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长征功臣杨上堃负气脱离部队,毛主席网开一面:他有功,给个机会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的关键时刻,来到了波涛汹涌的乌江之滨。然而,他们却面临着王家烈和薛岳的联合围堵,形势岌岌可危。为了突破重围,红军必须强行渡过这条天堑般的乌江。

    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最终落到了红1军团的杨上堃(kūn)肩上。他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勇士,以坚韧不拔和英勇善战著称。

    在星夜如墨的掩护下,杨上堃带领着16名精选的勇士,乘坐3只简陋的竹筏,勇敢地踏上了渡江的征程。重火力的掩护为他们提供了一线生机,但敌人的炮火仍然密集如雨,将乌江映照得如同白昼。

    “战士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百姓的安宁,我们绝不能退缩!冲啊!”杨上堃的呐喊声在夜空中回荡,激励着身边的战友们。

    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了敌军的阵地。一个外号“云贵川”的战士挺身而出,冲向敌人阵地,用生命吸引着敌人的火力。而杨上堃则趁机爬到高处,掏出信号弹,向天空射去。

    “嗖!嗖!嗖!”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宛如流星般腾空而起。对岸的大部队看到信号后,立刻发起了总攻。

    “哒哒哒!哒哒哒!”枪炮声震耳欲聋,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乌江。在那激烈的战斗中,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渡江成功后,中央军委对杨上堃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授予他“勇士”称号;同时,还赠予他一套珍贵的列宁服。杨上堃的名字从此传遍全军,成为备受敬仰的战斗英雄。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无论是攻打遵义还是飞夺泸定桥,杨上堃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命运却在杨上堃的军旅生涯中投下了阴影。1940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杨上堃从独立团团长升任为支队参谋长,看似前程似锦;然而,他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不满。原来,他并不满足于支队参谋长的职位,而是一心想要担任第一团团长的职务。

    在杨上堃看来,第一团团长虽然级别较低,但却拥有实权,能够直接指挥部队作战,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建立功勋。而独立团团长虽然也是一方诸侯,但在编制上却属于“临时工”,缺乏稳定性和发展前景。

    这种心理落差,让杨上堃感到十分沮丧和不满。他开始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甚至对上级的命令也产生抵触情绪。这时,侦察科科长袁彪也找到了他。两人因为相似的遭遇而产生了共鸣。

    袁彪了解到杨上堃的想法后,便登门拜访他,试图劝说他一起采取行动。他对杨上堃说:“杨老哥,以你的才能和资历,当个支队参谋长实在是太屈才了。要我说,那个第一团团长的位置,就应该让你来坐!”

    杨上堃听后,顿时火冒三丈:“别和我提这事!一提我就来气!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凭什么让别人坐享其成?”

    袁彪见状,便趁机火上浇油:“杨老哥,我有一计,不知你肯不肯听?咱们俩不如把部队拉出去单干,打出一片天下来。到时候立了功、升了官,自然就有你我的份了。只不过,这么做有点违反规定,要是被上面知道了,恐怕会惹上麻烦。杨老哥,你要是怕事,那就当我没说。”

    杨上堃被袁彪这么一激将,顿时头脑发热,失去了理智:“姓袁的,你把我杨上堃当成什么人了?我堂堂七尺男儿,岂会怕事?干就干!说什么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于是,在袁彪的鼓动下,杨上堃竟然真的带着部队,离开了驻地。然而,仅仅过了一周时间,他就幡然醒悟过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深知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军纪法规;如果继续下去,只会走向毁灭的深渊。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着部队返回了原驻地,并向组织承认了错误。

    按照当时的规定,杨上堃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逃兵的罪名,必须予以枪毙,以儆效尤。然而,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后,却亲自出面为他求情。

    毛主席深知杨上堃是一位有着丰富战斗经验和卓越指挥才能的优秀将领,在红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他曾经强渡乌江,立下赫赫战功,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毛主席认为应该给杨上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毛主席的力保下,杨上堃最终免于一死,被送到抗大学习深造,并调离了部队。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更加珍惜生命和荣誉,也更加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单字解释: 长 征 功 臣 杨 上 堃 负 气 脱 离 部 队 毛 主 席 网 开 一 面 他 有 功 给 个 机 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