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聂凤智严令:谁敢开炮毙了谁!小战士不信邪:我非开一炮给军长看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战上海,对于我军王牌第27军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于27军军长聂凤智来说,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指挥经历。

    1949年5月12日,三野大军兵临上海,聂凤智率领27军沿沪杭铁路向上海突进,一路上连克嘉兴、松江等重镇。到了5月24日,27军已经和其他兄弟部队完成了对上海市区的合围。

    当天下午,27军第79师对上海市区发动了进攻,吴淞口方向传来了隆隆的炮声。接着西郊我军阵地上,也响起了激烈的枪声。聂凤智拨通了第79师前沿阵地的电话。在电话中,肖镜海兴奋地说:“冲进去了,军长!敌人退却了,我们正顺着南京路、林森路向市中心追击,马路上的电灯还为我们而亮呢!”

    聂凤智走出临时设置在虹桥路的前沿阵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戎马20年啊,从红军时期开始,聂凤智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这一天,如今真要解放大上海,这怎能不让人激动呢?

    不久之后,80师和81师也相继打来电话:敌人的防线,南起徐家汇,北抵苏州河,已经全线突破了。

    然而随着胜利消息地增多,聂凤智却并没有为之更加兴奋。因为他明白,真正“啃硬骨头”的时候要到了。

    在攻取上海时,中央军委已经下达了严格命令“消灭敌人,保存城市”。在歼灭敌人的同时,还必须千方百计地保存上海,不让其被战争打烂了,也决不允许敌人在垂死挣扎之时破坏上海,一定要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存城市,这真是个难题。众所周知,在所有的战争形式中,属巷战最难打。房屋、围墙、阴沟、流经城中的河流,无一不是守军天然的堡垒。打巷战最佳的方式,就是用重炮来轰,派轰炸机来炸。如果用人员来硬攻击,其伤亡必然是巨大的。然而在上海之战中,面对敌人早已构筑好的钢筋混凝土防御体系,我军却不能使用大炮。就如陈毅后来所说,这就是“瓷器店里打老鼠”。

    27军众将士越往市中心突进,敌人的火力就越强。国民党军将坦克和装甲车安置在市中心的街道上,冲动活动堡垒。在另外一些街道、广场上,敌人又以麻袋和铁丝网作为屏障,密布机枪和大炮,不断向我军前进的方向喷吐着火舌。还有些敌人,整营、整团地潜伏在高大建筑之中,做困兽之斗。

    “这还不使用大炮吗?”聂凤智不准用炮的命令,引起了27军众将士的一致质疑。在攻打市中心前,聂凤智召集团以上的军官开了一个临时党委会,除了政治部主任仲曦东、代参谋长李元支持聂凤智以外,其他均群情激奋,意见极其尖锐。他们纷纷问道:

    “请问军长,我们现在是不是在演戏?”

    “请问聂凤智同志,我们现在是不是在进行战争?”

    “既然不是在演戏,在进行战争,那么,哪有不准用炮的道理?”

    对于将士们的心情,聂凤智自然非常了解,但是军令如山,他也不能违抗既定的大方针。聂凤智见大家迟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于是毅然动用了主官独断的权力,他对众人说:

    “我再说一次,为了上海人民,我们必须付出一些代价。已经有令在先,谁敢打一炮,我就要让那个人的脑袋!谁敢用一包炸药,我就要这个人的脑袋!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错了我个人负责。”

    此时的27军各师已经抵达了苏州河南岸,对岸的国民党军利用当地的高楼大厦,居高临下地向我军猛射。在桥头和路口修筑了坚固的堡垒,配合上坦克以及装甲车,将河面、桥面、路面封锁得水泄不通。

    由于我军禁止用炮,27军将士被敌人的交叉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进攻部队成了敌人的活靶子。

    聂凤智的心像被压上了一座大山,沉极了、重极了,闷极了。一个战士看到了聂军长,急忙“斗胆直陈”:

    “军长,就让我们打几炮吧!保证一炮一个火力点,决不多放一炮;保证几炮就把对岸的敌军火力点端掉!”一个战士恳求聂凤智。

    还有战士说:“军长,就让我们用炸药包吧!3包,就3包!我保管将敌人的大楼炸上天!”

    战士们的恳求将聂凤智逼到了两难的境地,一炮一个火力点,3包炸药包一栋大楼,27军的精锐将士肯定能做到,可是……

    聂凤智含着眼泪对战士们说:

    “同志们啊!用炮、用炸药,伤亡肯定能大大减少,苏州河北岸也能迅速拿下,可炮弹一炸,一些楼房间就没了,一些工厂、仓库也会被炸平,更重要的是,对岸密密层层的房子,住的都是老百姓啊,一炮下去要死多少人啊?炮口可以瞄准,弹片岂能长眼睛。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岂有屠杀人民的道理。如果可以用炮,那就不是一发两发,三发五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百老汇大楼的问题,只要一炮在对岸炸开,那就会有千枚、万枚炮弹炸开,整个北上海就夷为平地了……同志们啊!不能用炮啊!”不能用炮,那么怎样才能攻克敌人坚固的堡垒呢?山人自有妙计。在这方面,指挥作战的粟裕早就有预案了。上海解放后,粟裕曾说:“在这里我更特别提一下上海党组织的工作。”粟裕之所以特别表扬上海地下党,就是为了表彰他们策反敌军,降低我军伤亡的功勋。

    在苏州河北岸驻守的,是刘昌义所率领的51军,这是一个杂牌军。在浦东白龙港,51军曾受到了我军的猛烈打击,连军长都被我军俘虏了。于是汤恩伯找来正在上海赋闲的刘昌毅,并且握着他的手说:

    “你来得正好,51军没有军长,部队很乱,我想你这个西北军名将应该可以兼任这个军长吧!”刘昌义说是当了军长,但手中有战斗力的部队才不过两个团。很显然,汤恩伯是想让刘昌义当替死鬼呢。刘昌义心里明白,他既不想做蒋家王朝的殉葬,也不想白白地起义,他想捞取更多的资本。

    因此他一面命令手下士兵奋力抵抗,另一方面他又与我军地下党暗中联系,希望给自己“卖个好价钱”。

    眼见27军伤亡越来越大,聂凤智有点等不及了。在地下党的加急工作之下,聂凤智终于和刘昌义建立了联系。

    在话筒中,聂凤智斩钉截铁地告诫刘昌义:

    “刘军长,现在摆在你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光明大道,就是放下武器。这样做,不但可以保证你部全部官兵和包括你太太、子女在内的安全,还可以取得人民对你的谅解,历史也可能会因为你保全了大上海,保护了上海600万人民而记你一功。这可是陈毅将军要我转告你的!”

    一听说是陈毅亲自关照,刘昌义一下子来劲了,他忙问聂凤智:“是真的吗?那么陈毅司令现在在哪?”

    聂凤智很快便洞悉了刘昌义的心理,马上毫不含糊地回答道:“陈司令员就在我军后方不远,给你的投降命令已经下达,马上就到了!”

    陈毅的招牌一打,果然起了奇效。刘昌义立即说:“我马上亲自面谈。”

    说实在的,聂凤智手中哪有什么陈毅的“命令”啊,他只是想诈刘昌义一下。他见刘昌义真要来,连忙命令副参谋长起草了一份“陈毅命令”,然后又让政治部主任带人刻了一个萝卜章,上写“陈毅”二字。

    黄昏时分,刘昌义果然亲自到了苏州河南岸。聂凤智连忙迎出司令部,然后握着刘昌义的手说:“刘将军阵前倒戈,是为了上海人民的安全所作的义举,是顺乎民意的,可喜可贺。”

    随后聂凤智又拿住了那份盖着萝卜章的“陈毅命令”,宣读了一会,然后交给了刘昌义。刘昌义也不分辨,连连称是。随后刘昌义保证,一定撤出苏州河北岸。

    就在会谈结束,即将大功告成之时,不料却出了一件大事,炮团的一位战士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军长不让我开炮,我偏放一炮给军长看看。

    于是他硬是朝对面百老汇大楼开了一炮,打出一个大豁口。这可把炮团团长吓坏了,连忙将这名冒失的战士抓了起来。

    聂凤智听闻此事后,不禁哑然失笑。这个“愣头青”,还真敢放炮啊!三令五申,说了这么多次,还是那么大胆。但从内心来说,聂凤智十分理解这位战士,甚至喜欢这个战士,喜欢他对胜利的渴望,喜欢他对战友的深情。

    于是聂凤智给军法处打电话说:“行了,就不用处理了吧。敌人把他打火了,伤亡这么大,没一股子气怎么可能?你们干部,应该好好掌握部队,以后绝对注意一下就好了!”

    当天夜里,刘昌义率领51军撤出了阵地,聂凤智当机立断,连夜奋勇强渡,在敌人的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敌人的整个防线,就此动摇。

    79师235团7连指导员迟浩田,也就是未来的共和国国防部长,他亲自率领两名战士从下水道钻进苏州河,首先强渡成功。迟浩田过了河就直闯敌人指挥部,俘虏了敌人的一个师长,迫使整个师部和三个营的敌军放下了武器。

    就这样,凶顽的苏州河北岸防线崩溃了,血战几日的苏州河攻防战,以27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5月27日,是上海战役结束的最后一天,27军所面临的敌人,只剩下困守在杨树浦发电厂和自来水厂的将军,这支部队是国民党21军第230师。230师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不算强,消灭起来很容易。但麻烦的是,如果打坏了发电厂和自来水厂,整个上海的电力、水源供应都会出大问题。最好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逼降刘昌义的过程中,陈毅这块“金字招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次,聂凤智决定“故伎重演”。

    这一天,陈毅来到27军指挥部视察。陈毅没有寒暄,而是开门见山地问:“前方情况如何了?”

    聂凤智如实回答:“敌21军第230师困守发电厂和自来水厂,进攻部队伤亡不小,敌人还有破坏电厂、水厂的可能。”

    陈毅又问了问230师的具体情况,聂凤智回答:“敌人由其副师长许照来指挥,现在我们还未查到和敌人有联系的社会关系,所以很难找到突破口。”

    说着聂凤智以殷切的目光盯着陈毅,希望神通广大的陈军长指一条明路。陈毅思考了片刻,然后说:

    “再说一遍,敌人副师长的名字叫什么?”

    “许照!”聂凤智回答。

    陈毅眼前一亮:“这人的名字我听过,你赶紧发动社会关系,查找蒋子英的下落。”接着陈毅补充说:

    “蒋子英一直住在上海,过去曾在国民党陆军大学担任过教授,许照是他的学生。此人在历史上有过罪恶活动,这是他立功赎罪的机会。”

    听了陈毅司令员的话,聂凤智如获至宝,立即命人翻开记载着上海守敌内部人事关系的册子,从中果然查到了蒋子英的门派住址和电话号码。

    随后聂凤智亲自拨通了蒋子英的电话。在电话中,聂凤智向蒋子英表明了身份,说明眼前上海大局已定的形势,随后他单刀直入地提出:

    “为了保护电厂、水厂,为了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也为了蒋军士兵的生命安全,你应利用和许照的师生之谊,劝说许照放下武器,以求生路,不要自绝于人民。”

    蒋子英接到了聂凤智的电话,一开始还很紧张。等他听完聂凤智的话后,认为这个大军长既温和又有礼貌,不像是找自己算账的,于是连声答应:“我尽力为之,我尽力为之。”

    果然,蒋子英打了一通电话后,许照果然放下了武器,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得以不战而下。3天3夜的市区战斗,27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成功地履行了诺言,并未用重炮和炸药摧毁整个城市,而是让这座特大城市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不啻为一个奇迹。大上海枪声渐稀,聂凤智一头倒在了床上,他太累了,压力太大了,他要睡上个两天两夜。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之善者。陈毅、粟裕、聂凤智等诸位首长不让战士们使用大炮,并非不珍惜战士们的生命。事实上他们早就做好了预案,通过策反等途径,瓦解了敌人的抵抗,最终让上海得以以完璧之身回归人民的怀抱。

    单字解释: 聂 凤 智 严 令 谁 敢 开 炮 毙 了 谁 ! 小 战 士 不 信 邪 我 非 开 一 炮 给 军 长 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