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戊戌变法,你所不知道的真相,颠覆认知,原来历史常识欺骗了我们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我们历史课本里,慈禧在戊戌变法时期一直是顽固守旧派的代表,她不仅反对戊戌变法,而且还诛杀了变法“六君子”,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历史罪人。

    但是历史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绝大多数人学习历史,都是从中学历史课本里面学来的。但是,我们的历史常识也有失真的时候。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并不是顽固派,而是一个开明人物,其中她最著名的就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她成功的逼迫守旧派支持洋务运动。

    然而,在戊戌变法时期,她也是个开明人物。而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时期的种种“罪行”在没有实施之前,就被慈禧太后扼杀,而一旦维新派的“罪行”实施了,整个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

    戊戌变法时期的慈禧太后

    历史课本对戊戌变法的简介(摘录关于慈禧太后方面)

    本篇文章是驳论文,我首先展示出历史课本上关于慈禧太后的描述。

    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她早就做好了随时准备镇压的准备。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利用光绪帝赴颐和园向她请安之际,将事先拟好的三条上谕交给光绪帝,强迫他以皇帝的名义布告天下......慈禧加快了政变的步伐,不断派人到天津与荣禄共谋......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宫。21日凌晨,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中历史选修课本)》关于戊戌变法里慈禧太后的描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中历史选修课本)》,详细的解读了戊戌变法和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

    我驳谁的论呢?

    历史课本是没有错误的,错误的是老师和学生对于历史课本的研读和对于戊戌变法的解读。正是老师和学生对于历史课本的研读和对于戊戌变法的解读,误导了我们诸多的人,也就产生了错误的历史常识——慈禧只是顽固派,一直反对变法。针对这个错误的常识,我来进行驳论。

    上面引用的段落有一句重点的话,而且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这句话直接表明慈禧太后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变法。

    老师教授历史课程有个误区,只抓主要矛盾,却完全忽视次要矛盾。戊戌变法的主要矛盾固然是戊戌变法的过程,意义,结果,评价。所以从戊戌变法的整个事件以及结果来看,慈禧太后的顽固,反对变法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个主要矛盾。

    而慈禧太后一开始对变法的支持态度在课本上一句带过,是个次要矛盾。次要矛盾需要被统筹兼顾,也是需要被解决的。

    戊戌变法时慈禧(左),光绪(右)的画像

    由于慈禧太后一开始对变法的支持态度不是高考考点,所以老师就忽视了。结果我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也走向了对慈禧太后全盘否定的误区。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改变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就是因为六君子做得太过分了,甚至做出一些丧权辱国的事情。

    维新派过分之一——囚禁慈禧太后

    康有为,梁启超太过激进,他们建议光绪帝诛杀保守派,囚禁慈禧太后,还政给光绪帝。

    光绪帝召见袁世凯,告诉了袁世凯所有的计划,包括软禁慈禧太后,光绪帝给了袁世凯一道密令,让他进京勤王,事成以后封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把事情告诉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很快政变的消息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慈禧火速调兵封锁了京城,她可以容忍光绪帝变法图强,但是自己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她不会手软。

    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领袖维新派刺杀保守派,囚禁慈禧太后。

    不仅如此,他们后期甚至派刺客蔡元培(后北京大学校长)去刺杀慈禧太后,只不过没有成功。慈禧太后的地位和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不仅如此,清朝主要的大臣是保守派,维新者势单力薄。

    一旦他们成功的杀害所以的保守派,戊戌变法将颠覆清朝的统治根基,清朝也不复存在。

    一旦清朝不存在,戊戌变法的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与结果背道而驰,维新派和守旧派便是两败俱“亡”。慈禧太后杀害六君子也是为了保护清朝,一定程度上来讲,维新派的纲领是好的,但是其激进做法无疑是把清朝往火坑里推。

    慈禧太后也是在挽救清朝,才杀害六君子,逮捕维新派。

    维新派年少激进,缺乏政治经验和对清朝统治阶级最基本的认识。

    比如说当时慈禧太后早已垂帘听政,是清朝的主要掌权之人。

    慈禧太后起初是支持变法并且主张渐进的变法,可是维新派却要将慈禧太后等顽固派赶尽杀绝

    。所以维新派只是空有抱负和热情,实际上乱搞朝政,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差不多。

    被慈禧太后杀害的戊戌变法六君子

    维新派如果和慈禧站在同一条战线,渐进变法,利用慈禧的权利和权威使得保守派渐渐变成维新支持者的话,改革官制,清朝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并不断完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不过他们太激进,太心急。

    况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呀!

    维新派过分之二——中日合邦

    而戊戌年最荒唐的政治构想,莫过于所谓的“中日合邦”。关于“中日合邦”,康有为在《自编年谱》并不讳言:

    “(我当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同时,康还曾让其心腹杨深秀向光绪上奏,建议实施中日合邦,并无条件对美,英,法等列强开放国土,来使得清朝开化的政策。

    到后来,日本入侵中国,鼓吹大东亚东荣圈,乃至于汪精卫伪政权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康有为“中日合邦”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的“中日合邦”思想也是日本“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源头。

    戊戌变法时期广为流传的时局图

    维新派本质上是希望清朝学习日本,走富国强兵的君主立宪的道路。

    可是维新派还是太激进,妄想在100天左右的时间里建成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所以他们才有了“中日合邦”的思想。妄想通过清朝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来获得清朝的“文明开化”。

    维新派这种丧权辱国的思想实在是匪夷所思。这不仅体现出他们的激进莽撞,更是体现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淡薄,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认知不深刻,何况他们更是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亲身经历者呀!这简直是主动的丧权辱国,卖国求荣。

    维新派过分之三——人种改良计划

    康有为将中国强盛的办法写在了《大同书》。康有为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同计划”。所谓的“大同计划”是指,康有为认为中国人乃至黄种人已经堕落沦为劣等民族,要想变强就必须向白种人靠近,自己成为白种人。一旦成为优等人种后,就自然能实现人类的“大同”。

    怎么才能实现呢?康有为提到了一个疯狂的人种改良计划,认为国家方面应该鼓励男人娶白种人女性。具体可以分为两步走,一是政府引进大批西方白种人,给她们颁发奖励,鼓励他们与中国人通婚,并在国内生育后代。

    维新派在指点江山

    同样,这更是体现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淡薄。

    维新派过度推崇西方文明,以至于失去了基本的文化自信和良知。他们丢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埋了自己的文化之魂,典型的殖民主义思想。

    这种主动要求西方国家殖民自己的民族,主动承认自己的民族是劣等民族的思想,还是头一次听说。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辉煌的历史,开拓未知的未来,早已团结在一起,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国家受辱之时维护国家尊严。

    我们容不得奴颜婢骨,低三下四,失去民族精神的行为。中华民族一直都致力于保护民族的纯正性,从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闭关锁国,再到2020年2月27日,司法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现在因为弗洛伊德事件,全球范围内黑人暴动,而中国却平安无事。

    这种平安无事和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保护民族的纯正性的努力息息相关。

    结束语

    物质决定意识,历史人物的各种思想方法,各种做法也是受到了当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

    慈禧太后后来反对变法,杀害六君子也是因为当时维新派胡作非为,丧权辱国的行为。

    如今历史课本没有收录相关内容,也是因为虽然维新派的思想和做法存在不合理之处,但是维新派敢于改革创新,为国家富强而牺牲的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维新派,尤其是牺牲的六君子,是英雄,揭露过多的负面消息就容易滋生诋毁英烈的不良风气。

    坚持各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而维新派的中日合邦和人种改造思想显然是和四项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所以国家编写的历史教材也不能收录这些内容。

    单字解释: 戊 戌 变 法 你 所 不 知 道 的 真 相 颠 覆 认 知 原 来 历 史 常 识 欺 骗 了 我 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