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1995年,丁盛被军队接收,按副师级待遇,为何两心愿只实现一半?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他是开国少将,在我军历史上开了少将军衔担任军区正职的先河,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央对他的认可和重视。按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他必定会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但造化弄人,他人生的后半段,基本都在申诉中度过。后半生他一直有两个愿望,临死前才勉强实现一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将领就是丁盛,以前在军中,被人称为“丁大胆”。

    1930年,陈毅带领着队伍路过江西于都,在当地掀起革命波澜,17岁的丁盛就在此时加入我军队伍。刚入伍,他就被选为打旗兵。

    所谓打旗兵,就是扛着联络旗,给进攻的队伍提供指引,类似于古代传令兵的角色,同时也是敌人重点招呼的目标,是敌人的优先击毙目标。年轻气盛的丁盛,根本不在乎这个职位的危险性,反而对此兴奋不已。

    此后一次战斗中,团长牺牲在战场上,而丁盛却仿佛没看到一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扛着旗带着战友们继续冲,护旗不倒赢得战斗胜利。这一战后,很多人开始叫丁盛为“丁大胆”。

    再后来,丁盛随着队伍踏上了长征路,抗日战场上也出生入死抗击日寇侵略,不过此期间丁盛不过是中层指挥人员,真正让他一鸣惊人的,还是在解放战争后期。

    抗战胜利他所在部队被调往东北战场,林彪以前就听说过“丁大胆”的名声和战绩。到达东北后,林彪提拔他做135师师长,先后参加了保卫四平、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大型战役,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总体表现也只能算中规中矩。

    真正出名,是在1949年衡宝战役中。当时“小诸葛”白崇禧率军防守衡宝一线,林彪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安排丁盛率领135师打头阵。

    原本交代的任务是打头阵探探虚实,但丁盛不负“丁大胆”之名,带着一个师的兵力打起了主攻。丁盛带着士兵一路强势突进,很快就突入敌人阵地。林彪担心135师有去无回,却不知他们在里边把敌人杀得人仰马翻。

    也许是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作战方式,彻底把敌人打蒙了,对方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丁盛带着一个师,突入阵地后又在敌人包围圈里,反围住敌方4个师。135师越打越顺,最终大获全胜。

    经此一战后,林彪更加器重丁盛,不过也正是这份器重,给丁盛的后半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然,这都是后话。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丁盛再次复刻衡宝战役名场面。

    新中国成立后,丁盛升任54军军长。这是一个新番号,但却是新瓶装旧酒,54军由44和45两军合并而成,战力不容小觑。

    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他们的身影。丁盛带领54军先后参加了254次战斗,歼敌7000余人。如果说这是54军牛刀小试,那后来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就是他们大放异彩之时。

    从朝鲜回国后,丁盛又参与了西藏平叛工作,这让他了解了高原作战的特点和技能。后来但不过印度主动挑起事端,不断蚕食我国边境土地时,熟悉高原环境的丁盛,成为对印自卫反击战的重要指挥人员之一。

    1962年,54军面对的是号称印度王牌军队的第4军,这支军队战绩辉煌,号称是曾打败过“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军队。最初我军很重视对手,做好了惨烈战斗的准备,但真正打起来才发现,对面的第4军有点名不副实。

    双方交战还不到10小时,第4军就有了溃败的迹象。丁盛抓住机会指挥军队一波猛冲,彻底打溃了第4军防线,随后便是逃跑与追击的戏码,这场胜利就是“瓦弄大捷”。

    这次战斗给印军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印军依然以54军为假想敌,不知是真准备知耻而后勇,还是练习如何快速逃生。

    60年代末,丁盛成为我军史上首个以少将身份担任军区正职将领。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丁盛接了许世友的班,从广州军区来到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不敢说丁盛还能更上一层楼,但晚年待遇肯定是极高的,但在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期间,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

    1976年8月,丁盛考察完舟山群岛的防御之后,来到上海暂住一晚。进入酒店房间还没一会,秘书就告诉他,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正在上海治病,希望丁盛能帮忙向上海市领导打声招呼,让医院重视自己的病情。

    老同事找到自己头上,丁盛也没多想,立即就给上海市政府打了个电话,但这一个电话也暴露他的行踪,很快上海市委的领导就找上门。

    1976年可是局势激烈动荡的一年,在和上海市委领导谈话过程中,丁盛无意间说起了准备打仗的话。当时他也就随口一说,并未放在心上,但这话被“四人帮”利用,后来被粉碎后,又供述了丁盛当年说过“准备打仗”的话。

    这可把丁盛推进了万丈深渊。1977年丁盛被解除职务接受审查,1982年又被开除党籍,由地方负责安置。

    丁盛觉着自己很冤,从此之后就不断对此进行申诉,希望能妥善处理自己的问题。这样的申诉一直持续到1995年,部队才最终同意接收他,并按照他的个人意愿,安排入住广州军区干休所。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年事已高的丁盛,希望能和子女住得近一点,一家人能够团聚。住房和待遇问题结局了,对丁盛而言,两大愿望只实现了其中一个。在丁盛心中,当年被开除党籍一直是最大的遗憾,他希望能在临死前恢复党籍军籍,但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1999年9月,丁盛去世,因为没能恢复党籍军籍,追悼会上大家也只能称他为“丁盛老人”。在后来的告别仪式上,上千群众为这位“老人”送行,纪念他为新中国做的巨大贡献。

    单字解释: 年 丁 盛 被 军 队 接 收 按 副 师 级 待 遇 为 何 两 心 愿 只 实 现 一 半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