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粟裕大将蒙冤数十年,至死也未得平反,他的案件难点出在哪里?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提起粟裕,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我军“战神”的封号,淮海战役中的惊艳表现让原本资历并不是特别突出的粟裕一跃跻身为我军顶级军事家的行列。建国之后,粟裕却逐渐淡出了军事核心圈,甚至直接脱离了军队,很多人认为是由于旧伤复发,粟裕需长期静养治疗。

    而事实并非如此,粟裕在文革之前就遭到了排挤和批斗,并且蒙受了巨大的冤屈。后来虽然有机会为自己申辩,但粟裕却放弃了那次“宝贵”的机会。粟裕头上就扣着那样一顶沉重的帽子,沉默地度过了文革十年。

    文革结束之后,粟裕见邓小平大力推动平反冤假错案,于是积极整理材料向党中央申诉,争取为自己平反,摘掉那顶扣在头上的歪帽子。尽管此事得到邓小平等人的认可,但可惜的是直到粟裕大将逝世也未能见到平反的消息。

    那么粟裕究竟是受到了什么样的冤屈,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由呢?为什么平平安安度过文革的粟裕,后来却迟迟没能得到平反呢?最后的平反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看看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粟裕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并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

    粟裕是老红军、老革命,但是他的资历和威望在我军之中算不上特别突出,尤其是在林彪、彭德怀、陈毅、徐向前等十大元帅面前,粟裕只能算得上资历平平。

    但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淮海战役让粟裕一战成名,功绩和口碑超越了绝大部分我军将领,仅次于林彪。并且,粟裕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青睐,尤其是粟裕竟然敢直接拒绝并修改毛泽东亲自制定的战略规划。

    毛泽东非常重视粟裕,建国后他与英国名将蒙哥马利青梅煮酒论英雄,单单就提到了一个粟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粟裕也不例外,个人认为这是粟裕坚决拒绝元帅衔的根本原因。

    简单来说,粟裕之所以遭到批斗,就是在后来的政治工作中,得罪了人,也没有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首先我们要理清一个概念,政治工作非常复杂,不能用简单地是非对错来评判,严格来说,性格过于耿直,品格非常高尚的人,并不适合做政治工作,更不适合进行政治斗争。而粟裕偏偏就是这么一个耿直又坚持原则的人。

    1950年,聂荣臻接替需要养病的徐向前出任代理总参谋长,次年十月中央军委调粟裕任副总参谋长,担当聂荣臻副手。这种安排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粟裕比较特殊,毛泽东特别看重粟裕,因此命他每半个月亲自向毛泽东报告一次。

    按照正常的安排,总参谋部的文件由聂荣臻向毛泽东提交,粟裕每隔半月会单独向毛泽东报告一次,这是惯例。不久之后,聂荣臻认为毛泽东事务太多,太忙了,总参汇报的报告中有很多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所以他下令所有报告必须先由他批阅之后,再筛选出重要的向毛提交,其他的就由总参自行处理。

    聂荣臻这一决定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他没有向毛泽东报告这一情况,毛泽东觉察到总参的报告突然减少了,甚至连自己命令粟裕每半月提交一次的报告都取消了。因此毛泽东非常生气,当面狠狠地批评了聂荣臻,并责令其单独做了检讨。

    原本这件事情就在内部解决了,聂荣臻毕竟是元帅,情面上还是要照顾的。但是耿直的粟裕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反倒认为主席曾经明确要求他每半月做一次汇报,但后来自己没做到,是自己的失职。

    于是他又单独写了一份检讨,详细阐述了中间的情况,这份报告里当然也详细描述了聂荣臻的命令。毛泽东对粟裕这份检讨特别满意,还做了特别批示“检讨很好”。

    聂荣臻原本以为这不是件大事,主席批评了也就过去了,但是没想到过了几天毛泽东在军委会议上又把这事儿提出来了,还当面拿出聂荣臻和粟裕的检讨做了对比,最后肯定了粟裕的工作比聂荣臻做得好。毛泽东还当场把检讨和批示传阅给在座的各位主要领导。

    可想而知,聂荣臻那天恨不得在地上找个缝钻进去,自己怎么说也是个元帅,这回丢人丢大了。都是这个粟裕没事找事,你做哪门子的检讨?

    平心而论,聂帅不是个心胸狭隘之人,可元帅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了这么一件事儿,聂帅对粟裕肯定有意见,说是误会也不为过。这是粟裕在中央得罪的第一个人。

    不久之后,粟裕迎来了自己的另一个领导,彭德怀。朝鲜战争进入稳定阶段之后,中央调彭德怀回国接替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彭德怀到任之后又将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调来担任副总参谋长,与粟裕同级。

    名义上同级,事实上黄克诚才是彭德怀的第一助手,排位自然在粟裕之前。1954年9月国务院设立国防部,彭德怀为首任部长,负责处理全军事务。但同时还保留了一个总参谋部,10月份,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此时的黄克诚虽然还是副总参谋长,但他同时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彭德怀责令黄克诚全面负责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

    这又到了考验粟裕政治智慧的时候了,当时的彭德怀刚刚在朝鲜把“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可谓战功赫赫,如日中天,已经开始全面掌管军队工作,并且也是毛泽东最为信任的人。

    很显然,黄克诚是彭德怀的老部下,当时实际的地位和职权已经超过了粟裕,粟裕只是在职务上高了半级。在这种情况下,聪明一点的人,自然会把主要事务交给黄克诚,自己做个顺水人情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粟裕偏偏是个耿直不会拐弯的人,对于军队工作他有自己的见解,并且他认为自己既然担任了总参谋长这个职务,就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此一来,就惹恼了彭德怀。彭德怀比粟裕还要耿,还要直,并且是出了名的暴脾气,他带兵打仗,向来是说一不二,自己手下的兵就一句话:绝对服从。

    彭德怀是八路军老总,粟裕是新四军名将,二人本来也不是很熟,彭德怀不能容忍手下不服从命令,粟裕则坚持自己的原则,实话实说。二人矛盾愈演愈烈,但是粟裕的实力和彭德怀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从那以后,彭德怀便经常当面批评粟裕,让粟裕感到非常苦恼,实际上彭德怀就是在敲打粟裕,让他明白要听话。但粟裕就是不明白,他脑子里还有一个疑惑,就是总参谋部和国防部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在粟裕看来,如果总参谋部是国防部的下属机构或者明确规定要服从国防部长的领导,那么他就完全服从彭总的指挥,这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种规定,总参谋部是有权力提出自己意见,甚至可以直接向上级汇报的。

    后来,粟裕和彭德怀又在文件署名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因此粟裕提出明确国防部与总参职责关系的建议,得到中央军委批准,责成总参谋部提交具体意见。但是,总参草拟的意见稿始终无法通过,五次提交都被打回,关键是还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粟裕更加困惑了。

    作为后人,我们冒然揣测一下,当时把总参谋部放在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位置上,应该是别有用意,未必就要摆到明面上来。但是不懂政治的粟裕,就是看不明白,就是想把它给弄明白。

    实际上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人在针对粟裕,说一些对他不利的话,毛泽东对粟裕这种过于耿直的性格以及“破坏团结”的做法,在心里也产生了意见。

    恰在此时,粟裕又犯了另外一个忌讳。1957年年末,粟裕随彭德怀访问苏联,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索克洛夫斯基。粟裕当面向他请教苏联国防部与参谋部的关系,索克洛夫斯基并没有认真回答,只是含糊其辞地一带而过。

    但是这件事情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拿来大做文章,他们造谣声称粟裕是想借苏联人之口确立总参谋部的独立地位,以脱离国防部的指挥。随后谣言便越传越离谱,甚至说粟裕有夺取军权的野心,甚至“里通外国”。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逐步恶化,中央层面对于苏联人在国内培植代理人的事情也是格外的敏感,粟裕被推到了对立面上,成了被针对的目标。

    到了1958年,粟裕的基本工作都无法得到彭德怀的支持,甚至毛泽东也不回复他的汇报,实际上他已经被边缘化,但他自己却毫无察觉。

    讲到这里,我们插一句评论,截至这个时候,出现的这些事情,不能用对错来评判,不能说粟裕有错,也不能说毛泽东、彭德怀有错,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全局问题。

    可能三个人考虑的三个方向、三种意见都有道理,甚至说无论哪一种意见,只要一致执行下去,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

    在现实中,正确的答案和解题思路确实不止一种,但是我们只能选择一种,这就是正确与正确之间的矛盾。

    身居高位,粟裕的政治敏感性是比较弱的。1958年5月26日,粟裕前往中南海居仁堂参加军委会议,对于此次会议所有人都有心理准备,唯独粟裕一点预感都没有。会议开始之后,粟裕才发现,这次由中央军委主要领导参与的会议实际上就是针对他的批判会。

    会议明确提出主旨就是针对粟裕在“总参和国防部关系”问题上所犯下的一系列“错误”。粟裕这时候才明白,原来从自己一开始提出这个议题就错了,方向错了,后面的事情自然全都不对。但是,为时已晚,山呼海啸般的批判已经挡不住了。

    从那天的小范围会议开始一直到7月22日军委扩大会议结束,期间针对粟裕的批判就没有停止过,并且批斗越来越激烈,帽子越扣越多,越扣越大,粟裕不停地做检讨,处境十分可怜。

    这中间的情节和故事很多,我们不再展开,总之当时给粟裕定了很多罪名,其中最重的一个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粟裕对于这个罪名,久久不能释怀。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这期间,几乎没人站出来替粟裕说话,十大元帅大部分都在,粟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非常清楚,但是形势就是如此,强行站出来为粟裕说话,可能起到反作用。

    到了7月中旬以后,毛泽东终于表态,粟裕当年仗打得很好,那是一心为公的。到了北京以后,也不能说全都是为私的。

    有了毛泽东这句话,在7月14日,粟裕在做完检讨之后,他的老上级陈毅元帅主动站起来和他握手,并大声称赞:讲得很好!次日,陈毅又在大会上公开表示他认为粟裕同志的检讨做的很好,很彻底……他已经接受了粟裕的检讨,对粟裕表示欢迎。

    可想而知,当时粟裕的内心之中应该有多么的激动,对于陈毅他应该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激,我们甚至猜测这里面或许还有那么一分对这位老领导的愧疚。因为,粟裕和陈毅之间也有那么几次不太愉快的往事。

    1945年12月,粟裕策划发起了高邮战役,这是抗日战争最后一战。原本粟裕计划调四个纵队梯次配合打下高邮、邵伯和泰州,各纵队有自己的任务。这份计划也得到新四军总部的批准,陈毅是同意的。

    但是在战役开始之后,陈毅却突然把王必成六纵调走,事先没有询问粟裕的意见,也没有经过华中局,这让粟裕非常被动,不过粟裕仍旧靠高超的军事智慧确保了高邮战役的胜利。

    事后,华中局主要领导联名向军委告了陈毅的状,其中就有粟裕,那次陈毅做了检讨。

    解放战争开始后,陈毅率山东野战军配合粟裕攻打薛岳,粟裕率领所部攻打两淮,陈毅率22个主力团攻击泗洪。粟裕成功拿下两淮,陈毅却在攻打只有两个团防守的泗洪时损兵折将,导致我军整体溃败,粟裕也因此丢了两淮,全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回山东。

    此事之后,华中局再次联名状告陈毅,并强烈建议让陈毅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粟裕。从那以后,粟裕实际上接管了山东战区以及后来的淮海战役总指挥权。即便粟裕是淮海战役总指挥,但是他只是淮海总前委里的委员,还算不上常委。

    要说陈毅心里没点想法、意见,肯定是不可能的,新四军体系中出来的最杰出的两位将领就是陈毅和粟裕,但是并没有感觉二人之间关系非常亲密。

    不过,陈毅元帅的心胸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历次被属下告状,他都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敢于向属下承认错误,积极改正。

    按说陈帅与粟裕之间多少有点别扭,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这位老上级站了出来,替他说了话,拉了他一把。

    从那以后,粟裕的总参谋长职务被解除,调军事科学院搞学术研究,并被禁止接触部队。粟裕的帽子被扣实了,身上蒙受着巨大的冤屈。

    我们说粟裕这种耿直的性格不适合搞政治,比他还要耿直的彭德怀也是如此。就在粟裕撤职的第二年,彭德怀和黄克诚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了“反党集团”,后来又在文革之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客观来说,相比彭德怀、贺龙、陈毅等老帅在文革时期遭受的残酷迫害,粟裕的处境算是不错的,他并没有遭到较大的攻击和批判,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当然这个时期的他已经没有了实权,也学会了明哲保身。

    但是粟裕所遭受的冤屈,却一直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他时时刻刻都想着把这石头搬开。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力推为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并且着重提出要了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那次扩大会议被批判的不止粟裕,还有萧克等人。)

    这让粟裕看到了希望。1979年,粟裕向叶剑英申请平反,得到了叶帅的支持。随后粟裕便亲自整理了详细的申诉材料提交给中共中央。

    叶帅还亲自在这份报告上做了批示,指示中央要认真查办此案,还粟裕同志一个清白。事情发展到这里,粟裕似乎看到了平反的希望。

    但是事情并没有朝着粟裕期盼的方向发展,不知道何种原因此事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了音信。在1983年的时候,胡耀邦也提起过要为粟裕平反,同样没有了下文。

    1984年,粟裕大将逝世,带着深深的遗憾与冤屈离开了人世。粟裕的家人却并没有放弃,继续向有关领导申诉,请求为粟裕平反。

    1987年,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派人告知粟裕夫人,在最新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对粟裕的描述,提到了1958年的会议上军委对粟裕的“批评”是“错误”的。

    这充其量算是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为粟裕说了一句公道话,不能算是“平反”,粟裕家属也不满意。

    但是杨尚昆告诉她,这件事情很难办,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办到这个程度。由此可见,为粟裕平反这件事情,看起来波澜不惊,但是实际上有巨大的阻力。至于具体的原因,我们尚不可知。

    到了1994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合署名发表了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该文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面发表,文中明确指出粟裕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的批判是错误的,并且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

    最后,还特别强调,这个意见也是中央军委的意见!这就意味着粟裕的案子正式得到了平反。

    顺便提一下,刘华清曾受粟裕指挥在淮海战役中追歼黄维兵团,张震是粟裕的老搭档。这两位将军对粟裕非常的了解,也都没有忘记要还粟裕同志一个清白。

    这就是粟裕将军在建国之后蒙受冤屈的大体经过,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故事,受篇幅所限不能完全展开。

    粟裕一案,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生的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秉承客观理智的原则来审视这段历史。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举报/反馈

    单字解释: 粟 裕 大 将 蒙 冤 数 十 年 至 死 也 未 得 平 反 他 的 案 件 难 点 出 在 哪 里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