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2017年,王耀武第5子王志永携家人回国:5岁时是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王耀武唯一女儿王鲁云,65年受邀赴京探望父亲,父女2人最后的诀别

    多年以后,当枳木槽村民易稳贤见到香港来的黄惠珍时,准会想起小时候王司令家大小姐跟他们一起下河掏螃蟹的情景。

    当时,已是秋后蚂蚱的日本侵略军妄图做最后的挣扎,破坏对整个远东战局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湘西芷江机场。

    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由王耀武将军率领,与西进而来的10余万日军会战于湘西雪峰山地区…

    抗日英雄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出生在山东泰安上王庄的一户农家,父兄早亡,年幼的王耀武与母亲相依为命。

    这样的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但母亲很有见识,拼命干活,不但让王耀武吃上饭,还坚持送他读书。

    成年后王耀武先是去天津打工,后去上海做店员。在大城市里能接触到很多国内国外的信息,王耀武认识到中华民族正在沉沦,于是在1924年毅然决定赴广州报考黄埔,顺利成为黄埔第三期学员。

    还没毕业王耀武就踏上了东征的战场,他带兵能力突出,不到一年已是上尉连长。在福州与法官之女郑宜兰结婚。

    二人婚后感情甚笃。此后几十年,王耀武从不像他的同僚那样左拥右抱,当然郑宜兰也是确实漂亮。王耀武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他与郑宜兰育有六子一女共七个孩子。

    打从七七事变起,从八一三抗战保卫上海,到万家岭战役保卫武汉,在一片人仰马翻的国军将领中,王耀武是极少数能从日军那里有所斩获的。

    1939年王耀武升任为所属74军军长,在王耀武的带领下,这支部队参加了上高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获得了象征国军最高荣誉的飞虎旗,让74军的名号成为了载入史册的抗日劲旅。

    王耀武最有名的一仗当属1945年四月的湘西会战。

    当时,已是秋后蚂蚱的日本侵略军妄图做最后的挣扎,破坏对整个远东战局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湘西芷江机场。

    国民党调集包括74军在内的30万大军,由王耀武将军率领,与西进而来的10余万日军会战于湘西雪峰山地区。

    面对败象已现的日本侵略者,湘西军民士气高涨,出工出力,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依山势修筑了总长数公里的战壕、大量碉堡和防空洞,用当地百姓提供的糯米加三合土修的战壕坚硬无比,炮弹轰上去也只有一个小缺口。

    就连日方战士都表示:“(湘西会战中)中国军队火力极猛,阵地构筑得很巧妙。”

    湘西会战历经55昼夜,最终日军全线溃败,退回会战前地域。此战日军伤亡2.7万人,其中死亡12498人。

    中国军队方面伤亡20660人,其中阵亡7817人,不到日军阵亡的三分之二。

    此战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次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所谓“中国军队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前都还在打败仗”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全家赴香港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耀武凭军功升任山东省主席,但他对蒋介石继续发动内战颇为不满。

    1948年济南解放,王耀武被俘。

    战役开始前,王耀武曾留话给郑宜兰,如果有什么不测,带孩子去香港。也是因为这句话,王耀武的后人没有去台湾。

    郑宜兰带着七个儿女经青岛先去了上海,王耀武可能也没想到“不测”真会发生,根本没什么准备,上海局势混乱,一家人买不到去香港的机票,好在王耀武的一位副官相助,郑宜兰和孩子们才得以成行。

    有一个流传度很高的说法,郑宜兰跟这名副官卷了王耀武的家财跑到香港结婚了。完全不值一驳。

    郑宜兰到香港之后,除照顾儿女之外,还一直想要救出丈夫。为此还被香港的骗子骗了几万元。后来因为要在香港照顾一帮孩子开销甚大,“营救”丈夫的念头才作罢。

    然而1959年王耀武获得特赦后,却等到了一纸离婚协议,可能是听信了反动宣传为了孩子跟“投共”的丈夫划清界限,也可能是经过11年的等待感情淡了,两人从此相忘于江湖。

    在香港他们一家也没有待太久,除了在香港结婚了的王鲁云外,一家人后来都去了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定居。郑宜兰的六个儿子都娶了当地女子为妻,如今与国内已几乎没有联系。

    据唯一与大陆有联系的王耀武的女儿王鲁云说,她兄弟的孩子们大多从事医生行业,对祖国没有什么印象。如果没有意外,应该就在中美洲生活了。

    王鲁云

    1935年出生的王鲁云从记事起就赶上了抗日战争,整个童年,她随父亲王耀武到过贵阳、桂林、长沙、汉口。

    王鲁云虽是女孩儿,但小时候一见老爸穿上戎装就吵着要当兵上战场,直到有一回王耀武烦了,拔枪对天一放,打下一只乌鸦来,才算把小王鲁云吓住了。但她依然愿意听老爸讲战场上打鬼子的经过。

    据王鲁云晚年回忆:“父亲偶尔会回家来,一回家时,总是先把我抱起来,因为我是他唯一的女儿嘛。他是一个仁慈的父亲。作为军人,总是有点脾气的,但他平时语调多是平稳的,性格爽朗。他喜欢跟小孩子玩,老笑。”

    王耀武在解放战争中兵败被俘后,王鲁云随母亲经青岛到上海,短暂逗留后来到香港定居。在香港王鲁云与富有商业头脑的建筑师黄振辉结婚。

    婚后夫妻二人从事地产生意,为家族留下了香港首个、并且至今仍为最大的低密度环保住宅式洋房群地产——“锦绣花园”,以及另一个颇为壮观的高档大型地产——“康乐园”。

    王耀武特赦后,1965年,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时任《大公报》社长费彝民联络上了身在香港低调生活的王鲁云,邀请她去北京探望父亲。王鲁云带着当时七岁的女儿黄惠珍先乘火车到广州,再转乘飞机赴北京。

    在宾馆,王鲁云不但见到了父亲,还见到了杜聿明、郑洞国、宋希濂、廖耀湘等五六个“旧时的伯伯”,她去友谊商店给伯伯们买了烟、肥皂、牙膏、牙刷、花生米、糖果,每个人送一兜,大家都很高兴。

    王耀武得了帕金森症,王鲁云从香港带了医生嘱咐她买的药来。

    当时王鲁云已经有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王耀武特意询问:“没有男孩子,公公婆婆没把你怎样吧?”“小女儿好吗?”听着父亲苍老的泰安口音,王鲁云不禁流下泪来。

    这次见面大概一周时间,此一别便是父女二人的永别了。三年后王耀武于北京逝世。

    王鲁云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五朵金花中博士就有三个,老大和老三虽不是博士,但一个是山东省政协委员,一个在香港做生意风生水起。如今加上孙辈,王鲁云后代中在全世界各大名校就读过的有十二个之多。

    作为王耀武唯一的女儿,王鲁云也是王耀武后人中唯一留在香港、与大陆有多方联系、关心与热爱中华文化的子女。

    她近几年来致力于教育事业。据她透露,目前她已设立两种国际奖学金,其一便是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设立的“王耀武将军奖学金”,优先颁给大陆学生。

    黄惠珍、王志永

    黄惠珍是王鲁云与黄振辉的大女儿,是王耀武孙辈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

    黄惠珍姐妹五人都很优秀,黄惠珍是山东省政协委员,南山集团董事,与内地企业联手,她在山东莱州也有大量的建设投资。如今纪念王耀武将军的活动邀请的一般都是黄惠珍;

    二妹黄惠琪读书读到物理学博士,后来接手了家族生意。

    三妹黄惠君从事文化产业,曾任香港弘立书院主席;四妹黄惠菁是社会学博士,举手投足都有书卷气;五妹黄惠婷是心理学博士,如今在韩国定居。

    近年来,泰安上王庄村依托凤凰山旅游优势,大力发展乡村自助游和采摘农业。村口建立了村史馆,许多村民没事就爱到这里读读王耀武将军抗日的事迹。

    2017年,上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把村史馆建设及王氏族谱修缮的消息告知了黄惠珍,黄惠珍得知后不仅积极提供资料,还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哥斯达黎加的王氏后人们。

    同年11月3日,经过二十多小时的飞机,两个多小时的高铁,王耀武第五子王志永携家人来到泰山脚下,踏上了他可能没有太多记忆的故土。

    此行他先后祭扫和寻访了王耀武位于八宝山的墓地和生前的多个故居。除了上王庄外还去了位于济南的山东邮电博物馆。

    那里曾是1946至1948年间,时任山东省主席的王耀武的住所,也就是郑宜兰带领孩子们离开山东前居住的地方。

    进入博物馆院内,王志永如入梦中,时不时蓦然站定,指着花坛说,这里原来是车马棚,指着一楼木梯说,两边曾有哨兵守卫,指着二楼到三楼的副楼梯说,奶妈曾牵着幼年的自己从这儿走过。

    王志永此行是带着他的孙辈一起来的,两个小家伙身上可能只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但头发仍然是乌黑色的。

    在上王庄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王志永说,5 岁的时候是见他父亲最后一面,距离现在,他离开了中国已经60多年,但是他的母亲从没让他忘记父亲。

    他现在是一位居住国外的华侨,但他深刻感受到抗战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他一定会把王耀武爱国的精神薪火相传,传给住在哥斯达黎的后代,上王庄村永远也是他们的家。

    王志永还特别引用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的讲话——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单字解释: 年 王 耀 武 第 子 王 志 永 携 家 人 回 国 岁 时 是 见 父 亲 的 最 后 一 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