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72年陈毅病逝后,粟裕向中央递报告:张茜处境困难,请予以关照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重创盐城日伪军

    41年陈毅率军在永宁寺附近驻扎,方丈担心惊扰寺庙,陈作何反应?

    1941年7月,日伪军人数超过两万五千人,分成四个方向,向新四军的根据地——盐城发起了进攻。陈毅命令主力从盐城撤退,并在城外的小洋河的鼠沟处安营扎寨。

    仅仅是一晚之间,新四军便已是在永宁寺附近安营扎寨下来,同时设下了岗哨。这可把庙里老方丈雪松给急坏了。

    在历史上,清军和日本人都曾在此作战,抢劫、抓僧人做苦力,离开时更是放火烧城。

    现在新四军已经到了眼前,那他们又如何还能有什么好处?当即就吩咐身旁的两个和尚,将身上值钱的东西都收了起来。

    就在僧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候,小沙弥来报,陈毅将军已经到了。雪松闻言,心中一凛,定了定神,他手拿佛珠,缓步走了出去。

    陈毅见雪松沉默不语,便和他一起走到了台阶上,和他有说有笑地聊了起来,还问了一些关于寺庙的事情,以及遇到的问题。老方丈看出陈毅的诚意,连忙站起来行礼,陈毅道:“宝塔气度不凡,大师威名赫赫,听闻大师精通兵法,我们的大本营就在这里,老鼠沟桥,希望大师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雪松心中一凛,老鼠沟桥离永宁寺甚远,难道要给烧成灰烬吗?他说道:“和尚一向坐在禅房里,对外界的事情不闻不问,我也不知道该不该说。兵法有云,谋定而后动,决胜千里。陈将军身为三军统帅,亲自上阵,怕是不太方便。”

    陈毅听后笑道:“师傅,您就放心吧,日本人虽然来势汹汹,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到处都是河流,河流,小溪,河流,交通不便,敌人的武器根本派不上用场。

    雪松说道:"老僧对陈将军,您的用兵之道,也是十分钦佩的。不过老鼠沟桥,东依通榆高速公路,北接小洋河,实在是一块不大的土地,希望陈将军慎重考虑。”

    陈毅从座位上站起来,笑道:“用兵之道,乘敌之不及也。我们居桥傍水,是个好地方!”

    他凝视着雪松,道:“大师,您似乎有什么想要说的,尽管说,我们一定竭尽全力。”

    雪松心中一惊,但还是忍不住赞叹道:“这位陈将军,的确很不简单!”

    他知道自己的底牌已然暴露,顿时便羞得满脸通红,说永宁寺离战场不远,生怕惊动了寺庙。

    陈毅听了哈哈大笑,立即下令:没有重要的事情,谁也不准进入寺庙,谁也不能动寺庙中的任何一株植物,一旦失火,所有的人都要立即去救。

    雪松老和尚听到陈毅的这句话后,顿时变得激动万分。

    第二天早上九点,敌军出动了九架飞机,不停地向城内投下炮弹,敌军的大炮也在不停地轰击着。城内的平民和军队都已经撤离。

    到了下午三点,敌军认为城内已基本炸毁,方敢由水陆两路同时攻入盐城,未有反击,便可大着胆子入城。从陆地进入城市的人,一脚踩在地雷上,一枪毙命;从水路进入城市的装甲车,遇到了堤坝,就会打个转,地雷就会一颗接一颗地炸开。

    无论是水陆两路,想要再进一步,就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天陈毅在城外督战,派兵入城,日伪军不明其底,到处挨打,等到天色逐渐黑了起来后,新四军便悄无声息的离去了。可敌军却是损失惨重,费尽心思换来的却是一座空城。

    陈毅过黄泛区

    陈毅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同时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元帅。

    但是,回到七十多年以前,陈毅经过河南淮阳时,他还没有统帅百万大军。

    那时候的他与他的战友们们,互相搀扶着,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走着。

    如果不是随行的人身上都带着武器,身上穿着军装,眼神锐利,恐怕任谁也无法想象到,眼前这位竟会是共和国的缔造者。

    此时的陈毅手中正拿着一根柳木棍儿,这跟木棍还是他在黄泛区的夏亭县短暂停留后,工作人员们送给他的“秘密武器”。

    在这条路上,陈毅就是靠着这根木棍,才没有跌得那么多的跟头,受得那么多的罪。至于陈毅等人为何会放着交通方便的县城不走,非要走这条泥泞不堪的土路?

    实际上是因为那时候,淮阳还没有解放,只有到了臣集,才会遇到我们的地下组织。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地下交通站就是在买成集,地下党员“朱二楞”在买成集经营着一家药店,那时的他正做着地下党组织的联络和其他秘密工作。朱二楞在陈毅到来之前,便已经得到了情报。

    很快陈毅等人就赶到了买臣集,朱二楞走进朱记药店,接过了陈毅的柳木手杖,领着众人进了内室。

    他的夫人张大姑,见众人脚步匆忙,虽然穿着朴素,可是每一个人却是精神矍铄,顿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只见她径直走进厨房,开始生起了火。这一刻,她很想给众位首长们准备一桌丰盛的大餐,但是,此时的她却是没有这个能力!

    她没办法,只能煮了一大锅地瓜萝卜粥,又做了一锅豆杂面和烙饼,唯一新鲜的,便是她刚从田里采来的一筐黄瓜。

    后来陈毅等人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带走那根柳条木棍。这根柳木棍就这样在买臣集集东寨门村种了下来。

    春来秋来,朱二楞在陈毅走后,总是会不时到这里施肥浇水,修剪花草,照料着那根柳条木棍。

    但是在之后柳木棍儿一种下去没多久,就被人拿走了,朱二楞情急之下带着一家人,跑了村中十几户人家,才把给柳木棍儿找了出来,如果他再慢一步,恐怕那根木棍就难寻了。

    从那以后,村子里的人就把这株柳树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久而久之,这根原本像柴火一样的柳枝,就变成了一株大柳树。

    陈毅坚决反对对老丈人的“优待”。

    陈毅妻子张茜出生于汉阳,她的父亲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曾在汉口工作过,她的家就在一间破房子里。

    新中国建立后,中南军政领导得知这件事,指示要他安排一个新的住所,由他在招待处暂时居住,等到合适的房子,他就可以搬走了。

    陈毅当时是华东军区司令,也是上海市市长,他马上给这位领导打去了电话,他说:“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陈毅的老丈人,也不能有任何特别的关照,我陈毅不能厚此薄彼,你可别害我回去写检讨啊。”陈毅再三要求下,老人最后还是是留在了他那间破旧的茅屋里。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陈毅岳父由武汉到沪,便一直生活在陈家。

    陈毅觉得这样做不太好,他想:“我们刚解放,还是供给制,吃、穿、用等方面的开支,大部分都是国家提供的,如果家中多了一个人,那就是额外的负担,如果岳父大人长期居住,政府的开支就会加大,那岂不是说,个人没有理由地利用了国家的利益?不可以这样,我是领导!我得劝他早点回家。

    陈毅就这样对张茜说出了这个似乎很无情的意见:“我们目前还是一个供给制,吃的和用的都有明确规定。你爸在这里呆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会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不如叫他回家吧!”张茜听以后了,也认为有道理。

    陈毅提出这个意见的时候,他的老丈人起初觉得很奇怪:陈毅身为上海市市长,又司令员,我到上海去小住几日,吃点饭,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就不能在这里多待几天?!对此,老丈人有些生气:“女婿都成了市长了,多大的官呀,我吃饭都要撵我走,真是没良心。”

    夫妻二人一起劝着老人。陈毅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才使他岳父的情绪平静下来,他老丈人此时才知道,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不同的。

    陈毅看到老丈人的情绪好多了,就继续说道:“我晓得你是爱护我们的,支持我们的,我当领导做好了领头工作,那么上海市的人民才会满意起来。假如我若不能以身作则,又如何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件事办砸了,你可就没面子了!”陈毅的话,让老丈人听了,也是连连点头。说到这里,老丈人彻底明白了。

    第二天,陈毅的老丈人兴高采烈地回到他的家乡。后来陈毅在老丈人不能自理的时候,才派人将他接回北京与他同住。

    离世

    1970年10月这天,陈毅由于腹部疼痛加重,中断了工作,他也从石家庄回到了北京。

    陈毅一向尽职尽责,这次之所以中途返回,也是因为他的病太重了,否则的话,以他的性格,肯定会把事情办好,然后再回来。

    但是,在返回北京之后,他的康复工作却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1971年的1月,301医院的医生们,终于确定了陈毅这是得了肠癌。

    虽然在最初的救治下,陈毅从外表上看起来似乎是有所好转等到,但事实上,那时候他身上的肿瘤却是早已蔓延开来,到了那年11月,陈毅又再一次的病重入院。

    这一次,无论他如何挣扎,如何努力,却是再也无法摆脱癌症的折磨。

    医院说:陈毅的病情如今已经到了晚期。

    对于这样的结果,来访的周总理沉默了很久,倒是陈毅,主动安慰道:“等我的这病好了,还是得继续工作的。”

    与此同时,作为老战友的粟裕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他顿时泪流满面。随后,粟裕亲自煮了一锅鱼羹,亲自登门拜访陈毅。

    走进陈毅的房间之后,先是互相打了个招呼,接着粟裕便端起了一碗鱼汤,递给陈毅。大概是看出了粟裕那略显落寞的神情,陈毅将鱼汤一饮而尽,笑呵呵地说了句:“你呀,还是适合去统兵,做饭可就是外行了。”

    粟裕自然也看出了陈毅的用意,他知道陈毅这是在安慰他,想让他放松一下。粟裕怕陈毅担心,于是也是笑了起来。

    对于陈毅和粟裕,在我们的军队中,有一句话叫陈不可离开粟,粟不可离开陈。在解放战争时期,二人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例如,1946年10月上旬,陈毅就曾给军委打了个电话,说:“华野和三野应当一同指挥”,“军事问题,应多靠粟来作决断。”

    毛主席看了这份电报之后,很是赞赏粟裕,他回信说:“在陈毅的领导下,在大的方面共同领导,至于战役的指挥,则是交由粟裕来负责。”

    粟裕看到陈毅、毛主席对他的器重,也当即表态说:自己会努力的,这样陈毅就可以放手去管大局了。

    毛主席之所以让他们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互补能力。

    陈毅也会指挥军队,但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在军队里有经验,所以他的话很有分量。

    粟裕亦能总揽军政大权,但他的才能更多地体现在统帅上,特别是在歼灭战、运动战、攻坚战等方面,他可以说是个天才。

    所以两人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自从两人联手后,战斗就变得更加顺利了。

    正是因为如此,粟裕这种骄傲的人,才会对陈毅如此恭敬。粟裕从1927年10月与陈毅相识后,不论他怎么升迁,陈毅都始终是他的上司,,直至解放后。

    关于这一点,粟裕曾经坦率地表示他很佩服陈毅:“跟陈毅在一起,我感觉很舒服。”

    等到陈毅病倒后,粟裕常常到陈毅那里看望他。每一次,他都会给自己买点补药。对粟裕来说,陈毅早日康复,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然而,陈毅最后还是离开了。

    陈毅逝世后,张茜悲痛欲绝。那天陈毅躺在床上,她放声大哭。一是因为丈夫的死,二是因为他们一家人那时候也很困难。

    还好粟裕对此早有耳闻,陈毅死后,他也是尽心尽力的帮助陈毅一家人。张茜对此心中充满了感激。

    后来的粟裕又写了一份关于张茜处境艰难的信件,请求中央给予特别照顾。

    对于粟裕的建议,中央并没有太过犹豫,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陈毅一生都在为祖国、为人民操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家属理应受到优待。

    粟裕知道自己的建议得到了批准,心中大喜,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帮助陈毅一家了。

    粟裕这个人,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朋友。陈毅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除粟裕之外,陈毅的很多老朋友也都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

    刘伯承在听说了陈毅离世这一消息后,也泪流满面。

    周总理同样如此,虽然那时总理生病了,但总理还是去了医院,向陈毅长鞠躬三次。

    他这是在向曾经的战友们做最后的道别。

    随后,陈毅的葬礼也要开始了,但因为时间紧迫,周总理和其他几个元帅商量了一下,决定以上将和副参谋之间的规格举行陈毅的葬礼。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过,毛主席知道了这一点后,并没有答应,而是建议陈毅的丧事,按照“元帅与上将”的标准来办。

    如此,方能“客观地反映陈毅的生平”。

    有了毛主席的话,规格问题便得到了迎刃而解了

    以陈毅名字命名的学校

    1999年,的一天,伴随着嘹亮的军鼓声,嘹亮的国歌,响彻在整个校园。在一个世纪末的铿锵之声中,在新世纪初,鲁中大地上,迎来了我国第一个由元帅来起名的学校——陈毅中学。

    陈毅将军的长子陈昊苏,曾对陈毅中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曾经说过,陈毅将军一生都在努力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为此,他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这是一所凝聚了无数人对革命传统的热爱,也是对当代社会美好未来的期许。陈昊苏校长在校庆贺词中说:可以想见,来此求学、走入社会的,将是中华二十一世纪复兴的栋梁之才。

    从此,陈毅中学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英雄所带来的光荣,陈毅一生所奉行的“弘毅”的精神,更是全校师生心中的一种坚定信念。弘毅,指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决心。

    《论语·泰伯》说,“君子不能弘毅,任重而道远。”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非弘者不能胜其重,不能以刚而不能致远。”陈毅中学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方式,走出了一条新的素质教育之路。

    培养学生健全健全的个性,使每个儿童都能从心底感受到宽厚坚毅、修己达人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这种信念下步入社会,是所有老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元帅的精神,指引着所有人的灵魂,指引着他们的方向。在这一天的熏陶下,“弘毅”的种子,已经在成千上万的学生心中扎根。

    历史的车轮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奋斗的人总是在前进。

    参考文献:铁军·故事——陈毅巧设空城计重创盐城日伪军人 生 与 伴 侣——陈毅五过 黄泛区后的故事散文馆 ‖ 市井杂谈种下一颗“弘毅”的种子

    单字解释: 年 陈 毅 病 逝 后 粟 裕 向 中 央 递 报 告 张 茜 处 境 困 难 请 予 以 关 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