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并非冯玉祥违背契约,自张勋复辟清廷就违约在先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冯玉祥 图片来自网络

    1924年10月23日凌晨,就在第2次直奉战争激战正酣之时,直军第3军总司令冯玉祥却突然倒戈回京。他软禁了曹锟,致使吴佩孚垮台,直系遭此打击,迅速溃败。

    11月5日,冯玉祥将前清逊帝溥仪赶出紫禁城。

    消息一经传出,顿时让前清那些遗老遗少们如丧考妣,纷纷指责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

    同时,还有一些精通西洋法律的人也站出来为前清摇旗呐喊,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适。

    在胡适的笔下,冯玉祥此举俨然是不顾国际信义的做法,是不名誉的:

    “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 暴行,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可在1917年6月张勋复辟的时候,清廷已经在实质上违背了当初签订的契约,胡适那时已在北平,怎么没见他站出来高呼清廷违背契约精神,是不名誉的?

    更有甚者,有很多人还把溥仪受到日本人的蛊惑逃到满洲的帽子扣在了冯玉祥。给出的理由是,当初那份契约是在英、法、俄、日等国的监督下签订的,是具备国际法理的。冯玉祥撕毁了这份契约,就失去了国际公理,以至于给了日本人机会。

    可日本人在张勋复辟的时候暗地里扇阴风点鬼火,他们就没失去国际公理?怎么没见他们去指责日本人?

    很显然,他们的板凳坐歪了。

    那么,这一段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回顾下一段这历史吧。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起义。11月1日,袁世凯被清廷紧急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可袁世凯能够拯救大清吗?答案是否定的。袁世凯重新掌权后,立即派段祺瑞赶赴武昌,去替换那个头脑僵化的冯国璋,从此,在武汉形成了一种围而不打的局面。

    袁世凯此举的目的就是要逼迫清廷做出进一步的妥协和让步。

    果然,在接下来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关内各省相继通电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此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成土崩瓦解之势。

    紧接着,清朝驻外各国公使也纷纷拥立共和,致电请求清帝退位。

    见大势已去,清廷只得委任袁世凯为全权和谈代表,与南京方面进行和谈。随后,外有英、法、俄、日等国支持共和,内有段祺瑞联名北洋46名将领逼宫请求清帝退位。

    在袁世凯的从中斡旋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代表清廷无奈地接受了南京方面提交的《清室优待条件》。

    袁世凯 图片来自网络

    《清室优待条件》全文一共3大项19条,其中主要内容有以下5条。

    1、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清帝岁用400万两(白银)由民国政府拨发。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

    5、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在这5条主要内容中,关键一条是清帝退位,这是所有优待的前提条件。

    换句话活,清帝溥仪以及他代表的清廷之所以能够获得优待,是因为溥仪退位了。如果他们意欲复辟,就在实质上违背了已经签订的契约,他们得到的优待将被取消。

    那么,北洋对《清室优待条件》的履行情况究竟如何呢?

    应该说,在起初阶段,这份《清室优待条件》履行的还是不错的。

    可在1914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1914年,当时民国推行货币制度改革,颁布了《国币条例》,将全国的法定货币统一改成银元。

    因此,原本应该支付给清廷的每年400万两白银就变成了400万银元。

    按理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货币改革了嘛,按照国家的统一货币支付也不是什么大事。

    可清廷却不干了。因为清朝时期一两白银为37.3克,而民国一块银元不过27克,其中银占百分之八十九,铜占百分之十一,因此实际白银含量仅仅24克。

    如此一来,原先每年应付清室的400万两白银,折换成银元就变成了260万两白银。一下子就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大,只要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和一块银元的购买力相同或差不多就行。

    可是,由于全国各地督抚拥兵自重,已经演变成了军阀割据的架势。这些军阀们为了养兵,将各省财税纷纷截留,北洋当局能够征税的只有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几个省而已,因此导致财政异常困难。

    这下子,袁世凯就更加没有钱来周转了。可每年还要支付给清廷400银元的优待费,这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北洋当局头上喘不过气来。

    于是,拖欠开始出现了。从1914年到1924年,当时的北洋当局已经累计拖欠清室优待费数百万元。

    而就在这期间,发生了1917年6月的张勋复辟,这就让北洋当局更不想给这笔优待费了。

    1917年6月,张勋率领5000辫子军复辟,溥仪重新登基称帝。虽然复辟时间只有短短的12天,但是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从法理上讲,《清室优待条件》的达成是建立在清帝退位这一根本性的条件上的,也就是说,首先清帝得退位,那些所谓的优待条件才算生效。

    很多人会说,正是由于北洋方面拖欠优待费,这才造成了张勋复辟,责任在北洋当局这面。

    可事实却是,北洋当局拖欠清廷优待费,确实有违约的嫌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算严重违约。一来,北洋当局没有拒不承认这个优待费的存在;二来,也并没有恶意拒付,只是因为自身财政困难不能全额支付而已。

    而张勋复辟,溥仪登基之事则不同,这属于严重的违约情况。

    从溥仪二次登基那时起,清廷实质上就已经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既然清廷违约在先,那还对你客气个啥?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张勋复辟失败后,北洋当局并没有取消清廷的这笔优待费。这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一件事,因为按照常理,既然你违反了退位约定,那么我承诺的那些优待条件自然不复存在了。

    可北洋当局却仍然保持了这笔优待费,这对于清廷来说,已经属于格外开恩了。

    因此,冯玉祥之所以敢于对《清室优待条件》进行修改,是有其法律依据的,并非蛮干,也并非没有契约精神。

    可是,即使如此,冯玉祥也并没有完全取消清廷的优待条件,仅是进行修改了而已。

    1924年11月,在冯玉祥的指使下,黄郛召开临时内阁会议,颁布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主要修改内容有以下三点:

    1、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

    2、民国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

    3、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如选择住居。

    冯玉祥之所以提出《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法理依据如下:

    其一、原来的《清室优待条件》也没有说把紫禁城让给溥仪长期居住,原文说的是:“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既然是“暂居宫禁”,那就意味着可以随时让你搬走。至于这个暂时究竟指的是哪一天,冯玉祥认为就是现在。

    虽然看起来霸道了一些,但冯玉祥把溥仪驱离紫禁城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

    其二、张勋复辟在实质上已经造成清廷违约在先。

    既然清廷违约在先,原有的那份《清室优待条件》就不存在了。难道仅能你违约有理,而我则违约有罪?

    其三、《清室优待条件》是清廷与民国达成的正式合同,如有修改,至少需要经过双方共同商议决定。

    本来这个说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问题是,当初张勋复辟的时候,清廷和北洋当局商量过了马?

    既然清廷可以单方面修改合同,冯玉祥为什么不可以?既然清廷也是置契约精神于不顾,凭什么来指责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其四、从1914年到1924年那些拖欠的优待费如何处理?

    按理来说,在张勋复辟那一刻起,这笔优待费就应该取消。可北洋当局却仍然认可这件事,这本身就不合理。

    可看在清帝逊位确实让中国避免了一场可能存在大变故的功劳上,北洋当局仍然保持了这份优待。这也是冯玉祥把溥仪驱离紫禁城后,为什么还要仍然保留了每年50万银元优待费的原因。

    如果没有这一点,恐怕一个子儿冯玉祥都不会给溥仪。

    那么,冯玉祥给溥仪驱离紫禁城真的是有功无错吗?

    严格来说,是的。

    从本质上讲,冯玉祥把溥仪驱离紫禁城是没有错的。既没有违反当初的约定,更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没有契约精神。

    但要细分析这个问题,冯玉祥虽然没错,但有失误。

    这个失误在于,既然把溥仪驱离了紫禁城,又没有让溥仪到颐和园居住,那就不应该把他放任自流,没有进行监管。

    要知道,清廷虽然已经覆灭,但大量的遗老遗少仍不死心,总欲复辟。关于这一点,从张勋复辟时,那些遗老遗少们的疯狂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另外,日本人对东北始终虎视眈眈,他们为了在法理上找到一个可以“合理合法”侵占东北的可能,一直在打溥仪的主意。

    因此,要想让当时中国稳定,溥仪就应控制在民国的手中,肯定是不能让他来去自如的,只要掌控住溥仪,就不用害怕有异心的人捣鬼。即便捣鬼,也翻不出什么花样来。

    可冯玉祥却没有考虑到这点,他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就对其不管不顾,而是听任他来去自如,之后就让日本有了可乘之机。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的第24天就逃进了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溥仪又在日本人的协助下,从北京逃亡天津,从此之后,溥仪逃出了北洋当局的控制。

    可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清廷的遗老遗少们一个劲地在鼓噪,那些怀有异心之人也不断在抨击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没有名誉,但广大的中国民众却对冯玉祥废除溥仪皇帝尊号,并且逐出紫禁城的行为,基本上都表示强烈的赞同。

    图片来自网络

    单字解释: 溥 仪 被 逐 出 紫 禁 城 并 非 冯 玉 祥 违 背 契 约 自 张 勋 复 辟 清 廷 就 违 约 在 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