战速决,一口吞掉这条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牛犊之后,重新与四野大军决战。

    此时的丁盛才发现135师已陷入孤军奋战的绝境之中,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三个:一是撤退,二是坚守,三是反击。

    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丁盛的头脑非常清醒,他明白:一是坚决不能撤退,否则会遭到桂军重兵伏击;二是全师所处的地形不利,守也守不住。

    在这样的情况下,135师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跟敌人硬碰硬,置之死地而后生!

    面对绝境,丁盛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率领全师将士奋勇杀向敌群,在桂军纵深地带继续穿插作战。

    白崇禧无论如何想不到这支解放军部队如此悍勇,更没想到他们在孤军深入、身陷重围的情况下,既不后撤也不坚守,而是极为激进地继续攻击!

    或许是135师的攻势太猛,又或许是桂军太大意,总之,135师这种完全不讲理的打法,迅速冲乱了桂军防线,把白崇禧精心布下的“天罗地网”给搅了个稀巴烂!

    当然,这也是135师成立以来最惨烈的一仗,由于他们身陷重围,各级单位在混战中无法保持联系,只能分头出击各自为战。

    在接下来的五天五夜当中,135师就这样与桂军展开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乱战。

    135师在这场惨烈的大战付出不小的伤亡代价,但他们也把桂军的阵线冲了个稀里哗啦。

    林彪得知桂军的异动时,而135师的电台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宝贵的战机,他当即下令三路大军全线出击!

    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原本在敌阵中左冲右突的135师,在四野全线出击之后,又成了切断桂军断路的阻击部队。

    形势就这样被完成扭转过来,我军长驱直入,桂军节节败退,而135师却阴差阳错地立下奇功,成为击溃敌人的生力军。

    更令人称奇的是,到了10月10日,135师405团作为一支奇兵,竟歼灭了大名鼎鼎的“钢七军”军部和3个特种营,让这支桂军王牌部队的“大脑”就此瘫痪了。

    次日衡宝战役落下帷幕,四野大军大获全胜,仅俘获的桂军官兵就达30000余人,白崇禧手下的“钢七军”、100军、122军均损失惨重。

    当刘伯承得知135师孤军深入却阴差阳错立下奇功,击溃桂军“钢七军”的经过时,激动地称赞:“好!好!好一个‘腰斩七军’!”

    由于这次奇特的作战经历,135师师长丁盛从此名震全军,人称“丁大胆”。1955年,这位传奇将军被授予少将军衔。

    单字解释: 一 个 师 冒 冒 失 失 闯 入 敌 群 却 阴 差 阳 错 立 下 奇 功 让 我 军 大 获 全 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