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钩沉】1941年这个春节,周恩来为何罕见地没有服从毛泽东决定?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当年怎样过春节?回顾周总理与春节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年少求学的坚毅、为党奋斗的热忱、鞠躬尽瘁的作风以及高风亮节的品格。

    每逢佳节倍思亲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北上求学,后进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离家千里,少年周恩来饱尝浓烈的怀乡思亲之苦。1916年学校放寒假,周恩来无法回老家过年,赶在春节前,他为新剧《仇大娘》撰写了剧本,并亲自送到商务印书馆天津印刷局赶排。

    忙完之后便是除夕,为转移注意力,他“取校中自治励学会新出版之杂志阅之,历三时许,全书几尽”。随后,怀乡思亲之情又涌上心头:“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离家求学期间,周恩来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转化成默默为公众服务的行为——“以校为家,以同学为兄弟”。毕业时,同学们对他的评语是:“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邃密群科济世穷”,抵日不久,便传来叔父去世的消息。1918年2月10日是除夕,周恩来约朋友座谈聊天,“一来是为着免独居起思乡之念,二来是乘着这个机会,知交的团聚团聚”。好友三人一直聊到凌晨3点才入睡。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几个朋友“自炊饭食,甚欢”。当天,周恩来在日记中立下志向:“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1921年春节,周恩来正留法勤工俭学,他专门致信资助自己留学的南开校董严修,“遥念福体安详,精神爽健”。1923年2月17日大年初二,刚过完春节的周恩来出席在巴黎召开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决定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作为“旅欧支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几番寒暑,年复一年,周恩来由追求真理的青年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职业革命家。

    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1941年农历春节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在1月17日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要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

    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当即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质问和严重抗议,并义愤填膺地给何应钦打去电话,怒斥道:“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次日凌晨,周恩来将满腔悲愤凝于笔端,挥笔写下了著名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新华日报》连夜刊印,在天亮前发往全城,使事变真相大白于天下。

    但此时的重庆时局急转直下,白色恐怖达到一个高峰。从1月18日到25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四次致电周恩来和南方局,指出皖南事变证明国民党准备破裂,各办事处已失去存在的可能与意义,我们只有和蒋介石对立一途,没有别的路走。要求周恩来等人马上离开重庆,从18号“立即设法借故离渝返延”,到20号“最短时间离渝”,再到25号“迅即回延”,口气越来越急迫。

    周恩来一向以遵守组织纪律、服从上级决定著称,然而,在这严峻的时刻,他却没有简单地表示服从中央决定,离开这个危险之地。他召集南方局紧急会议,商讨去留问题。经过分析,大家认为时局的发展仍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国共关系完全破裂,全面内战爆发;二是国民党尚有顾虑,还不敢贸然全面反共,国共仍维持抗日合作关系。从周恩来等人数日奔走所掌握的情况看,出现第二种局面还是有可能的。最后他们一致认为,此时难以离开。周恩来坚决表示,要坚持到最后!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41年1月27日,周恩来率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向毛泽东、朱德和党中央发去一封新春贺电:“处在政治环境极端严重和尖锐的重庆,镇静和热烈地向你们祝贺三十年的旧历元旦。向你们保证:无论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之下,我们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我们的岗位,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

    毛泽东、朱德回电鼓励说:“感电悉,甚慰。望努力奋斗,光明就在前面,黑暗总会灭亡。全国全世界人民都是援助我们的。”

    为新中国奔走不止步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长期主管外交。每年春节前后,他常常奔波于五湖四海,广交朋友,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随后,周恩来也奔赴莫斯科,并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于1950年2月14日同苏联方面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月16日除夕,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参加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盛大宴会。次日,周恩来起草和毛泽东联名致刘少奇的电报,就土地改革有关问题作出答复。晚上6点,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看望工作人员和留学生,并为留学生题词: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当晚,周恩来同毛泽东登上专列回国,进入国境时已是10天后的2月26日,即正月初十了。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率代表团访问亚非欧14国,其间恰逢春节。根据党中央建议,周恩来率代表团回到昆明,节后继续访问。在成都期间,周恩来和陈毅等人参观杜甫草堂,他亲自查点人数,要警卫员统一买票入园。2月13日春节这一天,周恩来致电党中央和毛泽东:“明日即将首途续访亚洲三国,3月1日回国,经大家商定,拟仍来成都小憩,并写成(出访亚、非、欧14国)报告提纲。”

    1964年2月14日,大年初二,应缅甸奈温主席的邀请,周恩来访问缅甸。周恩来和奈温已经是老朋友了,就在1960年,也是春节期间,奈温来华商讨两国边界问题。1月27日,正值中国农历除夕,会谈结束后,周恩来在帅府园全聚德烤鸭店宴请奈温一行。1月28日春节,周恩来与奈温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上签字,中缅边界问题得到友好解决。时过4年,这次周恩来春节期间的访缅之行也获得圆满成功。

    春节还是周恩来广泛接触各界人士、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时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多次参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第一次是1954年的除夕,团拜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到后台慰问,和在场的演员开起了座谈会,内容包括北京人艺的方方面面,如男女演员的比例失调问题、工资及住房问题,甚至剧场有多少座位、一场演出能卖多少钱、演出收入怎么分配等等。

    不收“一针一线一条鱼”

    每年春节,周恩来因忙于公务国事,很少有闲暇时间,但只要有可能,他还是尽量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及亲属都叫来,和大家一起吃团圆饭。

    周恩来的侄子周保章记得很清楚:1961年大年三十,周恩来把在京的亲属、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了中南海西花厅,连大人带孩子,熙熙攘攘地把西花厅挤得满满的。周恩来对周保章说:“希望你扎根在基层,永远做普通的劳动者。”这一句教诲和嘱咐,周保章铭记于心。

    1960年,江西省给国务院送来一些橘子,周恩来立即指示把橘子原封退回去,一个也不能收,并对此事进行了严肃批评。这年春节前,时值经济困难时期,青海省委知道党中央机关生活艰苦,打捞了2000多斤鲤鱼,送到国务院,说是给周总理送鱼,并请周总理转送党中央。周恩来得知后,就让秘书给青海省委打电话批评这件事,并指示说:第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困难时期党中央应该和人民同甘共苦,不能接受这样的馈赠;第二,既然鱼已经送到北京再返回耽搁时间可能腐烂,就由北京工商局按市场价格收购,随即在市场上出售。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一斤也没有留。

    1961年春节前夕,周恩来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和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大约占到周恩来工资(404.80元)的四分之一。回信中说:“总理指示将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周恩来还亲笔在这份通知上郑重写上指示,要江苏省委、淮阴地委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坚决按照通知的精神办。

    随信附寄的这份《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的制订,有着非同寻常的背景。1960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粮食紧张的局面,能否公正合理地调配有限的粮食资源,使最需要粮食的地区得到补给,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但就在粮食调运最紧张的时候,某省一方面要求中央给他们调进粮食,一方面又给中央送来5万斤鱼。周恩来知道后十分生气,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对此提出严厉批评:“送中央5万斤鱼,简直胡闹。为什么要中央调粮又送鱼?”“全国从今以后,不许送中央一针一线一条鱼,要做全面通报,严格禁止。”

    会后,周恩来指定负责国务院日常工作的习仲勋、齐燕铭等起草了这份《通知》。《通知》共有5条规定,其中前两条是:一切单位都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也不准借用任何名义变相送礼;各厂矿、企业、人民公社试制成功的新产品,除对其直接主管部门可以送一份样品外,不许以献礼或其他名义赠送给上级机关或其他单位和个人。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党史镜报》、《封面中国》

    单字解释: 钩 沉 年 这 个 春 节 周 恩 来 为 何 罕 见 地 没 有 服 从 毛 泽 东 决 定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