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邶风·北风》凛冬将至,权贵先润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一、《北风》的创作背景

    《毛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

    《北风》,讽刺统治者的凶狠残暴。卫国国君及统治阶层,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并且残害虐待百姓,只管派遣繁重的徭役,只管征收繁重的赋税,不管百姓温饱,百姓非常憎恨,全都携手归去了他国。

    公元前660年,赤狄攻破卫国,卫懿公还在饮酒作乐。当他下令征兵时,百姓受够了卫懿公横征暴敛的苦,纷纷躲去了野外。士兵抓了几个回去问话,百姓答道:你给鹤俸禄和官位,让它御敌好了,何必让我们去?

    《寡人之于国也》中,魏惠王自认为魏国的育民政策要比邻国好,可为什么邻国的人民并没有移民到魏国呢?孟子说: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孟子道出了本质,你们都对人民不好,没有本质的差别。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与臣,国与民,人与人,都是相互的,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只要求一方对自己效忠,而自己却愚民、贫民、弱民。或许短时间内,人们还蒙在鼓里,但是时间一长,人们都会逐渐清醒,自然会跑去政策比较好的国家,谁把我当人,我给谁缴税。

    杜甫诗中,一位处于安史之乱、蜀中内乱的老农说: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这句话也表明,在那个时代,当一个地区的差役赋税重到人民无法承受时,人民就会举家搬到政策相对较好的地区。

    国家的风气如何,国家对人民好不好,人民会用脚做出选择。2600年前的卫国如此,当下也如此。

    《北风》中,润走的人,乘着车,车是先秦时期贵族阶级的标配。富豪、当权者、精英,有能力的都润走了,剩下的平民想出去,却没有能力,只有等到赤狄打进来时,被抓壮丁。

    润:英文“run”的直接音译,有溜了、敢紧跑、跑路等意思,准确说是躲避伤害,跑去更好的地方。

    润,虽是当下的网络流行词,但读读《北风》,其实别无二致,历史一直在轮回。

    在昏庸的卫懿公当政期间,还真有这么一位英才,看到国内风气不对,提前润到了别国。他就是重建卫国,带领卫国再次走向复兴的卫文公(公子毁)。《鄘风·定之方中》就是歌颂他的事迹。

    公子毁曾在门客的建议下,逃去了齐国,受到了齐桓公的优待,并娶了齐桓公的女儿为妻。

    卫懿公被赤狄杀死,卫戴公(卫文公的二哥)携卫国遗民,逃到了漕邑,不到一月就病死了,公子毁从齐国回到了卫国,接任国君是为卫文公。他身穿孝服,与民同吃同住,励精图治,两年后在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帮助下,在楚丘重新营建国都,最终带领卫国重新走向中兴。

    这篇《北风》,我们可以看作是卫文公出逃时,门客与他的对话。

    二、《北风》的诗歌大意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雱、霏:雪盛貌。

    喈:疾也。

    虚:宽貌。

    邪:徐也。

    亟(jí):急。

    只且:语助词。

    门客说:主公,现在国内环境动荡不安,您平时对我们广施恩惠,又对我们平易近人非常友好,不如我们一起归去他邦,从长计议。

    听到门客的劝说,公子毁心中对卫国还是有所留恋的,毕竟卫国是“自家天下”,即使卫懿公和他不是同一政治势力。

    他反复徘徊,行动迟缓,门客看他这样,急着说道:现在情况已经很危急了,我们还是赶快走吧!

    赤狄灭卫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门客看他犹豫不决,用比喻说出了实情。

    莫赤匪狐。

    赤狐:又名草狐、红狐。分布最广,于中国北方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赤狄:春秋时狄人的一支,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

    狐皮是先秦时期做衣服的重要材料,如《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又如《卫风·有狐》中,将狐狸和人穿衣服联系起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喜欢穿红狐皮做的衣服,就是赤狄的穿衣风俗。

    莫赤匪狐。一句是说,卫国的外部环境,赤狄已经虎视眈眈,有随时打来的可能。如若了解历史,当时的赤狄确实非常活跃,在北方地区,山西、河南、河北一带,陆续攻破了好几个国家。

    面对外部的强敌,内部却是莫黑匪乌,天下乌鸦一般黑。朝堂黑暗,吏治腐败,国君骄奢淫逸,大臣中饱私囊,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国情如何能抵挡得了势头正盛的赤狄?

    经过门客的一番分析,公子毁最终和门客一起,驾着车,去了当时最强大的齐国。

    三、《北风》的后世影响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毛传》:北风寒凉,病害万物,以喻君政暴虐,百姓不亲也。后世诗歌里“北风,大雪”,都成了喻示社会环境动荡危乱的象征。

    李白将《北风》里这句,翻译的很直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中,李白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

    在揭露社会问题方面,李白到底是个“软脚虾”,用一个思妇来表现,是害怕得罪安禄山?还是说他本身来到此地,就是为了能在幽州幕府谋求个一官半职。

    当然,他是学南北朝鲍照的《代北风凉行》。诗的第一句:北风凉,雨雪雱,就化用了《北风》。

    鲍照比李白还软一点,将社会的动荡全部隐藏在京洛女儿的思念当中,若直读其诗,则全然看不出。

    李白虽狂,但在涉及社会问题、统治者的问题时,总表现的很软,这与他非常想做官是有关系的。有求于人时,自然多媚态。

    这一点,就不如他的迷弟杜甫,杜甫虽然奉官守儒,但却有一种先秦儒家敢于违逆一切的刚健精神。他说:自笑狂夫老更狂。李白,“佯狂真可哀”!

    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第一集:凛冬将至。这样的命名方式,和《北风》开头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是一样的,都喻示了灾难将至,厄运将至。

    《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说的就是一年之末,凛冬之时。《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期那个朝堂黑暗,战乱不断,人民离乱的年代。

    用冬天的寒冷,北风的寒凉,来喻示环境的危险与动荡,古今中外皆同,这是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我们今天也说,XX的寒冬。

    单字解释: 邶 风 北 风 凛 冬 将 至 权 贵 先 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