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0

淮海战役中,老天3次助我军破敌,堪称诡异至今无法解释!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淮海战役中,关键时刻三次天气骤变:大雾、大雨、大雪,为解放军创造三次有利战机,似乎这一切巧合真的是天意要灭国军,相当诡谲。

济南战役胜利后,我军基本解放了山东地区,而在南京的各位国军大佬们开始坐立难安了。国民党的根基在东南地区,想要稳坐东南,必先守住淮河流域,其次向两边延伸,占据山东地区以及荆襄地区。

然而,此时山东丢失,重要枢纽徐州暴露在了华东野战军的面前。徐州虽然四面环山,但最高海拔只有300多米,根本无法作为军事屏障,既无天险可守,又无兵员弹药补充之便,想要打持久战根本不可能。

然而,1948年10月下旬,国民党统帅高层部署了以徐州为中心,加强徐州外围守备,把大量兵力布置在了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上,摆成两条长龙。企图阻止刚打完济南的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南下,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军会合。

同时,毛主席也看到了战机,认为国军兵线东段,兵力比较薄弱,还不是国军嫡系,有利于解放军各个击破。于是拟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首要任务集中优势兵力,全歼位于东线中间的黄百韬第七兵团。

淮海战役前一天,国军统帅部突然向徐州的各个军队下达了向徐州靠拢的命令,当时在徐州东线有三支部队,按照距离远近,分别是驻扎在海州的李延年部、驻扎在新安镇的黄百韬第七兵团、驻扎在碾庄的李弥第十三兵团。

原本驻扎在海州的李延年部,原定计划是从海上撤退,然而国军为了加强徐州的防御力量,也让对方从陆地向徐州靠拢。为了让李延年部顺利撤到徐州,徐州方面下令让黄百韬兵团接应,却没有向李弥下令接应。

所以,李弥接到撤退命令后,立马向徐州靠拢,黄百韬认为这三支部队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李弥要是走了,他右边就没有人掩护了,解放军要是从台儿庄方面插入到碾庄一带,他的后路就没了,于是连夜到李弥的指挥部,苦苦劝说李弥多留几日等海州部队一到就走。

然而,李弥没给黄百韬面子,直接撤离了碾庄,11月6号淮海战役打响,第三天,位于徐州东北方向,作为警戒部队的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居然在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带领下,策动了2.3万人起义,直接导致徐州东北大门敞开,华东野战军直入徐州以东地区,并截断了黄百韬撤往徐州的退路。

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了10余公里的碾庄地区,而李延年退到此地后,一早察觉不对劲,直接丢下部队带着司令部撤到了徐州,后被任命为第六兵团司令员,到蚌埠驻守。

黄百韬虽然被包围在碾庄地区,但他手里有5个军人,十几万人马,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并且此前李弥已经在这里做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黄百韬退守此地后,立马利用碾庄的有利地形和原有工事,构建了一张一方受敌,多方支援的火力交叉防御体系,仅碾庄正面200米宽的地方,他就放置了40挺重机枪。

因此,华野这一仗打得非常艰辛,几天内碾庄外围的几个村落甚至房屋,都要经过好几个来回的争夺。在向碾庄核心地带推进的战斗中,我军虽然歼灭了两支杂牌军100军与44军,其他部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黄百韬的核心战斗力依旧非常强劲。

1948年11月19日晚,华野对黄百韬发起了总攻,但黄百韬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我军激战了一夜,依旧不落下风,而我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突破了对方两道水壕。

黄百韬认为解放军善于打夜战,天一亮必定会暂缓进攻,而他就可以利用地形与防御工事的优势,再次夺回丢失的阵地,等待友军的支援。

但让黄百韬想不到的是,第2天,天一亮突然天降大雾,十米内都看不到人,而他精心布置的火力网,在迷雾中彻底失去了优势,所有部署失去了效果。

而我军依靠着迷雾的掩护下,一步步突进,进行近距离的巷战,将碾庄核心地带的一个个堡垒击破。黄百韬眼见老天都不帮他,感叹大势已去,带着几个贴身随从,向碾庄东面逃跑了,两天后被我军击毙。

说来也是巧了,黄百韬被包围后,来援的李弥、邱清泉部被阻,老蒋又紧急调派驻扎在驻马店的黄维第12兵团,星夜赶路去支援黄百韬。

黄维兵团是老蒋的嫡系部队,清一色的全美式机械化装备,下面四个军加上一个快速纵队12万兵力,是国军一支王牌部队,车辆辎重很多,只需几天就可以赶来支援。

如果黄维能赶到,华野就要腹背受敌,但是没想到黄维11月8号开拔,没过多久,数日连降大雨,导致道路泥泞不堪,使得原本有优势的机械化部队,反而成了拖累。

再加上中原野战军在后面紧追阻扰他东进,一直到了10月23号,黄维才到南坪集浍河一带,而黄百韬第七兵团早在22号被全灭。

如果没有数日的天降大雨,中野的部队可能还赶不到他前面阻挠他,这样华野就危险了,不得不说这是天意呀。而黄维为了救黄百韬,最后自己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

但黄维仗着武器与人数优势,放出狂野:“我这十二万人,就是放在这里让中野打,他中野一个月也打不下来。”

的确当时中野7个纵队,加上华野来支援的两个纵队,总人数也不过十几万人,兵力上没有任何优势。

之所以能够对黄维形成包围,是因为黄维兵团身处淮河流域,河汊纵横,他前后都有河流,而黄维兵团又是机械化部队,对道路非常依赖,所以中野就利用以水代兵之法,集中优势兵力堵住了黄维。

嫡系被困,老蒋急了,急命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孙元良、李弥、邱清泉)前去支援,同时命在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北上夹击中野。

但,这一切行动早已被粟裕洞察,最终杜聿明救援不成,从徐州撤出来的三个兵团加上直属部队约30万人,被粟裕包围在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三角地带。

几天后孙元良兵团突围被解放军歼灭,剩下的杜聿明和两个兵团被压缩在了青龙集和陈官庄不足十余里的地方。而杜聿明从徐州匆匆出来只带了几天的干粮,此刻粮食和弹药的补给只能靠空投。

面对这一艰难局面,杜聿明决定在12月19日,在空军的掩护下进行突围,但是没想到这一天突然天降大雪,导致计划流产,大雪一下就下到了12月28日。

期间飞机无法空投,许多士兵饿得两眼冒星星,士兵们士气低落,悲观厌战,有一万多士兵在我军的劝说下,向解放军投降。

国军将领个个期盼天气,赶紧好转,然而1月6日终于等到天气放晴,国军计划在这一天突围,而我军也在同一天下达了总攻的命令,最后这场几十万人的生死决战,仅仅用了96个小时,就将杜聿明的几十万大军歼灭,后杜聿明被俘虏,邱清泉被击毙。

这三次意外的巧合,似乎在预示着,失掉民心的部队就连老天都不帮你啊,不得不让人称奇。

单字解释: 淮 海 战 役 中 老 天 次 助 我 军 破 敌 堪 称 诡 异 至 今 无 法 解 释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