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忠臣于谦含冤被斩,钦差抄家惊愕不已,太后一连数日茶饭不思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在明朝时期,有这么一位国之栋梁,他为人刚正不阿,他判案铁面无私,他为国鞠躬尽瘁。此人便是被世人称为“于少保”的于谦是也。

    纵观于谦的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替皇帝排忧解难。他文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武能带领军队守卫领土,真正做到了“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民”。

    但就是这样一位国家的栋梁之才,却在当时落得个抄家问斩的结果。在抄家的那一日,其结果更是震撼着大家,不止钦差惊讶,甚至太后得知后也因此茶饭不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这样忠正的人物却落得个如此凄惨的结局,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进士及第,初露锋芒

    于谦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他乃是正儿八经的官宦子弟。只不过到了父亲那一辈,却选择隐居在钱塘江一带,不再出仕。但对于于谦的培养,父亲却显得格外上心。

    于谦自小就努力读书,他将文天祥的看作是自己的榜样,甚至将其画像贴在座位旁。每次想要偷懒的时候,便会对着画像静默,然后又会重新凝聚力量,继续学习。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后,于谦最终考取了进士及第的好成绩,并从此正式踏入官场。

    在于谦进入官场之时,整个朝廷都处于混乱之中,秩序极其散漫。那时的汉王朱高煦起兵反抗朝廷正统统治,于谦有幸跟随在明宣宗朱瞻基身旁,陪伴御驾左右。

    这于谦也是颇有才华,被任命为御史。等到朱高煦投降之时,皇帝让他当着众人的面一一指责出朱高煦的罪行。

    这个得罪人的活,其他人都不愿意干,但于谦却极其淡定地接受了任务。他的言语有理有条,直击人心,说的朱高煦不敢抬头,甚至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也是因此一事,于谦在官场上初露锋芒。

    明宣宗喜悦朝廷有这样的人才,将于谦任命为江西巡抚,期待他将来能够有更大的作为。

    为官清廉,恪守本心

    凭借着在江西等地的出色表现,于谦的官职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动。很快便被调回京城,成为了一名京官。

    那个时期“三杨”掌控着内阁朝政,或许三人有过政见不和,但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都十分重视于谦。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于谦所上奏的事情,早上一提出,晚上便会得到批准。

    在那段时间里,于谦的生活也是极其得意的。皇帝看重,内阁阁臣支持,他也因此做了一些真正利国利民的事情。

    但所有的情况都从三杨去世、太监王振把控朝政之后发生了转变。这王振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之辈,在其掌权期间,竟然光明正大的收受贿赂。

    文武百官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或是谋求更高的位置,竟然不惜重金贿赂他。仅仅一个普通的朝会下来,这王振便可以收获数以上万的白银。

    对于这些情况,于谦不是没有了解,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始终不愿意向这些恶势力低头。在他每次入宫禀报事情的时候,他从来都不带任何的礼品。

    连于谦的下属都看不下去了,多次劝诫他道:“纵然您不愿意送什么金银珠宝,但带些特产也好,以表敬意。”

    对此,于谦却显得格外洒脱,回答道:“身无外物,只有清风而已。”

    这于谦本来就为官清廉,对于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做的。更不要说什么巴结上司一类的事情了,于谦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始终不去巴结王振。

    此时的于谦俨然就是清流一样的存在,虽然他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支持,但也因此遭到了王振的厌恶。

    在王振的示意下,竟然有人弹劾于谦,说他私自挑选举人来代替自己的位置。于谦也因此下狱,还是百姓们集体上书,王振迫不得已,这才将于谦放了出来。

    秉持着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王振很快便将于谦外放到山西、河南等地为官。在那里,于谦继续保持自己的工作原则,一如既往的替百姓们申冤做主,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辅佐朝政,埋下伏笔

    正统十四年,也先来犯。此时的皇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于谦极力反对,但还是架不住奸臣当道,皇帝不听劝,最终落得个被俘虏的结局。

    此时京城中乃是郕王处理国政,他积极启用于谦等人,在于谦的努力下,最终将京城的情况稳定下来。

    外部威胁虽然已经暂时解决了,但这个时候明朝内部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问题。就拿掌权者来说,由于皇帝被俘虏,导致此时国家无君主。

    针对这个情况,于谦大胆的在朝堂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朝会中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从大局着想,应由郕王继承皇位。”

    就这样,在于谦等人的拥护下,郕王登基为帝,历史上将其称为明代宗。而这明代宗之所以能够登基,与于谦离不开关系。因此在处理朝政事务上,明代宗都十分倚重于谦,将他看作是肱骨之臣一样对待。

    索幸这于谦也是一位将国家大义装在心上之人,在他的辅佐下,使得政治局面也得以稳定下来。不过这于谦的性格及其刚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向来也是铁面无私,不留丝毫的情面,这也使朝中许多人因此产生不满。

    特别是那些懦弱无能,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大臣和皇亲国戚,更是将于谦看做是眼中钉肉中刺。对此,于谦视而不见,只想着做好自己的事。却没想到这些人竟然偷偷的联合起来四处寻找机会,想要将于谦给拉下马。

    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是皇帝的心腹大臣,想要将他拉下马,那是极其困难的。那这些人又是怎样下手,如何陷害于谦的呢?

    遭人陷害,抄家问斩

    在明代宗在位时候,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还不敢直接出手。直到明代宗病重之时,以石亨和曹吉祥等为代表的于谦反对派竟然趁着于谦此时不在京中,将太上皇明英宗重新迎回了皇位。

    这明英宗便是之前被也先俘虏的那位皇帝,在经过双方交涉过后,早已回归明朝。只不过这时的皇帝已经移主,因此明英宗被尊称为太上皇。

    而明英宗重掌大权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信谗言,立刻将于谦关入大牢。他们口口声声道:“于谦四处散播谣言,想要册立襄王之子为帝,颠覆朝廷正统。”

    对于这些,于谦纵然已经多次解释,但此时的明英宗已经被那来之不易的权利蒙蔽了双眼,因此丝毫不听于谦的辩解和旁人的请愿,竟然将于谦推至午门外,斩首示众了。

    这样一位忠臣却落得这样的结局,也是颇有兔死狗烹之嫌啊!但在抄家的那一刻,于谦那高洁的品质却再次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当钦差大臣带着官兵推开了于谦家的门时,却发现屋子破败,家里不要说有什么贵重的东西,甚至连个前朝的古董也没有。

    再看于谦的家眷,打扮的也是极其简单朴素。不管怎么搜查,官兵始终没有发现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就连钦差也感到惊讶不已,不由得对于谦的品德感到敬佩,对手下说道:“于大人乃国家肱股之臣啊!”

    其实,于谦本来就不重视外物,旁人以为他富得流油,但实际上他却是真正的家无一物。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后,于谦更是长时间在值班的地方扎脚不回家。

    就连皇帝在听说了他衣服简朴,饮食简单的事情后,想要给予他赏赐,于谦都推辞没有接受,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勤俭节约的作风。

    奈何这些事情都不被那些奸臣看在眼中,追根究底,他们想要的无非便是于谦的一条命罢了。

    太后干预,沉冤昭雪

    在于谦去世之后,久居深宫的太后这才得知了这件事情。别人或许不知道于谦的真面目,但这太后却是亲眼看着于谦一步一步到如今的地位,对于谦可谓是极其了解,等她知道于谦去世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对于于谦的去世,太后显得格外的伤心,甚至接连几天都茶饭不思。斯人已逝,但他身上的污名却是一定要洗刷的。

    在太后的干预和耐心开导下,明英宗也对草率的处置于谦感到后悔。他积极命令手下彻查此案,想要为于谦洗刷冤情,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

    终于在几年后真相大白,石亨等人也因此被捕下狱,而曹吉祥也因为谋反被灭了九族。就这样,于谦一案也由此落下了帷幕,朝廷也终于还了他一个清白。

    说来也是可笑,在于谦的一生中,他都在为国家鞠躬尽瘁,顾不上个人得失。尽管如此,却仍旧遭到了他人的诬陷,最后落的个午门斩首的结局。不知道在于谦被推出午门的那一刻,他会不会后悔。

    可以这样说,于谦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生格言,这也是向偶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看齐吧。

    单字解释: 忠 臣 于 谦 含 冤 被 斩 钦 差 抄 家 惊 愕 不 已 太 后 一 连 数 日 茶 饭 不 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