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苏联仅20年就完成工业化,却对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是赔还是赚?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都指引着后来者的行动,但苏联所做的决定并不都是正确的。尤其是苏联花费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国的工业化,乍一看此番作为十分惊人,老大哥身体力行给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高度凝聚力。

    然而这一成就的背后,苏联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虽然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过度要求工业化发展让苏联的“三农”受到了严重的利益损害。这是因为什么促成的,个中缘由又是为何,本期文章带你走进老大哥的辛酸路程。

    风风雨雨二十年,轰轰烈烈强工业

    说起苏联的工业化发展,还是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的。新经济政策成功帮助苏联快速恢复经济,通过实行粮食税来利用当时的资本家来稳定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最后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在1925年的时候,全苏联的农业、工业、运输业相比于12年前的巅峰相比,均恢复到了70%以上。于是,斯大林认为现在的国家发展重点已经发生改变,经济恢复已经完成,现在应该考虑去发展国家的工业。

    为了让国家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在1925年联共“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指导总方针。这次会议强调指出,苏联必须从一个依靠进口机械设备的国家转变,变成生产机器设备的国家。

    其实工业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当时刚刚起步的苏联站稳脚跟,保证苏联不会变成依附于周边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婴”。他们想要建立的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嘴里喊着口号的商业公司。

    为了实现完成苏联工业化的目标,加快工业化的脚步,在1927年的联共“十五大”上通过了关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五年计划是由苏共中央委托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所制定的,原本拿出了三个不同的方案。结果斯大林觉得这所有方案都过于保守,花费的时间过长,没有效率。

    在斯大林否定了所有方案后,在1928年底,国家计划委员会又拿出了两个方案,最低方案和最高方案。这两个方案对每年的经济增长率有不同的计划,只是最高方案的增长率比最低方案高出了足足20%。

    结果显而易见,当时的苏联急于求成,根本没有考虑到方案的真实可行性。在联共的“十六大”上,最高方案当选最佳经济发展方案获得实行计划。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略为疯狂的计划,苏联人还提前了九个月完成了指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四年三个月中,苏联建成了1500多家大型企业。这些企业贡献的工业生产总值远超巅峰,是1913年数据的两倍之多。机器制造业的数据最为傲人,足足比1913年增加了三倍。

    第一个五年过后,苏联开始摆脱了农业作为经济中心,工业化开始占据经济的一席之地,为日后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没有让苏联上下沉稳些许。他们一致认为应该趁热打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里应该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

    并且在现有的这个发展速度上,还必须完成苏联全部国民经济的改造,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国家。1934年,联共召开“十七大”,讨论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并确定了计划任务。为了让大家热情高涨,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两个口号。

    这一把火点燃了苏联上下的潜力,第二个五年计划也提前了九个月完成。在这第二个四年间,苏联有4500家大型企业加入了生产队伍,工业产量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了120%,是1913年的五倍。放眼世界领域,资本主义国家这几年的增长仅仅只有44.3%。到了1937年,苏联的钢铁产量达到1770万吨,力压全球。

    短短12年时间,苏联所取得的成就傲人无比。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经济增长了五倍有余,这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笔。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苏联的成就不止在于他惊人的速度。

    整个发展历程最让人惊讶的是,仅仅用了几年时间,苏联就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体系的建立让苏联的经济实力大大提升,加强了苏联的经济自立,让苏联彻彻底底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从此,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然而,辉煌之后,是人所忽略的黑暗。看到这不妨点个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兢兢业业农家人,浑浑噩噩夺了根。

    在苏联人紧锣密鼓地发展工业的时候,他们把农业摒弃了。在全国上下都为了工业奋发图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去关心农业的任何问题,一切都以发展工业为主,一切都为了国家工业化让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人甚至对“三农”采取了强征的措施。可怜这些俄国土地上的农民,明明取消农奴制也没多少年,到了现在又被剥削。苏联对“三农”的强取豪夺让农民的利益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让国家的内部关系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

    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正当化,与当年的农奴主分开,苏联把对农民的剥削粉饰为了一种“义务”。他们不断对农民宣传国家的困难,对农民实行义务交售制,用最低的代价拿走了农民辛苦得来的作物。

    这还不算完,后来还对农民实行了“贡税”,这一下连粉饰都不干了,说得难听点就是国家集体抢劫。这项政策的根源,还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他明确强调,苏联必须依靠内部积累来发展重工业,不能依靠他国的帮助。

    但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的时候,哪来的原始积累的可能。所以国家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这些农民的身上、贡税不仅要求农民缴纳一半的税款,在他们购买任何工业品的时候还需要调高价格,多出来的价格也当做一种税款。

    而在收购农产品的时候,他们又压低价格,说是为了全国发展的工业向农民征收的额外税。这一来一回,农民身上背了四大税款,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对农民的经济剥削还不够,苏联觉得这个速度还是太慢。

    于是他们开始实行一个大规模运动,让农业全盘集体化,把全国的农民集中编制起来。这个运动在苏联仅仅花了几个月就完成了,他们把千百万个农民转变为了集体经济。并给出一系列政策逼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如果不加入就会被剥夺选举权、土地权等等权利,以此要挟了苏联农民的政治权利、生存权利、经济利益。

    这一系列做法都沉重打击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农业的发展近乎停滞。同时因为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大大减少,在后续几年,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下降。然而苏联高层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对农民的重税和剥削政策在工业化完成之后都没有改善,农民的利益受到了长期的损害。

    痛定思痛知根本

    为什么苏联会做这种在后来者看来是杀鸡取卵的手段,为什么斯大林会这么一意孤行,究其根本是复杂多样的。首先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比较单纯,他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是最为纯粹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经济成分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根本不顾苏联生产制度的实际情况。他强硬地将苏联农民从小农个人经济转变为了集中所有制,又急于求成,想要赶紧把集中所有制变成全民所有制。因为斯大林固执地认为,公有制经济不该有货币的产生,商品货币的流通跟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背道而驰的。

    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实现了全民公有制,那么就可以消灭货币,摧毁资本主义建立的经济体系。同时,他对农民的认知也比较片面单一。他觉得农民就是无产阶级,苏联当时以个人农场为主的小农经济是私有制,是资本主义。

    他就觉得农民应该集中起来,实行集体制,让农民完完全全为了国家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然而他完全不顾实际,忽略底层人民真实诉求的行为,严重伤害了苏联农民的感情和利益,让苏联农民经历了惨重的损失。

    苏联老大哥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任何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要真正改变农村,实现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那就必须以农民为本。只有以实际出发,结合真实的国情,真正关怀人民的真实诉求,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就是苏联12年的工业发展,带给我们的沉痛教训。

    单字解释: 苏 联 仅 年 就 完 成 工 业 化 却 对 社 会 造 成 了 极 大 伤 害 是 赔 还 是 赚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