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魏冉失势,范雎入秦,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呢?效果如何?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留下一个问题:同一年里,同样是少主继位,为什么《资治通鉴》对赵孝成王称谥号,对齐王建却直呼名字呢?

    答案是:赵国后来又传承了几代国君,但齐国这边,齐王建很长寿,在位长达40多年,生生把自己熬成了亡国之君。秦始皇一统天下,没给亡国之君留下议定谥号的空间。我们可以拿齐王建的继位当成时间轴上的一个标记,从这时候到战国时代的结束就只剩下40多年了。在这40多年间,将会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战役,一次次印证着赵奢、田单论战当中的军事见解。

    齐王建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周赧王五十一年(前264年),《资治通鉴》简略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秦武安君白起伐韩,攻城9座,斩首5万;二是田单出任赵国总理。

    转过年来,周赧王五十二年(前263年),白起继续伐韩,攻取南阳,再攻太行道,截断了韩国的南北交通。

    秦国伐韩,正是执行了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方案。当年张仪就主张过把伐韩作为秦国对外扩张的第一步,结果在朝堂上和主张伐蜀的司马错辩论,司马错占了上风,致使秦国在多年间把战略重心放在巴蜀地带。

    事后复盘,司马错的主张确实更有远见,因为拿下巴蜀,一来多了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兵源;二来占据了长江上游,很方便顺流而下去打楚国,轻轻松松就能破掉楚国的长江天险。但是,张仪的主张也不能算错,因为秦国要想东进中原,无论如何都要拿下韩国。所以,等到巴蜀已定,兵甲已足,就该回到当年的张仪路线了。

    范睢虽然重返张仪的旧路,但形似而神不似,原因有两个,除了巴蜀已定之外,就是把伐韩纳入了“远交近攻”这个大框架之下,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这样一来,不但方案的说服力大大提高了,而且执行起来也更容易把握分寸。

    如今的秦昭襄王,虽然卸磨杀驴赶走了魏冉,但充分享有了魏冉多年间为秦国奠定的国力,自己在大权独揽之后,内有范睢这颗超级大脑,外有白起这只无敌铁拳,越发可以纵横捭阖,大杀四方了。

    从“远交近攻”的基本国策具体到伐韩的战术安排,范睢并不是一味交给白起硬打,而是有一套很狡猾的辅助策略,叫作“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也就是说,不要只想着攻城略地,而要把战术重心分一部分到对方的关键人物身上。

    《战国策》记载了范睢的谋划,大意是说,和对手抢夺地盘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君主总会特别在意土地,那么臣子要想立功挣表现,就会卖命替君主守土,当初穰侯魏冉屡次攻打魏国却没能占到多少便宜,就是出于这个缘故。所以秦国这回伐韩,战术重点不该聚焦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边,而要把“人”当作重要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盯住韩国总理张平。通过谈判让他割地。如果张平做不到,那就逼他下台,扶植一个弱一点的人,继续通过谈判索要土地。就这样连打带要,不愁吞不下韩国。

    这里谈到的韩国总理张平,就是汉朝开国名臣张良的父亲。后来张良毕生以反秦为事业,仇恨的种子是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种下的。而范睢在做这番“攻其人”的谋划的时候,秦军正在围攻韩国陉(xing)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白起攻取南阳,从《战国策》来看,南阳并不是强攻得来的,而正是遵循了范睢“攻其人”的策略从韩国手里忽悠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割让南阳,想换来秦国从城撤军,没想到秦国收下南阳之后继续攻打城。陈轸替韩国出面劝说秦昭襄王,说你们秦国这么做事的话,以后山东六国谁还会向你们割让土地呢?

    陈轸是张仪的同时代人,按说这时候已经不大可能依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了。也不知道是陈轸特别长寿还是《战国策》搞错了人物,无论如何,南阳确实落进了秦国的口袋,这件事的意义极其深远,因为它很快就引发了战国史上最著名的那场大战——长平之战。

    胡三省的注释里说,韩国南阳就是河内野王之地。这里所谓野王,是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一带。秦国拿到南阳之后,迅速以南阳为基地扩大战果,结果切断了太行山下的交通要道,使韩国的国都和北方的上党郡彻底隔绝。

    韩国一共有3座大郡,从北到南分别是上党郡、三川郡、上蔡郡。

    三川郡居中,占据中原腹地,因为境内有黄河、伊水、洛水,所以得名三川郡。

    上蔡郡位于韩国南部,以上蔡地区——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为核心,所以得名上蔡郡。上蔡郡南境和楚国接壤,韩国设置上蔡郡就是为了防备楚国。

    上党郡位于韩国北部,今天山西省境内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沁河,沁河以东基本就是当年韩国的上党郡了。上党在春秋时代是一片很大的地方,地势也高,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韩、赵、魏瓜分了上党,各自设置了一个上党郡,韩国上党郡的北境紧挨着赵国上党郡的南境。

    白起截断了太行通道,使上党郡和韩国核心区失联。这种打法,依然出自范睢的战略构想。范睢当初为秦昭王谋划军事布局,详细讲过对付韩国的战术要点,说“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这是原文,说得很有气势,意思就是分步骤把韩国切成3段,让韩国握不起拳头,韩国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所以,白起切断了太行山下的交通要道,正是实现了“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这个战略意图。后来秦国再度出兵,打法也正是兵分两路,双管齐下,一路打荥阳,一路打太行。韩国慌了,准备割让上党郡向秦国求和。

    多年之后,游士蔡泽当面夸奖范睢,说“今君相(xiàng)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这是原话,可以等价替换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只是说得很具体,内容正是这一段伐韩往事。

    但这远不是范睢运筹帷幄的全部,《战国策》还有记载,说天下之士齐聚赵国,准备再搞合纵联盟抗衡秦国,但范睢丝毫不以为然,宽慰秦昭襄王说:“这些人跟秦国无冤无仇,搞合纵只是为了谋求富贵。您看您养的这些狗,一天天岁月静好的,但只要扔过去一根骨头,它们马上就能撕咬起来。”

    所以范睢的对策很简单,派人带着重金和歌舞团去赵国的武安城,整日里大摆酒宴,广撒金钱。这位秦国密使大概从没接到过这么简单的任务,一味乱花钱就好,账都不用记,钱用完了还有第二轮拨款。结果钱还没抛洒完,合纵志士们就起内讧了。

    就这样,在范睢的运筹帷幄之下,秦国一路狂飙突进。就在这段时间里,楚顷襄王忽然病危了,秦楚关系因此变得微妙起来。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单字解释: 魏 冉 失 势 范 雎 入 秦 秦 国 远 交 近 攻 的 战 略 呢 ? 效 果 如 何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