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却错失了一位隐士高人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前言

    刘备一生英勇仁义,但在他的传世事迹中,有一个令人唏嘘的失误久为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却与一位隐士高人失之交臂。这个巨大的谬误,似乎揭开了历史的一段惋惜之幕。

    本文将深入研究刘备一生中这个最大的失误,揭示背后的原因以及错失的机遇。透过历史的追溯,我们将还原刘备请诸葛亮的历程,深入解析他为何错过了一位隐士高人。

    一同穿越时光,我们将感受这个悲壮故事中刘备的失策和错失的机缘,探讨这个历史插曲如何影响了整个三国时代的走向。透过深度解读,或许能更全面地理解刘备一生中这个令人惋惜的决策,以及这段历史如何在后来的传说中流传下来。

    司马徽初遇刘备,度其才智过人

    司马徽,字子骞,东汉大儒,以博学多闻著称,精通兵法,又通音律、奇门遁甲,有“水镜先生”的美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徽却隐居深山,不问世事,连刘表前来招揽也不为所动。

    公元197年冬,刘备在徐州败北,狼狈远逃,路过荆州襄阳,渡过檀溪,来到一个牧民家中。这牧民竟一眼认出刘备,马上请他进屋。原来这牧民就是司马徽的门人。

    司马徽见刘备满脸尘土,神色憔悴,便端茶让其歇息。片刻,司马徽开口问道:“备得与闻子论之否?”刘备心有戚戚,摇头叹道:“寡人薄命多舛,今日亦当匹夫而已。”

    司马徽轻笑说:“君才堪录用,为何不遇呢?”语气中透着惋惜。刘备听后大为诧异,自认身边已有蔡瑁、张飞、赵云等文武将相辅佐。司马徽冷不丁道:“武夫耳,安知济时?白面书生耳,安知经纶?”他这番话直指刘备麾下皆无能之辈。

    刘备恍然大悟,正色回应道:“吾昔见山东老生们,都言今日英雄尽在此间,寡人亦信其话。”司马徽摇头道:“人才无远近,十室一邑,必有忠信。”这话的深意是,真正的奇才就在身边。

    隐士指点迷津,伏龙凤雏可定大业

    司马徽是心有灵犀,洞悉人才的高人。他盯着刘备的眼神,仿佛在说想成大业,需紧握“伏龙凤雏”。刘备正色问道:“伏龙凤雏各是何人?”司马徽微微一笑,道:“天下英雄,此二人最出众。

    伏龙深藏不露,好似卧龙充满霸气。凤雏乃百鸟之王,意气风发。此二人各有特质,若得一人相助,便可称王称霸;若二人俱得,定可称帝天下!”

    司马徽这番映山红似火的描述,让刘备热血沸腾、全身颤栗。他立誓一定要找到伏龙和凤雏,请他们出山相助。当晚,司马徽设宴款待刘备,两人沟通甚欢。次日刘备告辞离去,但他们再无机会相见。

    错失水镜先生,刘备恨不相逢未嫁作人妇

    或许是司马徽谶语太过玄妙,又或者刘备实在豪迈粗线,竟然忽视了眼前这位大儒的真实身份。临别时,刘备总觉得面前这位高人其实就是传说中的“伏龙”或“凤雏”。

    没想到司马徽只是含笑不语。这么一来,刘备越发好奇那两位高人到底是何许人也。此后四处访求奇才,直到在徐庶推荐下,终于三顾茅庐迎来了卧龙诸葛亮。

    当刘备回想起年少遇到的那位“水镜先生”时,也不禁悔恨交加。明明司马徽在治世经济、揆军国大计等方面,并不在诸葛亮之下。他若能早日得到司马徽相助,定能事半功倍。这成为刘备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一块污点。

    水镜离世荆州,刘备帝业从未实现

    公元208年冬,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司马徽不愿出仕曹操,只能偏安一隅。此后没多久就因病去世,终年65岁。当诸葛亮在荆州三顾茅庐之时,司马徽就在襄阳城中,两人始终没有缘分相见。

    曹丕篡汉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不久即驾崩。蜀汉帝国从此走向衰落。当年水镜先生许诺刘备“凤雏可定大业”,终究没有实现。每每想起这段失之交臂的往事,刘备都不免一声长叹。

    结语

    历史无常,人生亦多舛。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迎来了卧龙先生,却没能重用当年移居襄阳的水镜先生。这成为他的最大遗憾。

    诸葛亮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蜀汉;而司马徽博古通今,若非病故,本可助刘备一统天下。当年他评价刘备“左右不得其人”,今日看来不啻箴言预言。

    后世云,刘备太过自负,不识水镜真面目;亦有人说,乃天意弄人,注定两位奇才无缘相逢。无论如何,这段往事已成泡影,只剩一声感慨。人生多舛,命运多变,刘备与司马徽,可谓一对知音,却因时空阻隔,成就两番结果。

    单字解释: 刘 备 一 生 最 大 的 失 误 三 顾 茅 庐 请 出 诸 葛 亮 却 错 失 了 一 位 隐 士 高 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