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 夏朝 / 商朝 / 周朝 / 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新朝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辽朝 / 宋朝 / 西夏 / 金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民国 / 近代
    0

    关麟征眼高过顶,为何选刘玉章作继承人?既狡又虎,跟关麟征很像

    2024.05.03 | 历史知识局 | 次围观

    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10月29日,东野7纵、8、9纵和独2师挟大胜之威,昼夜兼程南下营口,准备歼灭蒋军在东北仅剩的一支主力部队第52军。

    可没料想,就在东野各部逼近营口的时候,突然遭到了52军第25师的逆袭。猝不及防的8纵先头营遭到打击,全营官兵全部伤亡。

    10月30日,8纵和9纵主力赶到,全力进攻营口。此时在营口,敌我的兵力对比是1:3。

    困兽犹斗的第52军军长刘玉章见没有了退路,索性摆出一副背水阵,他集中了5个团的兵力疯狂地发起反扑。刚刚在锦州和黑山、大虎山一带打了大胜仗的东野将士吃了大亏,连9纵第25师师部都被52军25师攻破,伤亡很大。

    究其原因,这次失利固然有东野迭经大战,人困马乏;没有携带重装备;第52军疯狂反扑的因素在内,但更主要的是,东野轻敌了。

    辽沈战役打响后,东野攻克锦州,活捉范汉杰;歼灭廖耀湘部,活捉了包括廖耀湘、郑庭笈等一批蒋军将领,战局已定。在很多东野将士们眼中,攻击蒋军,就像“如汤沃雪”般容易。

    不然,8纵先头营也不会既不搜索,也不疏散成战斗队形,就大摇大摆地靠近营口,以至于被刘玉章打了一个冷不防,造成全营伤亡。

    如果不是轻敌,8纵和9纵也不会在重型装备未赶到的情况下就向营口守敌发起强攻,以至于伤亡巨大。

    10月31日,桂永清率海军赶到,第52军军部及25师大部,第2师一部得以逃离。

    第52军逃离营口,虽然对整个辽沈战役来说,无碍大局,但毕竟是辽沈战役的一个瑕疵。

    这位刘玉章是何许人也?

    能够在辽沈战役惨败之余还具有向东野发动反扑,并且还能造成局部取胜的52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在以黄埔学生为主体组建而成的蒋氏部队中,还是有几支能打仗的。尤其在抗战爆发后,这几支部队都爆发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如以擅长机动作战和侧击出名的汤恩伯第十三军、以擅长攻击出名的王耀武第74军、以擅长防守出名的李玉堂第十军。

    但在抗战初期,先让日军感到恐惧的并不是以上三支部队,而是由关麟征指挥的第52军。

    台儿庄战役的峄县一战,关麟征指挥第52军独战日军冈崎支队(旅团级,万余人兵力),打得冈崎支队伤亡惨重,仓皇撤退。连日酋板垣征四郎都不得不苦着脸承认:

    “关麟征所带领的一个军可以视为中国的十个军。”

    虽然板垣征四郎这么说的目的有为冈崎支队战败找借口之嫌,但第52军的战斗力强悍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关麟征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关铁拳”的绰号。

    自加入军伍起,关麟征就以敢打敢拼出名,他率领的部队的作战特点是连续突击和长途奔袭。

    无论是与红军作战、军阀混战还是与日军作战,关麟征一直就是这个风格,也因此,又得了一个“关猛”的绰号。

    关麟征猛则猛矣,但并不莽,甚至还有些狡猾。

    图片来自网络

    武汉会战撤退时,关麟征指挥的第32军团已经连续作战几个月,部队伤亡巨大,并且疲劳不堪。可就在这时,负责武汉物资撤退的俞飞鹏找到了关麟征,希望关麟征率部掩护物资撤退。

    对于俞飞鹏的要求,关麟征感到很头疼。

    一来,第32军团确实没剩下多少人了,阻击日军有困难;二来,俞飞鹏也算是自己在黄埔时期的老师,老师有求于他,也不好拒绝;三来,这么多物资不运走,也确实可惜。

    后来,关麟征灵机一动,他以班为单位,抽调老兵搭配新兵,每个山头都放一个班,利用武汉周边山头林立的地形优势,借助山上的草木,给日军造成了一种错觉,即每座山头上都有中国大批部队的假象。

    日军不明就里,见到山头上有中国部队就开炮攻击,而山上的中国部队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始终让日军摸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中国部队。

    就这样,关麟征以一支小部队拖住了日军7天,使俞飞鹏有充分时间把囤积在武汉的物资运走。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关麟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一勇之夫,在需要他勇猛冲锋杀敌的时候,他会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实力不足的时候,他也会虚虚实实,以小博大。

    换言之,关麟征属于一个既狡又虎的人。

    都说,一支部队的开创者是什么风格,这支部队就会是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在52军以及继任者身上都有体现。

    关麟征起家部队第25师原是蒋军元老徐庭瑶的部队,在徐庭瑶升任第十七军长的时候,关麟征接任。

    徐庭瑶是个老实人,指挥作战中规中矩。25师虽然是蒋氏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但作战能力其实并不很强。

    可部队到了关麟征手里之后,25师的风格发生了变化。1933年长城抗战的古北口一战,第25师打出了威风,从此烙上了关麟征的印记。

    1937年,第25师扩编为第52军,从此脱离了徐庭瑶的掌控,关麟征有了自己的军中班底。

    勇猛善战,既狡又虎是关麟征的优点,但心胸不开阔是他的缺点。

    很多人都认为,关麟征个性的暴躁是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等一批名将离开25师的原因,但这仅是其中之一。骄傲自负,唯我独尊,在25师和以后的第52军搞“一言堂”,才是这批人离开的根本原因。

    要论战功,从长城抗战起到关麟征部调到云南驻防止,52军的战功就能与蒋军所谓的的“五大主力”相提并论。如果要评出一个“六大主力”,第52军肯定会入选。

    但由于关麟征的个性独特,让很多人都离开了52军,这是关麟征在蒋军中的地位始终不上不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麟征是陕西人,也有着比较浓厚的乡土情怀。可他这份情怀是分对象的。

    对待像和自己资历相同的黄埔同期同学,如杜聿明、郑洞国等,他是一副面孔;而对于那些资历不如他的陕西乡亲,如胡琏和刘玉章等人,则又是一副面孔。

    关麟征对胡琏是有提拔之恩的。北伐结束后,大量部队被撤编,胡琏成了一个编余军官。后来还是投奔了关麟征,才得以就在军中任职。

    可即使如此,胡琏还是离开了关麟征,改投陈诚。究其原因,还是关麟征在军中过于强势,听不进别人的话。他的部下只能唯他之命是从,否则,就要受到排挤。

    因此,在关麟征的部队中,黄埔同学加陕西老乡中能够留下与他结伴同行的,除同期的张耀明外,仅有刘玉章了。

    张耀明虽然资格老,又是关麟征的“铁杆”,但性格唯诺,并不是关麟征理想的继承人。

    这就像一个“怪圈”,关麟征不喜欢不听话的人,可听话的人又没有太大能力。在他升任第32军团长的时候,第52军军长的位置一度面临无人可用的情况。

    关麟征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得推荐张耀明接任。张耀明虽然能力稍差,但是听话。凡遇战事,都是执行关麟征的指导。这也是关麟征在实在无人可用时候的一种权宜之计吧。

    张耀明之后,是广东大埔人赵公武接任52军军长。

    虽然关麟征很想寻找一位陕西籍的部下接任,可一来,胡琏在离开52军投奔陈诚后,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担任了第十八军的当家部队第十一师的师长,是不可能到52军任职的;另一位陕西籍的将领刘玉章,虽然很受关麟征看重,但那时候仅是一个团长,资历不够。

    没办法,关麟征只得推荐了赵公武担任52军军长。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资历,赵公武毕业于黄埔军校潮州分校1期,相当于黄埔军校第3期。自加入军伍起,就一直在第25师和52军效力,关麟征再不情愿,也不能用毕业于黄埔4期的刘玉章来取代3期的赵公武。要是那样,军心恐怕会大乱。但关麟征得不如意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刘玉章,也只能苦苦地熬资历了。

    赵公武也知道自己是个过渡人员,因此也在不断地谋求新出路。

    内战爆发后,第52军被蒋氏派到东北做了了“急先锋”。

    让赵公武没想到的是,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风格让他耳目一新,不仅虚怀若谷,能够听进将领们的意见,还平易近人,使得被关麟征压制了半辈子的赵公武大受感动,连呼要“弃暗投明”。

    可没过多久,赵公武就因重病离开了军旅,这个“弃暗投明”到了也没投成。

    由此可见,关麟征在军中是多么得不受欢迎。

    赵公武走后,刘玉章终于上位了。

    刘玉章,陕西兴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自加入军伍起,就在关麟征身边征战。可由于刘玉章的资历太浅,在张耀明和赵公武没有卸任之时,他是没有资格登上52军军长之位的。

    在52军的将领中,刘玉章的个性与关麟征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他具有关麟征那种既狡又虎的作战风格,是关麟征理想的继承人。但刘玉章又没有关麟征那种过于自负的傲气,能够团结人。在这一点上,刘玉章还要优于关麟征。这也是关麟征眼高过顶,却会把刘玉章作他在军中继承人的原因。

    另外,二人还是儿女亲家,这也是关麟征会把军中势力交由刘玉章掌管的原因之一。

    1948年4月,刘玉章正式接任52军军长一职,率部驻守在辽阳、鞍山一带。

    锦州被东野攻克后,南下救援的廖耀湘就陷入了进退失拒的尴尬局面。究竟是退守沈阳还是退守营口,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当时,东野为了攻克锦州和打援,已经把能够调动的兵力全部调动起来,营口兵力空虚,这是林总在指挥整个辽沈战役部署中的一个漏洞。

    林总认为,即使廖耀湘要逃跑,也会选择退回沈阳,而非取道营口。

    而就在这个时候,第52军军长刘玉章主动向杜聿明提出,由他率领52军袭占营口,作战意图是:以营口为后方,必要时可保辽南。

    杜聿明同意了刘玉章的计划。

    刘玉章得到命令后,在10月23日拂晓出发,10月24日黄昏就攻占了营口,可谓神速。

    刘玉章的举动不得不令人怀疑,如果蒋军在东北的部队动作都这么快的话,他们还会失败得这么惨吗?

    刘玉章 图片来自网络

    这只能说明一点,刘玉章那股狡猾劲开始冒头了。他早就知道东北早晚会守不住,与其守着一座早晚都会被攻破的孤城,还不如趁着东野都在围歼廖耀湘之机,早日脱离危险。这是刘玉章“狡”的一面。

    得到第52军攻占营口的消息后,林总也觉察到他的指挥有漏洞。可由于各主力纵队都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围歼廖耀湘,营口附近没有主力,林总只得从遥远的长春抽调钟伟的12纵沿中长铁路赶赴营口。

    可战机稍纵即逝,就在12纵紧急奔赴营口的时候,8纵和9纵已经和52军接上火了,并且失利。

    既然52军守住了营口,那卫立煌为什么不趁机把沈阳的部队撤往营口呢?

    当时,廖耀湘虽然覆灭在即,但战斗仍在持续,此时营口这座“水门”仍然开着,如果卫立煌全力撤退,还是有可能从营口逃脱的。

    可卫立煌却认为,沈阳虽然还有十余万兵力,但大多是残败之余,精兵强将并不多。如果固守沈阳,还能守上几天,一旦离开沈阳,根本走不到营口,就将在半路上被东野吃掉。因此,卫立煌下令,第52军从营口撤退,其他部队固守沈阳。

    正是卫立煌的这道命令,让52军逃脱覆灭的命运。

    刘玉章很清楚,别看现在营口这座“水门”开着,但来运载部队的船只还遥遥无期。

    52军此时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北面有几十万的东野部队,南面有大海,如果守不住阵地,部队要么被歼、要么被俘、要么被赶入大海。

    换成蒋军其他部队,很可能就认命了。而刘玉章则不然,他背水列阵,拼尽全力与东野一战。这是刘玉章“虎”的一面。

    10月31日黄昏,桂永清派来的运输船只终于来了。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靠谱,装载几万大军,仅派来了三条船。

    为了不使部队在登船时发生惨剧,刘玉章下达了严令,各部的连排班长走在登船的队列前头,到达上船入口处时,连排班长即停止前进,监视本连排班士兵,依次全部上船后,再登船。

    各营团师军长,以此类推。各部队都要严格遵守登船安排,违者格杀勿论。

    在刘玉章的严令下,52军军部及25师大部登船撤离。

    相对于第25师,52军第2师就比较倒霉,装载他们的运兵船因超载造成发动机起火,大部官兵落入大海,只有五六百人想办法乘机帆船逃到了葫芦岛。

    整个辽沈战役,蒋军仅有第52军成建制地逃出了一万余人,其余各部队全军覆没。

    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单字解释: 关 麟 征 眼 高 过 顶 为 何 选 刘 玉 章 作 继 承 人 ? 既 狡 又 虎 跟 关 麟 征 很 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历史迷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历史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