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98年,王光美托人带钱去俄罗斯,邀请刘少奇的外国孙子:回家看看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98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这一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部文献纪录片,就叫《刘少奇》。

    当拍摄进取景环节时,按照原定计划,工作人员将前往俄罗斯,寻找刘少奇在当地的足迹。

    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王光美的耳中,她是刘少奇的夫人,时年已有77岁。王光美得知后,突然想起一件往事,并做出一个令工作人员都不太理解的决定:她委托当时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副主任黄峥同志,给阿廖沙带去500美元,并希望他能回家看看。

    可能大家都会感到疑惑,这个阿廖沙是谁?为何王光美要给他寄钱?

    阿廖沙,是一个43岁的俄罗斯男子,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刘少奇的长孙。

    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王光美的举动。可是,刘少奇为何会有一个俄罗斯孙子?

    既然阿廖沙拥有刘家血脉,为何一直没有回国?他这次收到王光美的邀请,又会作出何种回应?

    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得从阿廖沙的父亲说起。

    刘家长子多舛的童年

    阿廖沙的父亲,名叫刘允斌,1924年出生在湖南长沙。这一年,正在那里领导安源煤矿工人 罢工运动的刘少奇突然接到组织的通知,要他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

    出发前,刘少奇与妻子何宝珍商量,将不满周岁的儿子刘允斌托二哥刘云庭带回老家抚养。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临时安排,分离的时间不会太久,可谁又能想到,夫妻俩除了1925年春节回去看过一次儿子外,直到1938年父子才得以重聚。

    这次重聚,再也没有何宝珍的身影,她于1934年的深秋,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

    何宝珍一共生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他们依次是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和小儿子刘允若。刘爱琴出生在汉口,几个月后就被托付给汉口的一位工人,七岁时被养父母卖做童养媳。

    刘允若出生在上海,母亲牺牲后他先被人收养,后沿街乞讨捡破烂,直到1946年,才被党组织找到,并带到延安。

    刘家的三个孩子,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好在最后都被找到。

    1938年7月,党组织把刘允斌接到延安和父亲刘少奇团聚。在这里,他就像冲出笼子的鸟儿一样,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而且,他还在延安见到了妹妹刘爱琴。

    当时,允斌和妹妹爱琴一同进入延安“鲁小”读书,他们每天到宝塔山下的延河滩出操、上课。后来,因敌机轰炸,学校几次转移,最后在安塞白家坪建校,更名为“保小”。

    1939年的暑假,兄妹俩又来到延安。有一天,父亲刘少奇将他们叫到身边,和蔼可亲地问:“你们知道苏联是什么地方吗?”

    性格相对活泼的刘爱琴抢先一步回答:“我知道,苏联是个国家。”这时,喜欢思考的刘允斌补充道:“苏联是列宁创建的,在咱们中国的北边,他们的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过得很幸福。”

    听着儿女们的回答,刘少奇欣慰地笑了,他说:“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百姓不受剥削,不受压迫,我们也要创建这样的国家,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当家作主。你们愿不愿意去苏联学习?”

    原来,党中央决定送一批革命者的子女去苏联留学,刘允斌和刘爱琴就在名单中。

    对于父亲提出的这个问题,兄妹俩没有丝毫迟疑,高兴地回答道:“愿意,我们愿意。”

    1939年11月,刘允斌兄妹来到莫斯科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学习一个多学期后,就被转到伊万诺沃市,进入由苏联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主办的第一国际儿童院读书。

    在儿童院里,刘允斌的学习非常刻苦,加上他性格温和,不计较小事,喜欢交朋友,所以深得同学尊敬,他们一起愉快成长,共同进步。

    可是,不久后的苏德战争,彻底改变了这样的生活。那时候,严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城里物资极度匮乏,每人每天只供应几两黑面包,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里,经常没有木炭取暖。

    生活上发生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刘允斌,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学习的劲头丝毫不减。另外,他还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开荒种菜,去森林伐木。那段时间,他很自觉地分担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苏联留学遇到心爱的女子,本以为能够长相厮守,可终究败给了现实

    中学毕业后,刘允斌最初的想法是进莫斯科钢铁学院,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让刘允斌认识到核能的重要性。

    那段时间,刘允斌经常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在想,原子弹不仅能改变战争的结局,甚至影响人类的命运,但同时,它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和平。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欺辱。除政治腐败的原因外,武器落后也是个重要原因。

    如果近代中国人的手里拿的不是大刀长矛,也许就不会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

    想通了这一点,刘允斌做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改学核专业,搞核研究。于是,他转入莫斯科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核研究人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美丽大方的苏联姑娘,走进了刘允斌的世界,闯进了刘允斌的心里。她叫玛拉·费拉托娃,是一位亭亭玉立,善良且又有学识的女孩。

    在美丽的莫斯科,在那美妙如诗一般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刘允斌的初恋之火,熊熊燃烧了。

    玛拉和刘允斌有着同样的理想抱负,他们相见恨晚,将对方视作自己的知己。两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是的,他们结婚了。

    这段婚姻,让刘允斌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夫妻俩之间的爱情犹如伏尔加河水般清澈,小家庭好似莫斯科郊外的夏夜那样令人陶醉和留念。

    结婚后,玛拉给他生了一男一女,也就是阿廖沙和索尼娅。初为人父的刘允斌更加担负起肩上的责任。随着为儿女们操劳家务,工作的不断增加,刘允斌和玛拉之间的爱情非但没有淡薄,反而更加牢固。

    然而,这般甜蜜的生活并没有长久,夫妻俩很快就要面临分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从1939年来到苏联,到1955年拿到副博士学位,16年的时间里,刘允斌一直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只要祖国一声召唤,他就会立刻回国。这一点,他从未改变,也并不会改变。

    果然,他很快就收到了父亲的“召唤信”,父亲在信中说:“祖国和人民都在等着你学成归来。”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对留学生的要求。

    因为这封“召唤信”,刘允斌不得不做出选择,一边是个人小家庭,一边是祖国。刘允斌毫无疑问地选择了祖国。

    又是一个莫斯科郊外的夜晚,一处小松树旁。刘允斌轻声呼唤着爱妻的名字,将她紧紧拥在怀中。结婚数年,夫妻俩好久没来这个令人留念的地方。

    爱情是美好的,家庭是温馨的,儿女也是可爱的。但刘允斌一想到祖国需要他,就立刻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爱国之心。

    “我,我要跟你说一件事,我要回国了……”刘允斌结结巴巴地说道。

    “我知道,你是想抛弃我和孩子,对吗?”玛拉声音颤抖着,继而又转为愤怒:“你走,你走,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看着一旁疯狂的妻子,刘允斌心如刀绞。

    “不,不!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是想和你商量,咱们一家人一块到中国去。”刘允斌紧紧搂住妻子,声音有些呜咽地说:“你是了解我的,为了你和孩子,我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为了这个家庭,我付出了很多,你也是清楚的。”

    玛拉听后终于冷静下来,是啊,丈夫的为人她是再清楚不过了。

    “是我不对,我不应该怀疑你。”玛拉擦干眼泪,问丈夫:“事到如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小树林里极为安静,静得能听到对方的心跳声,夫妻俩四目相对,陷入到沉默中。

    “还是您和我一块回中国,带上孩子,好吗?”刘允斌乞求地说道,但声音里还是充满了坚定,这一点,作为妻子的玛拉,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她想了想,最终点点头:“好,只能是这样了,不过,这么大的事,我做不了主,必须回去和父亲商量。”

    第二天,玛拉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娘家,准备好好地给父亲做工作。而刘允斌,则是怀着焦虑的心情,不安地等待着。

    时间一天天过去,等待的日子是如此的漫长。大概在第三天,刘允斌收到了一封信,是妻子玛拉写给他的。

    “允斌,你知道吗?一切都糟糕透了,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和你去中国,甚至还用生命和背叛祖国的字眼来威胁我,我最终动摇了。是啊,我们毕竟是各自国家的人,现在这种情况只有分手了。孩子们还小,离不开母亲,就让他们留在苏联,我会好好地照顾和培育他们……”

    刘允斌一字一句地看完整封信,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视线。不过,他并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这对年轻的夫妻,这个和睦的家庭,就这样离散了。记得离开莫斯科的那天早晨,刘允斌来到红场,向列宁和斯大林的墓地深深鞠了三个躬。

    等回过头时,他猛然发现,在一座石雕旁,站立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刘允斌再也忍不住了,扔下手中的行李,发疯似地朝着孩子跑去。

    与此同时,两个孩子也哭着喊着向刘允斌奔来,父子三人紧紧抱在一起,哭成了一片。

    刘允斌离开莫斯科,回到了中国。

    他刚一下飞机,就直奔北京城,来到了中南海。在中南海的一栋平房门口,站立着一个人,他就是党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同志,也是刘允斌的父亲。

    轿车缓缓停住,刘允斌打开车门,他第一眼就看到了父亲。

    “允斌,你终于回来了!”刘少奇用宽厚的手轻轻拍抚面前的儿子,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一位老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啊。

    回到北京以后,刘允斌一连几天参观了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另外,他还在父亲的书房,翻看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国近代史。

    接着,他又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和有关资料,了解了1950年美国轮船“加利福尼亚金熊号”,有意撞沉我“新安号”货轮,酿成了70人死亡的惨案;还读到了美国飞机1950年至1954年多次入侵我国领空。

    看着看着,刘允斌不由得攒紧了拳头,他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于是他告诉父亲:“我要立刻工作,一分钟也不能再等了。”

    就这样,几天之后,在距离北京50公里的中国最早的核武器研究所里,出现了一个年轻人,他就是参加工作后的刘允斌。

    从那时起,刘允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不再像苏联上学时那样,空闲时间还会下下围棋、打打乒乓球。他每天都投入了工作中,渐渐地,皮鞋也不亮了,头发也不光了。

    因为专注,刘允斌的科研成果是极为出色的,尤其是在新型热核材料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当刘允斌在“燃烧”自己的同时,生活在苏联的玛拉和孩子们,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玛拉母子(女)三人的苏联生活

    其实,在物质上,他们过得还是挺不错的,不过唯一让人感到苦恼的是,全家人时常被克格勃的特工们监视。

    为了不让孩子的生活受到影响,玛拉不得不让孩子跟她姓。平日里,全家人也不会提到中国,就算是孩子上学,要填写信息时,父亲那一栏也永远是空白。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在玛拉的精心照顾下,健康地长大。尤其是儿子阿廖沙,他继承了父母的聪明才智,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大学,甚至在毕业后,还进入了苏联航空局工作。

    对于阿廖沙来说,父亲是陌生的。因为当年刘允斌离开时,他不过才3岁。而爷爷刘少奇,在他的印象中,是见过一次的,那时候他只有5岁。

    那是1960年,刘少奇赴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在那期间,他特意去看了看孙子和孙女。

    当时的场景,阿廖沙至今还记得:

    那天,家门口突然来了一辆豪华的黑色轿车,从轿车上走下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很慈祥,也很亲切。

    他看见阿廖沙的那一刻,眼睛里闪烁着光,不仅亲吻了阿廖沙,还送来了很多糖果和玩具。后来,阿廖沙渐渐懂事了,他知道那就是爷爷,他亲手珍藏了爷爷亲吻自己的照片。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阿廖沙都会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到中国看一看。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中国,与奶奶王光美的关心是密不可分的。那时候,王光美虽然儿孙满堂,但却时常想起和牵挂在莫斯科的孙子和孙女。

    为了能让孙子和孙女同自己团聚,她做了很多努力。1987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费了好大的劲,终于从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人的下落,两个失散多年的家庭得以重新联系。

    也就是那个时候,阿廖沙才知道父亲离世的消息。对于父亲的离世,阿廖沙是这样说的:“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也觉得不可思议……”

    1998年,也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样,王光美委托黄峥给阿廖沙寄去了500美元,并希望他能回家看看。

    阿廖沙为此也给出了回应,他在信中写道:“我最亲爱的奶奶,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的一员。”

    那时候,阿廖沙寻根的想法非常强烈,但遗憾的是,他要回来,实在太过艰难。

    一方面,他是苏联航空部门的军人,单位保密要求极高,按照规定,必须等到退役三年后才可以出国,而当时的阿廖沙,还没有退役。

    另一方面,母亲玛拉的身体一向不好,已经不能陪她前往中国,阿廖沙也无法抛弃母亲,独自去中国。

    就这样,又是漫长的等待,直到母亲去世,姐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阿廖沙终于可以着手回中国的事情。

    为了早日回到中国,阿廖沙申请提前退役。终于在2003年,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

    阿廖沙的寻根之路

    2003年4月,阿廖沙踏上了回乡之路。当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工作人员都惊呆了。

    那个时候,还有很多人不清楚他的身份,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核实了很久,才接受了这个事实。

    获准出国后,阿廖沙迫不及待地飞到北京,在奶奶王光美那里住了几天。这几天,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接着,他便要到湖南老家认祖归宗。

    4月15日,阿廖沙在姑姑刘爱琴的陪同下,回到了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老家。在这里,阿廖沙详细地参观了爷爷刘少奇以前居住过的地方,并对翻译的姑姑问个不停。

    当他得知父亲刘允斌也在这里居住10年多的时间后,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大哭了起来。

    阿廖沙说:“这次回湖南,有无数的东西进到脑海,有现在的,也有几千年前的(是指湖湘文化)。”

    按照当地的规矩,阿廖沙还要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坟,献花。后来,他还去了南京雨花台,向何宝珍奶奶献花圈。

    自从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阿廖沙就经常往返于中俄两国,他在信中告诉奶奶王光美:“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我要尽自己的力,做一些利于两国的事情。”

    现在,阿廖沙已经获得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他表示自己愿意长期居住在广州。他的两个孩子,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常年往返于中国和俄罗斯,帮助更多的俄罗斯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使中俄老百姓之间建立起更深的友谊。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在北京病逝,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阿廖沙悲痛万分,他会永远记住王光美奶奶,记住这个家庭带来的温暖。

    单字解释: 年 王 光 美 托 人 带 钱 去 俄 罗 斯 邀 请 刘 少 奇 的 外 国 孙 子 回 家 看 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