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悲催莫过阙汉骞:塔山大战时老蒋要枪毙他,徐蚌大战时小蒋怒斥他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提起阙汉骞,他也算得上是国军的一名悍将。这种悍将缘于他出身黄埔,属于“根正苗红”;属于陈诚的“土木系”,背靠大树好乘凉;打起仗来并不含糊,特别是在抗战中曾因勇猛而获得抗日名将之称。还有一点很值得一提的是:阙汉骞是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两大战役为数极少的国军高级将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参加两次大决战的将领,不但没得到蒋介石的认可,反倒被大加呵斥。关键是不但老蒋呵斥,小蒋(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也毫不客气,对他也是颐指气使、大发脾气。这使得阙汉骞无限悲催,没有功劳,苦劳也说不上,甚至还落得一身不是。

    对于老蒋斥责阙汉骞之事,相信不少人都有所了解。电视剧《大决战》对这一桥段,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实际上,塔山之战,阙汉骞并不算不尽力,指挥上也没什么大的毛病。特别是初始的两天,在总指挥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未到之前,阙汉骞的组织指挥也算中规中矩。如果说有不足的话,主要是他多少有一点轻敌,以为凭借国军陆海空的综合优势,凭借塔山无山并不利于防御的地形,他满以为稳操胜券。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军方面,早就拿出与阵地共存亡的革命英雄气概,不但在战斗士气上优于国军,在战略战术上优于国军,甚至在兵力兵器的数量上与国军也不相上下。包括几乎对等的炮兵火力,包括守在高桥的总预备队始终未予动用,这些充分说明即使初始的两天,不是阙汉骞指挥,换为侯镜如,同样也不会越过塔山防线。换句话说,从战后复盘来看,塔山阻击战,看似极为惊险,但综合对比下来,国民党军赢面的概率极小。

    塔山阻击战,其重要性自不必说。这一点,连蒋介石也非常清楚。所以,在战后的会议上,蒋介石对阙汉骞大发雷霆。《大决战》电视剧当中对此段还做了艺术渲染:当蒋介石斥责阙汉骞时,阙进行了当面的斗胆直言,结果使得蒋介石火上浇油,声言阙汉骞是叛徒,表示要枪毙他。

    实际上,国民党是非常讲究上下尊卑的。作为黄埔四期学生、一个军长,阙汉骞无论如何不可能当面顶撞蒋介石的。而蒋介石也不可能斥责阙为叛徒,并扬言要枪毙他的。不管怎么说,阙毕竟是黄埔弟子,其所率的54军也是嫡系较能打的部队,加之又属于陈诚的“土木系”。蒋介石的发怒也仅只是发怒而已,最后肯定是不了了之。

    辽沈战役结束时,杜聿明将阙汉骞的54军通过海运撤往华东战场。而此时,并未怎么得到休整的54军,便根据严峻的徐蚌会战军情,不得已又被划入到李延年的第6兵团,投入到南线救援黄维兵团的进攻作战之中。

    当时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共有6个军,尽管阙汉骞的54军在塔山大战中元气大伤,但还是作为头号主力部队来使用。基于此,当蒋纬国率战车团前来助阵时,便主要加入到54军的进攻作战上来,主要配合54军的198师进行正面进攻。

    应该说一开始198师的进攻作战,由于有战车作前导,打得还算可以。不过,当战车“进至村边积水的外壕前沿,解放军守备部队全线英勇出击时,第198师随伴战车攻击的步兵部队,马上动摇溃退,使战车部队陷入解放军出击部队的包围之中”。

    198师的这种置战车于不顾仓皇逃命的行为,显然使蒋纬国大为光火。更令他不满的是:有一个排长乘坐的一辆指挥战车,被解放军用集束手榴弹将履带炸坏,不能行动。而坐在车内的排长和士兵,被爬上战车的解放军从瞭望孔内开枪击毙。为此,蒋纬国特地跑到阙汉骞的54军司令部来,质问阙汉骞。一是要求阙马上组织攻击,将被击毁的战车和击毙的排长尸体夺回;二是要求惩办198师在这次进攻中失职的主要官长。

    尽管阙汉骞是堂堂的国军主力军军长,官也比小蒋大得多。但他自知得罪不起小蒋,于是不得不反复向小蒋解释,同时答应马上组织部队反击。

    最终,经过激战,198师以阵亡一个副团长、伤亡近5百名官兵的代价,反击得手。同时将被击毁的战车给拖走,算是满足了小蒋战车没被解放军夺走的面子。

    不过,经过被小蒋的苛责之后,悲催的阙汉骞也想了个法子。他向南京国防部报告54军的作战地域多系河湖沼泽地,战车部队活动困难,无从发挥威力,建议将其调走。最终,小蒋的战车团还真的被调开。

    至此,阙汉骞终于松了一口气。

    主要参考文献:《淮海战役: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战场记忆》《淮海战役》

    单字解释: 悲 催 莫 过 阙 汉 骞 塔 山 大 战 时 老 蒋 要 枪 毙 他 徐 蚌 大 战 时 小 蒋 怒 斥 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