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破晓东方:同样是表现下命令,林彪与陈毅的观感为何反差这样大?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破晓东方》电视大剧中,有这样一组体现陈毅下达作战命令的镜头:

    “现在,我以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名义,下达上海战役攻击命令。第25军、29军攻占吴淞、宝山;以28军、33军、26军进入江湾、大场、真如地区,并向纵深发展;以20军、23军、27军进攻苏州河以南市区;以30军、31军牵制高桥的敌人。为了使上海市区少受损失,我要求部队,在市区作战,力争不使用炮火。”

    乍看、乍听这一组镜头和台词,好像张嘉益扮演的陈毅,铿锵有力、字正腔圆,很有观感和派头。但实际上却让稍懂点军史常识的人很是大跌眼镜。

    再让我们看一下老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马绍信扮演的林彪下达命令的一组镜头:

    “刘亚楼,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以4纵、11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2、3、7、8、9五个纵队,加6纵17师,包打锦州;10纵加1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12纵加12个独立师,围困长春;5纵、6纵两个师,监视沈阳;1纵做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

    对比这两组下达作战命令的镜头,帅克由衷地慨叹:表现林彪下达作战命令的桥段,其艺术性远高于表现陈毅下达作战命令的手法。至少有三点:

    第一点,不是陈毅下达的作战攻击命令。

    上海战役,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遂行的一场特大城市攻坚战役。当时,陈毅和邓公都坐镇在总前委,统筹指导指挥二野、三野大军进军大东南。在上海战役的指挥链条当中,总前委扮演更多的是总指导、总协调的角色。具体的组织指挥是负责三野战事的粟裕副司令和参谋长张震。他们在苏州开设了上海战役指挥所,专司指挥上海战役事宜。而陈毅、邓公则坐镇丹阳,统筹一切。

    至于上海战役的攻击命令,是于5月21日由粟裕、张震在苏州的指挥所起草上报总前委和中央军委的。尽管该作战攻击命令,陈毅和副政委谭震林虽也共同署名,但他们当时一个在丹阳、一个在杭州。他俩的署名实际上是一种挂名,更多体现的是三野大军整体对外下指令的一种象征。

    我们说,艺术可以有张力,可以高于历史。但像这样把粟裕下攻击命令的真实历史,嫁接给陈毅,这种完全脱离历史真实的艺术,很是让人有些违和,其艺术的生命力肯定会大打折扣的。

    第二点,念稿子下达作战命令表现手法不好。

    大决战中林彪下达作战命令那段,是在踱步中反复深思后,对着刘亚楼一气脱口而出。这组镜头,体现的是林彪的淡定从容,体现的是林彪的胸有成竹,体现的是林彪的挥军百万。但我们看,陈毅在下攻击命令时,竟然手里拿着一张稿子。这张稿子无疑是一个败笔。

    在司令部当过作战参谋的人都知道。首长下达作战命令和决心时,通常是口述命令要义,参谋人员实时认真记录,然后迅速整理,迅速呈报,军政首长及参谋长签名后即刻下发,以便部队执行有所依据和遵循。

    不经意的一张稿子,在电话中念稿子下达作战命令,即便是陈毅的话再如何铿锵有力,再如何字正腔圆,但由于艺术表现手法,既与真实场景不符,也没有体现艺术张力,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可能理想的。

    第三点,作战命令下达的表述必须精确精准。

    首长下达作战命令和决心,关系到千军万马的生命,可不是随意脱口而出的,而是要求语言表述极为精确精准、极为言简意赅,一点也不能让下面的部队产生半点歧义。

    我们看林彪的那段部署命令的台词,与史实完全一致,并且表述得非常规范、非常严谨、非常明确。反观体现陈毅的这段攻击命令的台词,便差强人意。

    比如,电视中陈毅下达的“以28军、33军、26军进入江湾、大场、真如地区”这句话,都已经到了下达最后攻击命令阶段,战斗应该是异常剧烈紧张,结果用了“进入”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词,意思一下子就差多了。

    再比如,电视中陈毅下达的“以30军、31军牵制高桥的敌人”这句话,根本没有把高桥反复争夺战的惨烈体现出来。要知道,整个上海战役最惨烈的当属月浦之战和高桥之战。结果打高桥这个战役要点,竟然用了“牵制”这样一个根本不准的词,致使表现命令的语境落差很大,让人看了根本不是那个感觉。

    单字解释: 破 晓 东 方 同 样 是 表 现 下 命 令 林 彪 与 陈 毅 的 观 感 为 何 反 差 这 样 大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