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辽沈战役廖耀湘被活捉后不服气,大声质问刘亚楼:懂不懂打仗?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1948年9月,随着辽沈战役的打响,标志着解放军的战略大反攻正式拉开。时任国民党部队辽西兵团司令的廖耀湘在指挥手下的6个军扑奔锦州,却被东北野战军生擒活捉。

    被俘之后的廖耀湘并不服气,在解放军为被俘军官们举办的酒席上他拍案而起,对着有“雷公爷”称号的刘亚楼大喊:“你们到底懂不懂军事战术?”

    之后甚至说出了“敢不敢把他们放回去,重新打一次”的傻话!

    那么对于廖耀湘的话,刘亚楼是如何答复的?解放军到底是用了什么战法,竟使得已经成为俘虏的廖耀湘还如此的不甘心呢?这还得从廖耀湘本人说起!

    “丛林之虎”

    说起廖耀湘,他确实是国民党军中的一名悍将!无论是在黄埔军校还是南京中央军校,他始终以优异的成绩位列前茅,这也让蒋介石注意到了他。

    1930年,廖耀湘被蒋介石亲自点名送到法国圣西尔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回国之后便马上被委以重任。

    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之后,廖耀湘从后方调往前线,参加了淞沪抗战。在南京保卫战中,他率部抵抗,曾被日军困在了南京城中,最后还是部下拼死突围才护着他从汉口撤退。

    撤退之后,廖耀湘冒着“犯上”的风险向蒋介石上书,总结了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并且提出改进方案,蒋介石大为赞同.

    遂破格提升廖耀湘为第二百师参谋长,不久又改任新扩编的第五军二十二师副师长,授少将军衔。

    蒋介石抬举廖耀湘,廖耀湘也的确没有给蒋介石丢脸。在昆仑关战役中,廖耀湘的队伍表现极为出色,战后蒋介石更是点名表扬。

    1942年,英国人在缅甸的突然撤兵让廖耀湘和孙立人的远征军不得不撤退到印度休整,之后组建成了闻名遐迩的国民党新一军。

    在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廖耀湘的二十二师大发神威,从野人山杀出之后猛追猛打,疾风暴雨般的攻势打得日军连连撤退。

    二十二师一路占领胡康河谷、于邦等重地,廖耀湘也被当时的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指挥官史迪威称为“丛林之虎”。此后廖耀湘升任新六军军长,从此声名远播。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钦点他空降芷江接受日本方面的投降。

    同时又因为在缅甸打出了名声,蒋介石又命令新六军飞回南京,在南京作为威慑部队保卫安全,廖耀湘也在南京再次接受了日军的投降。

    可以说,经过抗战的廖耀湘简直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蒋介石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悍将,在对手眼中,他是无人可挡的猛虎。他凶名在外,甚至在解放战争之初,我军在他手中也吃了不少亏!

    虎狐争雄

    1946年,蒋介石把廖耀湘调往东北,其目的就是让廖耀湘这只“丛林虎”到东北斗钳制同样是黄埔出身的“雪地之狐”——林彪。

    刚刚进到东北的廖耀湘“虎威”犹在,接连攻占盘山、台安等地,又打通辽阳、沈阳、营口的交通线。

    在与解放军的几次交手中占尽了上风,让当时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都一度以为,有了廖耀湘和他的新六军,东北地面上的解放军很快就能被打败。

    而为了阻止廖耀湘的扑进,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为首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河南岸对新六军的二十二师进行了一次切割、包围、围点打援的战斗。

    国民党军的二十二师凭借着地理优势和精良的武器拼死抵抗,这一仗虽然消灭了二十二师700多人,但是解放军自身却付出了伤亡2100多人的代价。

    尽管国民党的伤亡远小于我军,可廖耀湘却被这一仗打出了火,他伙同七十一军北上夹击四平。

    为了保存实力,解放军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主动撤出了四平。而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解放军七旅十九团的三个连死守塔子山,最后几乎全部牺牲。

    接连的胜利让廖耀湘有些得意忘形,认为自己与林彪之间的决斗已无悬念,就连杜聿明都发出了“东北战场即将胜利结束”的言论。

    可他们并没有发现,在与解放军的战斗中,他们原本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照应的战线在无形中遭到了分割,彼此之间更是首尾难顾!

    猛虎进笼

    从1947年开始,解放军一改以往的作战方式,开始集结重兵对付落单的国民党部队,南满、北满多地开花。

    杜聿明面对这样的作战方式也是深感头疼,只能调动廖耀湘作为“救火队”到处灭火。

    尽管新六军战斗力强,但是从北跑到南,再从东跑到西,如此反复,几次下来弄得人困马乏,士气逐渐低迷。

    就在这时,杜聿明因为作战不力加之身患重病,被蒋介石调离东北,取而代之的是有“小委员长”之称的国民党土木系将领——陈诚。

    陈诚上任之后信心满满,张口就说出了“只需要半年就可以恢复东北局势”的大话。

    此后他急于建功,大量撤换了原有的军事将领,换上了一批自己的亲信,搞得东北的国民党军官人心惶惶,内部军心不稳。

    虽然陈诚将东北的驻军数量恢复到了10个军50多万人,但此时的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党同伐异,实则是一盘散沙!

    但陈诚将新五军、新六军、四十九军等精锐部队全部交给廖耀湘指挥,组成了拥有强大机动力的第九兵团。

    廖耀湘任中将兵团司令之后,看着手下的“精兵强将”,想将“常胜军”的军旗再次竖起来,可他没想到,东北换帅之后自己的第一战就遭到了东北解放军的当头一棒。

    其实自从撤离四平之后,东北解放军在农村和城镇中开展土地改革,整军扩军,不仅在农村和乡镇站稳了脚跟,而且迅速增强了战斗力,还组建了拥有各式火炮的炮兵部队。

    于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野就收复了十多座丢失的城市,把国民党部队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城市之内,使国民党部队之间不能够相互照应。

    1948年元月,国民党新编第五军被东野突袭包围,仅三天便被全歼,军长陈林达被俘。

    新五军的覆灭让陈诚遭受了老蒋的一顿臭骂,很快被撤职扔到上海养病去了!1948年9月,林罗刘在精心筹划许久后,开始指挥东北解放军发起了新的攻势,兵锋直指锦州。

    丢失锦州就意味着东北同关内的联系将被切断,临危受命的卫立煌带着蒋介石“放弃沈阳全力救锦”的命令,命令廖耀湘兵团全力援救锦州。

    可偏偏一向以速度见长的廖耀湘这次却意外地慢了下来。

    原来,廖耀湘同卫立煌起初都不同意蒋介石的这个方案,他们都认为放弃有着坚固工事的沈阳去救援锦州必定是死路一条,应该将兵力集中在临海的营口驻防。

    但无奈蒋介石态度强硬,甚至以“军法处置”相威胁,廖耀湘这才硬着头皮率兵赴锦州增援。

    可是,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早就在林罗刘的算计之内。

    廖耀湘的兵团在彰武县和新立屯遭到了东野的阻击,加之廖耀湘本就想占领这两个东野后勤补给枢纽,并不想去已经被包围的锦州成为“围点打援”的挨打对象。

    于是干脆就在彰武和新立屯就地扎营,并且一待就是一个多星期。期间,他们眼看着范汉杰的9万多人被包了饺子,锦州落到了东野的手里。

    廖耀湘以为这一下可以安心撤回沈阳或者营口了,可没想到蒋介石再度命令抢回锦州。这一下廖耀湘彻底乱了阵脚,排兵布阵也开始手忙脚乱,以至于接连出现低级失误。

    队伍被东野再度重创。最后,还是卫立煌、杜聿明等人再三劝说,蒋介石这才允许廖耀湘撤往营口。

    可是,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当蒋介石的命令到达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东野已经布好了口袋阵,就等着廖耀湘往里面钻了。

    折戟东北

    当廖耀湘的队伍在撤往营口的途中遭到阻击时,廖耀湘已经感觉到形势不对,于是便放弃了撤退营口的计划,改为向沈阳撤退,然而途中又遇到围追堵截,撤往沈阳也没有如愿。

    眼看两条退路都被堵死,此时的廖耀湘惊慌失措,竟然命令部队重新集结,再次向营口进兵。

    这样一来一回,就在路上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东野的其他队伍也都陆续赶到,最后以数倍于廖耀湘兵团的兵力将他包围。

    此时的廖耀湘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在他看来,大部队作战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现在虽然四处是解放军,但自己只要钻到空子,依然可以逃脱!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解放军部队在长期的游击战中已经习惯了各自为战的打法,可以做到形散神不散,并且聚散自如。

    更何况在围攻廖耀湘之前,林彪就已经发下命令:“纵队不用找师,师也不用找团,大家全都找廖耀湘就行。”

    这一下,带轮子的汽车被两条腿的队伍给缠住了,解放军的队伍见缝插针地插到国民党队伍间的缝隙里。

    两军短兵相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军机也不敢随意开火,生怕打到了自己人;

    而借着他们的投鼠忌器,解放军把大规模的国民党队伍切割、分食、各个击破,就连廖耀湘的军团指挥部都被穿插的队伍摧毁。

    惊魂未定的廖耀湘逃到了新六军的军部,企图用新六军的指挥系统重新掌控全局,可是其他军的指挥部也都被分割歼灭,命令根本无法传达。

    就这样,一时间整个国民党军队如同一群没了头的苍蝇乱作一团。廖耀湘的脑袋也如同被人用大号狼牙棒狠狠砸了一下,他感到了军团的末日已经不远。

    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已经没有了指挥系统的国民党队伍纷纷投降,可人们却没有找到廖耀湘的身影。

    原来,廖耀湘见大势已去,便偷偷换上了便装,在亲兵的掩护下骑着毛驴逃走了。可廖耀湘并不知道,整个战区的军民都已经接到了通知,正在抓捕他们。

    由于他们一行人各个养得牙白手嫩,根本没有庄稼人的模样,再加上口音南腔北调就是没有东北人,所以没有跑出多远就被民兵认出来并且五花大绑押送了回来。

    这位黄埔的高材生、曾经叱咤战场的风云人物,怎么也不会想到。

    曾经不可一世的王牌军仅仅一天便被这群“土包子”给消灭,自己会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打败,而且还是被一群拿着大刀长矛的民兵给抓了起来。

    心服口服

    而随着廖耀湘的被俘,整个第九兵团很快土崩瓦解,很多国民党高级军官都被抓了俘虏。而为了安抚这些军官的情绪,林彪让刘亚楼给他们安排一桌酒席。

    酒席上,这些曾经光芒耀眼的国军军官们,不论是师长还是军长,都是一脸颓丧,相互之间也没有了往日见面的那种称兄道弟的热情。

    而这群人中,唯有廖耀湘依旧是一脸不屑,因为他不服。自从被俘之后,刘亚楼曾经几次找他谈话,希望这只“丛林虎”能够回头是岸。可惜廖耀湘一直都是表现得十分抗拒。

    在酒桌上,被人称为“雷公爷”的刘亚楼出人意料地向这些俘虏军官堆起了笑脸,挨个给他们倒上酒,那些被俘军官也都起身相应。

    当刘亚楼给廖耀湘满酒的时候,廖耀湘一点也不给刘亚楼面子,头一偏眼一闭,就当没有看见刘亚楼。

    见状,廖耀湘身边的新六军军长李涛赶忙在底下偷偷拽他的衣服,示意他不要这样,毕竟自己现在的身份已经是阶下囚,耍脾气怕讨不得好。

    可廖耀湘却对李涛发了脾气,先怪罪李涛作战不力,又怪罪别人没能及时支援,最后一扭头看着刘亚楼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质问起来:

    “最主要的就是你们!哪有你们这样打仗的?打仗就应该两边摆开阵势两军对垒,你们那叫什么打法!还懂不懂什么叫军事战术!你去!把林彪叫来,我问问他在黄埔是谁这么教他的!”

    听廖耀湘发了一通脾气,刘亚楼不急不恼,只是哈哈一笑,回答廖耀湘:

    “廖将军,你们有你们的军事战术,我们有我们的作战打法,没有谁规定打仗就必须要两边站好了才开始打吧。你们的打法规范,我们的打法灵活,打仗嘛,没有必要太教条了吧。”

    廖耀湘听到刘亚楼这么一说,顿时也无言以对,毕竟人家现在是胜利者,自己的确是败在了灵活多变的解放军战术下。于是他干脆把头一扭,不说话了。

    刘亚楼看廖耀湘又不说话,转过头叫来警卫员,低声交代了几句话,警卫员赶忙跑了出去,没多大一会儿就领进来一个人。

    廖耀湘等人抬头一看,顿时大惊失色,廖耀湘更是赶紧跑过去向来人敬了一个礼:

    “老长官,您还活着?”

    其实进来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前不久解放军围困长春时的长春守将郑洞国。

    郑洞国是黄埔第一期的学长,又是国民党老党员,在缅甸时候还是新一军的军长、廖耀湘的老上级,因此廖耀湘对郑洞国十分敬重。

    就在不久前,刚成为战俘的廖耀湘听说郑洞国死守长春以身殉国时,还掉下了几滴眼泪,可如今看郑洞国好好地站在自己面前,心中满是不解。

    看着在座的人满脸疑惑,郑洞国解释道:

    “是啊,校长对外宣称我死了是吧。我没死,而且已经看透了。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今的局面大家想必心里都明白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我已经投诚了,南京政府认为我给他们丢脸了,所以就对外说我已经死了,这不就是一叶障目?。希望大家也能够看清楚本质,还是要以民族大义为重啊。”

    郑洞国的一番话声音不大,但是却实实地砸到了在座的国军军官心里。他们都是领兵带队多少年的人精,心里都知道怎么回事,只不过一直不想捅透那层窗户纸罢了。

    如今郑洞国这名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都已经弃暗投明,自己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廖耀湘并不傻,当然也不愚忠,他当然也知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也知道自己失败并不只是败在了战场战术上,而是败在了人心上。

    再看看郑洞国,想一想他说的话,自己心里服了,输得甘心情愿,输得心服口服。

    沉默了许久,廖耀湘转过身,一改刚才的态度对刘亚楼说:

    “刘参谋长,兄弟刚刚冒犯了,还请您多多海涵。”说完倒满了一杯酒,主动敬向刘亚楼,其他人也都纷纷举杯。酒桌上的气氛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从那之后,廖耀湘在监狱中的行为就要收敛了许多,他本人也开始反思,并且开始积极学习。

    1961年,廖耀湘因为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并且还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了第四届政协会议。

    1968年,廖耀湘因病去世,新中国政府将他的骨灰埋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也是对他为国家和民族抵抗日寇侵略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其实廖耀湘并不是特例,他只是众多前国民党将领的一个缩影。

    他们在那个动荡的特殊环境成长起来,在国家和民族有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站出来,并且在腐朽的南京国民政府倒台之前能够及时悔悟,转而为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继续做贡献,也是不为迟晚、善莫大焉。

    单字解释: 辽 沈 战 役 廖 耀 湘 被 活 捉 后 不 服 气 大 声 质 问 刘 亚 楼 懂 不 懂 打 仗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