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鄘风·墙有茨》你们干的龌龊事,说出去丢人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一、《墙有茨》的创作背景

    茨,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在我们陕西关中叫:茨蒺骨头。秋天,玉米地里常见的野草,生命顽强,不连根拔掉,晒干,它会继续蔓延生长。

    《墙有茨》,作者以第三者的视角,发现有家墙上长出了蒺藜,应该是从里面攀爬到了外面。

    因为籽有刺,外面的人束手无策,眼看着它继续蔓延,清理不干净,只有从里面连根拔掉才能清除。

    如果一家院子,长出了蒺藜,说明这家已经荒芜很久了。若这个家是国家,那说明这个国家腐败到了一定程度。

    自己人不好下手去打扫,喻示着国内的有志之士已经束手无策。

    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面说到《邶风·二子乘舟》,宣姜和小儿子公子朔,害死了太子伋和公子寿。国人、左右公子为给太子伋复仇,起兵反抗卫惠公(公子朔),卫惠公吓得跑到了舅家——齐国。

    左、右公子,另立公子伋的同母弟黔牟为君,史称卫君黔牟

    卫君黔牟乃是周天子的女婿,此时的齐襄公也想与周天子结亲,暂时还不想攻打这个“连襟”,破坏他与周天子的关系。

    卫惠公在齐国逃亡了8年。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率领鲁、宋、陈、蔡四国攻打卫国,目的是送卫惠公回国。

    公元前688年正月,周庄王派兵救援卫国,接走了女婿卫君黔牟,并改变了对卫国的态度。

    于是,齐襄公率领诸侯联军,奉周庄王命令共同讨伐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诛杀左、右公子,使卫惠公得以复位。

    为了拉拢国内的反抗势力,让卫惠公坐稳君位,齐襄公强迫太子伋的三弟——公子顽,娶了宣姜。

    卫惠公重夺君位,君母宣姜嫁给了庶子,正义之士被大批屠杀,没有人能站出来阻挡蒺藜的蔓延。

    这不能除去的蒺藜,就像毒瘤一样,是由内而外的。而这首诗,就发生在此时。

    《毛诗序》:《墙有茨》,卫人刺其上,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

    二、《墙有茨》的诗歌大意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埽(sǎo):同“扫”。

    中冓:宫中的闺房。

    谁在宫中的闺房,当然是宣姜和公子顽了,他们之间淫靡龌龊的话,不可说。若是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襄:同“攘”,除去,扫除。

    详:详细地说。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

    读:大声读出来,宣扬。

    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耻辱啊!

    三、《墙有茨》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这篇国风用语非常的生动、俚俗,就像村里的人说谁家是非一样。作者却用这种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与语言,揭露了国家上层的腐朽与淫乱。

    这是国风的一大特点,《诗大序》: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将一国之大事,缩小到个人的伦理层面,或者说借由个人的德道问题,特别是男女、夫妇的感情婚姻问题,反映整个社会的风气,以及政治的清明与否。

    这篇比兴,用得也是非常之巧妙。蒺藜果实有刺,由墙内蔓延到了墙外,外面的人束手无策,只能以言语,隐晦地讽刺。

    说明曾经的反抗,遭到了血腥的镇压。所可详也,言之长也。说来话长,人们对此事三缄其口;道路以目,虽有满腹的怨言,却还斟酌其词,生怕直接的抱怨,迎来打击报复。

    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俗话说“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此民心尽失的君王,就算你镇压了国内的起义,那国外的敌人,早对你虎视眈眈。

    内忧即是外患,如此腐朽的国家,如何抵挡得了凶猛的赤狄。等待它的,只有灭亡。

    虽然《墙有茨》讽刺的是宣姜与庶子的淫乱,但这背后却体现的是,国家的腐朽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由此,我们也能大概得出“鄘风”整体的历史阶段:即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50年左右,卫惠公重回卫国,卫懿公、卫戴公、卫文公这几位君王在位期间的历史史实。

    单字解释: 鄘 风 墙 有 茨 你 们 干 的 龌 龊 事 说 出 去 丢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