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张爱萍晚年,很不喜欢一个职务,邓公请他参会都不去:我已经退了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77年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后,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军队干部老龄化严重。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新中国于1949年建立,此前经历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三个阶段,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帅,毫无疑问他们是共和国的柱石。建国之初这批干部普遍在四、五十岁,可谓年富力强,但在七十年代后期却来到了迟暮之年。

    碍于老将军们资历和贡献太突出,新生代干部难以顶上去,即便能力出众,也无法取代老革命家们的位置。然而人都有生老病死,长此以往对军队和组织肯定是不利的,会出现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要调整和打破这种困境,必须有人干“得罪人”的事情。历来决策果断的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初提出了解决方案。

    1982年新设立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简称“中顾委”,是顺应干部年轻化政策,重点设置的机构。老将们退出一线后,可以进入中顾委继续发光发热,给军队建设提建议、为年轻一代把关护航。邓公提议设立中顾委,既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又能利用好老干部们的宝贵经验,可谓一举两得,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积极响应。

    不过这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机构,运转起来也并非毫无问题。有不少新上任的一线干部,很顾忌老首长的意见,虽然中顾委规定“只提建议不插手”,但事实上还是会影响到一些军队决策。开国上将张爱萍曾担任国防部长等要职,退休后他对中顾委很不“感冒”,尽管当选为第二届中顾委常委,但他一次会议都没出席过。

    张爱萍年轻时就是个性将军,脾气很冲。中顾委的工作人员不敢招惹他,请了两次没请动,便不再找张爱萍。见常委名单上只有张爱萍缺席,邓公沉默了一会,告诉工作人员:就说我请他来开会,用中央的专车接张爱萍将军来。结果张爱萍还是不买账,对来人说:我已经退休了!七十几岁的人,不再过问军队的事情。小平同志要见我的话,我自然会登门向他汇报。

    再次碰了钉子,工作人员只得如实把情况告知邓公。小平同志听后,彻底明白了张爱萍的意思,哈哈大笑起来:当年军队里有两个人“不好惹”,一个是彭老总,一个就是他张爱萍哟!原来,张爱萍恰恰是最拥护邓公政策的人。1985年军队大裁军,张爱萍第一个表态支持,对于队伍年轻化的问题,张爱萍有很深的思考。他认为退居二线的老干部继续讲话,等于“退而不休”。有的人热心肠、闲不住,也有的可能是不愿放权;这样新人无论出于敬畏还是别的考虑,都难以真正放开手脚。

    所以张爱萍不参加中顾委会议,并非性格固执,而是在拿自己当表率:无需过渡,退下来的人就要有退下来的样子。将军用这种方式来支持中央的决策,推动军队干部改革。1992年,中央顾问委员会经过十年时间,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正式撤销。而人民军队的干部队伍,也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生机勃勃。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了军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真是用心良苦。

    单字解释: 张 爱 萍 晚 年 很 不 喜 欢 一 个 职 务 邓 公 请 他 参 会 都 不 去 我 已 经 退 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