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黄巢的确残暴,但却为国家拔除了一颗危害近1000年的“毒瘤”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黄巢的确残暴,但却为国家拔除了一颗危害近1000年的“毒瘤”

    抓住俘虏,放进大锅里,煮熟之后吃掉,这是一般的强盗都不敢想的做法。

    但有个人很习惯吃,他还很讲究方式方法,喜欢磨碎了吃。

    不光是吃肉,还要吃骨头。

    不信你看史书上的记载:

    “贼俘以食,日数千人”。

    “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

    “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

    所谓的碓,就是搭一个高几米高的架子,竖起一个杠杆式的长木棍,棍子顶端是个大石头。

    人来操作,高高拉起,然后重重落下,将下面的东西砸碎。也就是说,把人活活砸碎,然后当做美餐。

    这手段真是太恐怖了,空前绝后。

    是谁这么凶残?黄巢,我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史书上的描述,或许有所夸张,但是黄巢的残暴是毋庸置疑的。

    黄巢有过有功,他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为老百姓出了口恶气。

    更关键的是,他还无意间为后世清除了一颗大毒瘤,大快人心。

    农民起义领袖,多半都是穷得叮当响,才铤而走险,比如朱元璋和李自成。

    混不下去,没有活路了,他们才造反。

    黄巢却不然,他是个大土豪,不说是亿万富豪,也是百万富翁.

    他的钱来自哪里?说白了是不义之财。

    黄巢,生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年间。

    他是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菏泽),祖祖辈辈靠贩卖私盐为生。

    众所周知,食盐一直是朝廷专营,价格垄断。

    既然价格垄断,肯定是暴利。

    这时候,贩卖食盐利润可观。

    经过多年积累,黄巢家里超有钱,跟开矿一样。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黄巢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而且这黄巢人长得还很精神,是个大帅哥,史书上说他“仪表非俗,异于常人”。

    有财有貌,“财”貌双全,黄巢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了。

    既然如此,黄巢为何还要造反呢?

    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黄巢起义是为了推翻唐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实黄巢当时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想追求功名,当个大官。

    要在汉朝,商人的儿子想做官?你想都不敢想。

    那时候,朝廷实行的是察举制,只有经过地方官员推荐,你才可以当官。

    还有一种渠道,那就是世袭。

    要不然,你满腹经纶也白搭。

    三国大佬中,曹操靠的是举荐,他爷爷曹腾是东汉大官。

    袁绍靠的是世袭,人家是四世三公。

    刘备虽然很有本事,但也只能当个买草鞋草席的小贩。

    如果不是爆发黄巾军起义,刘备一辈子也只能当个小个体户。

    不过在隋唐时期已经建立了科考制度,寒门子弟如果好好读书,也能考取功名,当上大官,光宗耀祖。

    至于不差钱的黄巢,更有机会实现当官梦想。

    因此,父亲不惜血本给请当地名师,教儿子读书。

    黄巢学习也十分用功,大家对他寄予厚望。

    然而,黄巢从十八岁开始考试,一直考到二十四岁,期间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出人意料,全都名落孙山。

    残酷的现实让黄巢清醒过来,他不认为是自己无能,他认为,问题出在科举制度上。

    科举制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其实不然。

    因为监考,阅卷,录取权掌握在官员手中,他们依旧有大量手段和动机去徇私舞弊。

    官员的儿子哪怕没有学问,也会通过暗箱操作,取得好的名次。

    如果你没有门路,哪怕才华过人,也要被无情淘汰,比如黄巢自己。

    既然这样,参加科考就是陪衬,瞎耽误自己的工夫。黄巢怒了,老子不考了。

    不但不考,今后还要造反,推翻这个制度,改变旧的规则。

    在这个思想支配下,黄巢创作一首诗——《不第后赋菊》,表达了自己的野心或者说远大志向。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大气磅礴,气势雄伟,把黄巢心中对于封建门阀制度的痛恨暴露的淋漓尽致。

    多次落第后,有人选择了归隐、或者改行如后来的李时珍和蒲松龄。

    但是有人却选择了揭竿而起,彻底埋葬不公平的制度,如黄巢和洪秀全。

    也就是说,黄巢落第之后,已经起了反心,就等一个机会了。

    公元874年,机会终于到来,全国各地都发生自然灾害,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河南濮阳的盐贩子王仙芝率先起义,黄巢随之跟进。

    这时候的唐朝腐败透顶,民怨沸腾,就像一座火山,炽热的岩浆在集聚。

    王黄二人揭开火山口之后,人民愤怒的火焰顿时喷发出来。

    各路起义军势如破竹,官军一败涂地。

    这时候,唐僖宗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个宦官说道:“皇上不必忧虑,我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快讲。”唐僖宗问。

    “给他们乌纱帽,让他们当官,收编他们。”宦官道。

    宦官认为,王黄二人造反,只为了当官。

    他们不会关心世道是不是黑暗,制度是不是公平,只是为了给自己搏一个滔天富贵。

    于是朝廷派人去找王仙芝,伸出了橄榄枝。

    使者到了蕲州,对王仙芝说:“如果你愿意为朝廷效力,让你当左神策军押衙门。”

    王仙芝一听,感觉还行,就答应说:“如果皇上说话算数,我愿意考虑。”

    使者一听大喜,这招安眼看就要成功了。

    黄巢得知消息后怒气冲冲去找王仙芝,大声嚷嚷道:“大哥你太不厚道了吧。”

    “此话怎讲?”

    “弟兄们跟你出生入死,不顾身家性命造反,没有了退路,你现在当官了,让我咋办?那么多弟兄咋办?”黄巢义正词严地质问。

    黄巢怒不可遏,他抡起铁拳,打向王老大。

    王仙芝躲闪不及,被打中额头,起了个包。

    这一拳,把王仙芝打醒了,他明白众怒难犯,自己独自招安,事情不好收场。

    他赶紧解释说:“兄弟息怒,你误会了,大哥只是稳住他们,并没有答应他们的条件,咱不接受诏安就是。”

    朝廷的使者一看王仙芝变卦,只好悻悻回去复命。

    朝廷见招安此路不通,只好丢掉幻想,派兵镇压。

    在激战中,王仙芝被打死,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继续跟官军作战。

    没有了王仙芝,黄巢打得更顺手,将官军打得抱头鼠窜,起义军所向披靡,攻占不少州县。

    形势一片大好,队伍也逐渐壮大。

    黄巢受到鼓舞,干脆放弃当官打算,他自立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与朝廷彻底决裂。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起义军遭遇挫折,事业跌入低谷。

    黄巢不得不改变策略,派人去跟皇帝谈条件。

    经过一番艰苦谈判,黄巢获得了右卫将军的官职。

    之后,黄巢获得喘息之机,再次造反。

    这次造反之后,黄巢走了好运。

    很短时间内,起义军的人马达到了30万,官军丧失抵抗能力。

    公元881年(唐中和元年),黄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率起义军浩浩荡荡进入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对起义军的到来,百姓欢呼雀跃,夹道相迎。

    唐朝的官员们也没有跟着唐僖宗逃走,他们认为自己有才华,属于精英,新皇帝很需要,会任用自己。

    事实证明,他们想错了。

    进入长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正式称帝。

    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黄巢环顾群臣,放声大笑。

    昔日落第考生,今日成为皇上,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

    这时候,一个大臣奏道:“皇上,外面有很多前朝官员求见,想为皇上效力。”

    不说还好,一说勾起了黄巢对往事的伤心回忆。

    正是这些官员徇私舞弊,断送了他的前程。

    想到此,黄巢厉声说道:“这些狗官,朕看到他们就气不打一处来,送他们到该去的地方吧。”

    黄巢迅速下达一道圣旨,原职为四品以下的官员可以继续留用,凡是高于四品的官员,则全部从世界上消失。

    消失的不仅是他们,还可以有他们的家人。

    当然,他们家的女人,尤其是年轻女人是不会被随时被杀的,长相不错的会被起义军将领接收。

    一时间,长安城掀起了杀人狂潮,繁华的大街血流成河。

    虽然朝廷实行科举制,但是被录取的官员很少平民子弟,而唐朝的高级职务,大多依旧是关陇贵族子弟担任。

    这次屠杀后,关陇贵族从肉体上彻底被消灭。

    如此一来,自西汉以来世家大族掌握朝政的局面彻底终结,门阀制度成为历史名词。

    间接统治了六百年政治的门阀士族们,万万没有想到出现了一个黄巢。不仅是蛮不讲理,而且还贪得无厌,把门阀士族们清剿的一干二净。

    不过黄巢也没有嘚瑟太久,因为他起义之后就忘了初心,或者说他起义的初衷就只是为了自己。

    他即位后只知道花天酒地玩女人,跟唐僖宗没有区别,甚至在残暴程度上还超过了对方。

    因此,黄巢失去人心,众叛亲离,很快被唐军打败,逃亡途中被砍掉脑袋。

    参考文献: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

    《资治通鉴•第二五五卷》

    单字解释: 黄 巢 的 确 残 暴 但 却 为 国 家 拔 除 了 一 颗 危 害 近 年 的 毒 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