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执法人员枪决鹤丸光吉时,忍不住打光所有子弹,换了是你也会这样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古时候有很多酷刑存在,如果一个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需要被判处死刑,也会根据罪行轻重得到不同的死刑方式,比如车裂、凌迟等处决方式都是死刑之中比较残酷的,能够让犯人在临死之前感受到最大的痛苦和恐惧。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残酷的刑罚逐渐取消。近现代期间,人们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程度逐渐提升,出于人道主义,对于死刑犯通常执行枪决,一枪毙命,即使是罪大恶极的犯人,也往往能够死得比较体面。

    但是1946年却有了一次例外,执法人员在对死刑犯鹤丸光吉执刑之时,忍不住“泄愤”似的打光了所有子弹。面对如此“残忍血腥”的场面,围观群众却纷纷拍手叫好。这个鹤丸光吉究竟是什么身份,又是犯了什么罪才落得如此下场?

    侵华战犯,普普通通的“屠戮者”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的战争数不胜数,而日军侵华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痛恨、最屈辱的一段历史。因为日军将刀尖指向了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让数十万计无辜的中国人失去了生命。日军残忍的屠戮是泯灭人性的,战后这些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也都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南京大屠杀中,犯下重罪的通常都是日军的军官领袖,比如曾经进行“杀人比赛”的两个日军少尉野田毅和向井敏明。但除了这些恶名昭著的军官之外,还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军宪兵,他的名字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他的残忍程度在日军之中堪称“名列前茅”,这个人就是鹤丸光吉。

    日军的宪兵部队是由二战时期的一个“三流部队”组成的,鹤丸光吉作为一个宪兵,在日军中地位也非常普通,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宪兵,却成了南京大屠杀中最残忍的“屠戮者”。鹤丸光吉来到南京时,带了一批自己训练的狼犬,这批狼犬曾经被喂养过人肉,凶狠异常,鹤丸光吉将它们和被俘虏的南京百姓关在一起,很多人丧生在尖牙之下,被狼犬吞食入腹。

    弱肉强食,泯灭人性的成长环境

    如果说有些日军是被逼无奈参与战争和屠杀,那么鹤丸光吉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欲,他的内心深处是渴望杀戮的,甚至是主动申请从东北调到南京“战场”,以满足自己的屠杀欲望。

    正常情况下,作为一个人类,对同类的生命应该有起码的敬畏之心,漠视生命、玩弄生命是一种畸形的心态,而这种心态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之外,也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鹤丸光吉成长的地方是日本一个非常落后的小岛,那个地方资源短缺而且秩序混乱,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只能争抢资源,这样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与现在的文明社会截然不同,仿佛是现实版的“绝地求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鹤丸光吉从小就信奉“强者为王”,够凶够狠才是生存之道。

    作为一个人类,在兽性的生存法则之下,鹤丸光吉的人性也完全泯灭,成为了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人形野兽”。从1904年初上战场开始,鹤丸光吉就不断从杀戮之中获得快感,甚至与战场交手相比,单方面“碾压”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百姓更能让鹤丸光吉产生满足感。

    善恶有报,生命尽头的执迷不悟

    南京大屠杀中,被鹤丸光吉折磨致死的百姓不胜其数,他甚至经常牵着狼犬上街,在人群之中制造混乱死伤,自己则在旁边默默“欣赏”。战争让鹤丸光吉拥有了肆意屠杀的机会,但战争终会停止,一切的罪行都将得到审判。

    1945年,日本投降,曾经嚣张残暴的日军,都成为了罪不可赦的战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了二战战犯,而在中国国民政府的要求下,南京大屠杀中的战犯被引渡到中国,在南京军事法庭接受中国的审判和制裁。鹤丸光吉毫无疑问地被判处了死刑。

    在牢狱之中等待死亡的时候,鹤丸光吉曾经想过自杀,但是最终没能对自己下手。到了临死之前,他也没有任何的悔悟,甚至在刑场上大喊“天皇万岁”。

    对于鹤丸光吉这个罪行深重的残暴日军,南京所有人都恨之入骨,执刑人员甚至忍不住心中的悲愤,连开数枪,打光了所有的子弹。而鹤丸光吉凄惨的死状并不能引起任何人的同情,因为他是罪有应得。

    结语:

    人与野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性”,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可悲的是,有时因为环境因素,一些人会逐渐丢掉自己的人性,成为一个无视法律规则、漠视同类生命的“野兽”。也许人类的自制力会消失,但法律和正义永远不会缺席,所有犯罪的行为都必将得到惩罚。

    单字解释: 执 法 人 员 枪 决 鹤 丸 光 吉 时 忍 不 住 打 光 所 有 子 弹 换 了 是 你 也 会 这 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