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睢杞战役打不打抉择那么难?粟裕压力来自哪?仅陈士榘张震支持?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豫东战役,这个被粟裕自称为指挥最感紧张的三个战役之一,到底紧张在哪里呢?探讨这个问题,有一个细节不太引人注意但又至关重要。那就是第二阶段的睢杞战役到底打不打的问题。因为第一阶段打开封的作战,华野属突袭性质,加上开封守敌不是国军主力,故而胜算较大,肯定不会让粟裕紧张。而打睢杞就显然不同了。粟裕首先要面对的是打不打抉择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其一,这种紧张和压力来自于统帅部,因为军委最初不主张打大规模歼灭战。

    打完开封战役后,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在关于下一步的作战指导问题,这样指示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粟裕:“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你们两大集团今后或者分开行动,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目前必须打有确实把握的仗,哪怕歼敌一个旅也是好的”。

    透过这封指示电报,军委的意图是明确的,主要包括三点精神:一是目前打大规模歼灭战不具备条件,所以要避免;二是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更多是分开行动,以一次歼敌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宜,其实质仍是避免打大仗;三是一切以打有把握的仗为准,以打胜仗为前提,哪怕是歼敌一个旅都可。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粟裕想打睢杞战役的电报还没报上去。军委先下达这样一个指示电报,如果粟裕再主张打大规模之仗,显然与统帅部的想法背道而驰。他的紧张和压力可想而知。

    其二,这种紧张和压力来自于中原野战军方面,因为刘陈邓觉得歼击目标太大。

    在收到粟裕准备打睢杞战役的电报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回了这样一封电报:“南北两部敌均很集中,我北面分割邱(清泉)黄(百韬)只能作战术分割,无法避免与敌十一个旅以上接触,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而南面阻击亦将很吃力,须付出很大的代价,顾虑到不利情况,造成僵局,似以别作分散歼敌办法为好”。

    透过这封回复电报,刘陈邓的想法同样也是明确的,那就是你粟裕至少要与十一个旅以上的敌人缠斗,歼敌指标太大了些。而中野方面阻击敌人同样也很吃力,付出的代价肯定小不了。所以,还是不打睢杞战役为好。

    我们说,刘伯承打仗注重“五行”、喜欢精算,其用兵特点往往是谋定而后动、先胜而后求战。中野给粟裕回的这封电报显然与刘伯承的用兵特点是一致的。

    要知道,尽管粟裕的华野外线兵团当时在作战上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但在建制上却隶属于中原军区。刘陈邓的这个意见,给粟裕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同样不可小觑。

    其三,这种紧张和压力来自于华野前委内部,因为支持打与反对打泾渭分明。

    军委指示不要打大规模歼灭战。中野觉得歼击目标太大不同意打睢杞战役。那么华野内部呢?思想统一吗?

    答案是华野前委内部之间,意见也不一致。不主张打的人主要考虑是:敌情仍较严峻,从大的战场态势来讲,东有黄百韬兵团的虎视眈眈,西有邱清泉兵团的快速靠拢,南有胡琏兵团的随时搅局,这可都是国民党军能打的部队。在这样强敌环伺之下,战局的不确定性可想而知。而一旦出现战场僵局,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一点不得不考虑的是,刚打完开封战役,部队都较疲劳需要休整,不宜接续再打下去。更何况刚打了个漂亮的开封战役,刚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此时收兵罢手不打,上下左右都会满意。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粟裕反复讲打睢杞战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示第一阶段的开封战役,已经彻底把敌人调动了起来,给我发起睢杞战役提供了难得的战机;表示先打开封、后歼援敌,是一个战役的有机整体,哪怕是带有一定的风险,也必须抓住战机不放,乘势发起睢杞战役,以彻底打开中原战局。然而,华野前委有的领导依然不为所动,仍表示不主张打这场战役。

    战机稍纵即逝。怎么办?此时的粟裕以革命家的胆识和敢于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亲自起草打睢杞战役的电报。然后,首先签上自己的名字。同时对其他的华野前委领导说:你们谁同意谁与我一块联签。不同意不必勉强,我同样尊重你们的意见。

    参谋长陈士榘签上了名字。副参谋长张震签上了名字。看其他前委领导没有签名的意思,粟裕当即表示,以粟陈张的名义立即发电给刘陈邓和中央军委。历史记录下了这一重要的时间点:1948年6月24日19时。

    历史有其偶然性的一面。粟裕发出打睢杞战役的电报后,如前所述,刘陈邓方面觉得歼击目标太大主张不打为好。但出乎意料的是,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却改变了前几天要求不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指示,复电粟裕“部署甚好”,并且进一步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粟裕面临的睢杞战役打与不打的紧张与压力。最终还是让粟裕凭坚定的决心和意志给消除了。

    单字解释: 睢 杞 战 役 打 不 打 抉 择 那 么 难 ? 粟 裕 压 力 来 自 哪 ? 仅 陈 士 榘 张 震 支 持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