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汤恩伯手下大将,打仗狂,什么都抢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王仲廉1904出生,字介仁,江苏萧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抗日名将,被称为黄埔一期的“徐州三王”之一。王仲廉相比同时期的名将,拼的也是比较狠的一位,但是别人拼得狠,部队基本上是打光了,王仲廉对日伤亡交换比则要小得多。原因是他有一个拿手绝活,就是经常发动夜袭,不对称的作战条件下,日军也最怕这个了,王仲廉发动的不是小规模的偷袭,而是整团整旅的夜间偷袭作战,日军常常被打得很惨,恨得牙痒。又不知道是谁主导的,只知道是汤恩伯的队伍。所以抗战几年,汤恩伯成了日军最大的军事目标,汤恩伯手下的四个师则被日军冠以少数甲种师的称号。

    别的王牌部队打得厉害伤亡大,没打几场就得下去整补,而王仲廉差不多参与了大多数的对日作战,而且经常被当作救火队来使用。相继参加绥远战役、南口战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豫湘桂会战、豫西鄂北等战役。战果不断扩大,职务也越升越高,先后担任第85军军长、第19集团军总司令、第31集团军总司令、第4兵团司令官,王仲廉的主力中央军第13军,入选十大主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由于汤恩伯是老蒋最倚重的浙江嫡系之一,因此13军在抗战期间,逐渐演变成中央军的一支基干部队,装备的武器非常精良。汤恩伯本身还是有些本事的,他瞄的目标是胡宗南,胡宗南打的招牌就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汤恩伯就以嫡系的标准来提拔任用部属。自从汤恩伯任八十九师师长时,手下就已经是清一色的黄埔学生。部队的升迁黄埔系比战功还要重要,所以一些比较能干的黄埔学生如王仲廉、陈大庆、张雪中、石觉等升迁得最快。当然为了不让这些黄埔系的学生尾巴翘上天,汤恩伯也重用一些保定、云南、贵州各武堂毕业行伍出身的,来平衡黄埔系。但是不会给实权,只出任参谋长之类的,最多给个副官。

    所以蒋介石每次来检阅部队,都能听到部队高官叫校长好,蒋介石也是心中非常高兴。汤恩伯对收编的游杂部队,首先也是答应封官许爵,但最终却从不兑现。但对手下黄埔将士立功的,立即提拔比自己升得还快,汤恩伯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部下升上去了,自己一定也升得更快。所以汤恩伯手下的能人很多,纯嫡系部队的好处不少,能保证装备的供应是最好的。甚至兵源的补充上,汤恩伯也只要人高马大气势汹汹的,国军中的部队,蒋介石是最喜欢看到汤恩伯的兵,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不像别的部队,包括悍将陈明仁,他的兵供应差,看上去就像要饭的。

    投其所好,王仲廉作为汤恩伯手下,要求部队精气神十足。打仗要狂,打完了还必须抢,要有威慑感。1938年,作为汤恩伯20军团核心部队85军,军长王仲廉参加了台儿庄大战,王仲廉指挥85军向西北猛插,采用已经炉火纯青的夜袭战法,日军火力很猛,可王仲廉会用战术,利用夜色偷袭日军,发动精锐参加夜袭,一夜之间攻占九山,将日军数千人歼灭。台儿庄大捷后,王仲廉以战功获青天白日勋章。当时成功地占领九山,85军不管是日军伤员还是死者,装备全部扒下来,只剩一个裤头。85军并不差这点东西呢,他们就是要给人一种凶悍的感觉。

    王仲廉在远处用望远镜,看见一个汉奸翻译官,慌不择路地扔下自行车,跳进水沟里逃命。于是扔下望远镜,老远地跑过去,扶起自行车,骑走了。黄帽子黑大褂的汉奸远远地看着不甘心,他当铁杆汉奸三年了,日本人从不给他配马,天天跟着日本人屁股后面跑。好不容易从一个归国华侨手里,连买带威胁地搞到一辆自行车,再也不再气喘吁吁跟在日军屁股后面跑了。风光了一阵子,这下子被别人抢走了。他站在老远破口大骂:“握草,小垃圾没实力,配不起马,玩不起。”王仲廉头也不回,回手一枪,打飞了汉奸的日式军帽。汉奸这下老实了,自行车丢了,军帽不能再丢了,捡起带有破洞的帽子,讪讪而去。

    抗战八年,王仲廉胜仗多,败仗几乎没有。蒋介石对王仲廉的抗战表现评价很高,哪里吃紧,首先就想到调王仲廉救急。对他的期望值相当高,但是内战开始后,解放军发起鲁西南战役,蒋介石急令王仲廉的第四兵团向羊山集增援,以解宋瑞珂的整编第66师之围。王仲廉畏惧不前,羊山集被解放军攻克,宋瑞珂被俘虏。蒋介石以“谎报军情、对整编66师坐视不救为由”将王仲廉撤职,押送南京候审。这一关就是八年,从此与军界无缘,好在汤恩伯念其劳苦功高,将他保释出来。1949年,王仲廉离开大陆撤退至台湾,挂个顾问的闲职。1991年7月26日,病逝台北。

    单字解释: 汤 恩 伯 手 下 大 将 打 仗 狂 什 么 都 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